- +1
白岩松看央视“四朵金花”:张泉灵、柴静、李小萌、欧阳夏丹
编者按:刘楠,曾与白岩松在央视新闻评论部共事十年,担任记者、策划、主编等职,她用富于画面感的笔触立体勾画了白岩松幕后工作的点点滴滴,试图还原真实立体的白岩松。这本书既有对白岩松职业成长历程的追根溯源、“东西联大”新闻教育的一手观察,也有对“肃宁枪击案”报道争议事件的正视,揭秘编辑部选题策划背后的故事,是全面梳理白岩松新闻业务和演讲口才的“武功秘籍”。
在《一个人与这个时代》一书中,白岩松说:“几年前我就找我们的领导,跟他们谈这几个年轻人:柴静、欧阳夏丹、李小 萌、张泉灵,我称其为四朵金花,应该给她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几乎是与那本书出版前后脚,柴静、李小萌、张泉灵相继离职,欧阳夏丹是唯一还留在央视的“金花”了。
试图挽留张泉灵?
“四朵金花”中,张泉灵是离职的第三朵“金花”。
2015 年夏天,军事博物馆旁的央视老台,用食堂卡几元钱买的自助餐依然很丰盛,这福利深深笼络了央视人的胃口。午饭高峰期,蜿蜒排队不耐烦时,就拿盒免费的酸奶先开胃,远远瞅着几十种餐点,计划怎样布阵安排。
可我分明闻到了,食物混杂的空气中那一抹蠢蠢欲动的味道。
那时,我还在《新闻 1+1》工作,张泉灵那篇关于辞职的文章还没有出炉,但是同事们口耳相传,她要离职的消息不胫而走。
要说那些年央视的离职潮,大家也见怪不怪了。但是,这次可是张泉灵,央视新闻评论部的标志性重要人物。所以她的这个消息,可谓平地起波澜。
白岩松心中难道没有掀起波澜?评论部的女主播屈指可数, 少一个就是少一个协力合作的战友。
有一天晚上七点多,白岩松到《新闻 1+1》办公室,看当晚的策划案,讨论问题。他突然有点感慨地提到张泉灵提出离职的事。他的语调一贯镇定,我还是捕捉到了一丝烦乱和稍纵即逝的惆怅。那是一种念叨,抑或是一种感慨。总之,是我之前很少见到的神态。
他说:“泉灵得好好想想,怎么要辞职了?”
其实很多人都惆怅,张泉灵的聪慧圆润周全,在央视这个要小心翼翼把握边界的宣传阵地,可是稀缺如宝。
在我心中,双子座的泉灵,很像金庸笔下才貌双全的“双 子座”代表黄蓉。黄蓉对郭靖有情有义,对欧阳锋机敏应对。当帮主也有领袖之风。而且厨艺高强,用“兰花拂穴手”功夫, 把蒸豆腐做成“二十四桥明月夜”,让刁钻贪吃的洪七公心甘情愿传授高强武功。
正如泉灵,多才多艺,多面切换,什么时候善解人意、互相提携,什么时候雷厉风行、呼风唤雨,一清二楚。现场报道,连线直播、演播室评论,电视那点活儿,她如鱼得水。
人,好挽留,心,难挽留。2015 年 9 月 9 日上午 8 点,张泉灵在微博发表辞职感言:“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 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
张泉灵辞职前,2015年夏天,我在军博老台二楼最后一次见到她。
那天她刚下了晚上 8 点直播档的《东方时空》节目,储物柜的钥匙找不到,拿不出衣服。我是当晚 9 点半《新闻 1+1》的策划。同一个演播室,她下班,我们要接班。
看她着急,我去帮她找保安,也注意到她提了一个纸袋子, 是一个少女青睐的家居服品牌,经典款是可爱毛绒。
我暗自一乐,真是很搭配她灵动的气质,还撒落着几丝顽皮。
张泉灵辞职之后,成为紫牛基金的合伙人,投入创投界。 她写道:“人生时不时地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习惯了一 种自圆其说的逻辑,高级的还能形成理论和实践上的自洽。从职业到情感,从人生规划到思维模式,无不如此。我突然觉得, 如果好奇心已经在鱼缸外,身体还留在鱼缸内,心会混乱吧。”
这话某种程度也“撩拨”了我后来的辞职之心。同事相继离职,白岩松有没有想过离职?之前,也许他也动摇过、平息过、 跌宕过?
2014 年,白岩松曾经在我们内部会议上说,有猎头高薪挖他,他问我们有没有想过真要走,他会带谁走?后来他给《人物》杂志记者的回应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我要是走,我谁都不会带。”他说不会临走时拆老东家的台。
他的心理曲线如何起伏,是个谜。
张泉灵 2015 年 9 月 9 日宣布辞职,余波未了。一周后,9 月 16 日,白岩松在首都图书馆演讲,他说:“好多人见了我说 的一句话让我很受伤:你们台能干的人全走了。他们问我为什么 还没走,三个原因,‘太傻’‘太贵’‘太笨’。还相信某些事情。”
后来,白岩松用一些微妙言辞,回应是否会离职的各种打探。 他会对媒体说“我预感我不会在央视退休”等。那会在哪里退休呢?
时间都去哪儿了,一些悬疑已经被时间冲刷出了答案。
我在写此文时,无意中搜到 2000 年的一篇报道:《“东方时 空”新主持人张泉灵不想做“女白岩松”》。
那时张泉灵 27 岁,刚调到央视新闻评论部,她坦陈,“小 崔和小白一直是我的偶像”,但对新栏目,她建议观众不要期望值太高。问及“会在这个栏目做多久”,张泉灵非常认真地说:“做 到我觉得在这个栏目不适合了为止。”
12 年后的 2012 年,在央视新闻内刊上,我看到泉灵发表的文章《此时的评论部》,言辞恳切,欲言又止。 “评论部的力量是否释放到了极致,是否可以培养出新的能量,是否给予了正能量足够多的支持,这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我们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带新人队伍了吗?我们在做栏目的时候,整合力量了吗?我们的前期,采访力量用好了吗?骆驼瘦了, 骨架在,只要有精神,站起来还是比马大。”
2015 年,泉灵的央视生涯画了一个休止号。
关于白岩松对她的影响,《一个人与这个时代》里有她的讲述。
张泉灵说,非典直播时有一个女医生和丈夫、儿子的约定的故事,她觉得特别动情。“我记得我讲到一半的时候,其实已经看不见摄像机了,眼泪完全在眼眶里。讲完之后,因为我 是一个主持人,所以一直坚持着。主持人当然有正常人的情绪, 但是,要克制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把它放大。放大是演员。我 把它忍回去了,直到把节目做完。我刚下节目,一打开手机, 岩松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我觉得做演播室主持人现场 的那张纸,你捅破了’,还说‘我觉得你可以了’。虽然就寥寥 数语,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他帮我把那层纸捅破了——也就 是自己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和自信心的建立。他告诉我,这 个方向是对的,这个路子就应该这么走下去。”
白岩松是张泉灵的精神领路人,他们之间也有一种惺惺相 惜的仗义。白岩松临时有事,张泉灵会来《新闻 1+1》救场。她 来不仅仅是客串,而是全力以赴。
2011 年 8 月,我值班的《新闻 1+1》,请泉灵客串主持了一 期节目《悬案:肇事者?好心人 !》,内容是对好心搀扶被撞老太 太,反被诬为肇事者的思考。
泉灵来编辑部办公室,看了策划案提纲,表示有不同意见, 她反对用道德标准来说事,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辩论起来,声音也越来越高亢,她较真,以理服人,也维持自己的原则。
她推荐我们看一个冯巩的小品《不能让他走》,内容正好和节目有重叠部分。而且她提出把这个小品摘取两个片段,用在开头和结尾。
开头放了小品片段后,张泉灵的开篇语是,“您刚才看到的是冯巩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一个小品。他的戏剧矛盾架构 在:我是好人,但是我不相信别人是好人。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 ‘如果你不撞人的话,你怎么会救人呢?’,现在这个小品有了 现实版本”。
泉灵提出的疑问是:“类似的事件当中是否只有装上摄像头 事情才可以峰回路转?而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局又是否能够弥补 社会已经撕开的不信任的伤口?”在演播室,泉灵对那个错怪老 人的母子,没有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引用被撞老人儿子的电 话采访,来分析社会缺乏信任的心理基础。
时间轴快速行进。成为投资人后,泉灵还是在不同场合会提到白岩松,不仅是对人生重要岁月的牵念,也是一种共同体 的自我激励。不要因为走太远,就忘记为什么出发。
2017 年 3 月,张泉灵接受网易的采访时说,从进入北大, 走进央视,主持《东方时空》,到现在从事风险投资,对自己人 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有很多,尤其是后来遇到白岩松,从他身上不仅得到了许多业务技巧方面的学习机会,而且在后来面对 许多可选择的职业诱惑时,始终感觉到有一个背影在前面。“就 是别人已经替你选择过了,你该知道什么是对的。”她总结道。
2017 年,在参加某网络综艺节目时,张泉灵被称为“女版 高晓松”,这个水灵的江南女子,那种快意恩仇的泼辣、纵横捭阖的智慧,适合新闻战场上的正邪搏斗,也适合应对新媒体时 代群魔乱舞中的挥洒自如。 对“女版高晓松”的评价,张泉灵的回应也很有深意:在电视台的时候,还有人叫我“女版白岩松”呢! 也许,电视台多出几个“女版白岩松”也会挺有趣的吧!
“蘑菇教主”李小萌的进与退
张泉灵在投资界风风火火时,另一朵“金花”李小萌这几年却消息寥寥。
也有露面的时刻。2017 年、2018 年两年春节,小萌参加腾讯的“回家的礼物”直播,她的身姿比以前消瘦,“冻龄”的面孔,亲和力一如过往。
“蘑菇教主”是我对小萌的昵称,也是和她同事过留下的温馨印记。
李小萌曾在微博上写过自己很在意的“蘑菇定律”:“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我们被看成蘑菇时,一味强调自己是‘灵芝’并没有用。没有阳光时,要在心中植入阳光;有了阳光后,不忘自 己曾经栖身阴暗的角落。”
曾经站在聚光灯下的小萌,是白岩松在《新闻 1+1》的默契工作搭档。
印象最深的是我做策划的一期《新闻 1+1》节目,2011 年 4 月 6 日播出,名字叫《让答案在风中飘一会儿》。
那天很奇幻,本来编辑部报选题是要做一个国计民生的硬选题,结果岩松“硬”换了一个他很沉醉,我们一些人却觉得 “莫名其妙”的选题。他要关注鲍勃·迪伦北京开唱。
一个下午,编辑部忙着补课,搜集资料,采访各路乐评人, 心里有点忐忑。当摇滚乐撞上新闻评论,我们有点找不着北。
还好当天的主持人李小萌临危不乱,她在直播节目中和白 岩松的对谈,超越了音乐属性的表层认知,从社会心理层面解读, 更延展到一个特别的问题。她关注,从一无所有到如今海外名人纷纷来华,中国摇滚乐二十五年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一个怎 样的时代变迁?
鲍勃·迪伦被誉为 20 世纪 60 年代最伟大的文化符号,他唱歌拿过多项格莱美的音乐大奖,他写诗拿过普利策委员会授予的特别荣誉奖,甚至还获得了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答案 在空中飘扬》和《大雨将至》还成为反战运动的主题歌。
李小萌问白岩松的第一个问题,就满足了很多人的疑问:“如果自己不是一个音乐人,或者说不是鲍勃·迪伦的歌迷,那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件事呢?岩松,你的观点?”
白岩松回答,鲍勃·迪伦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标志,他是 丈量中国和世界距离的符号之一,也是很多的音乐迷在了解相关的这种音乐的时候,绕不开的一个名字。所以他觉得,认识鲍勃·迪伦是有价值的。
直播中,小萌也很会捕捉白岩松细微的心理波澜。她会追问白岩松说的“到眼前反而平静”是怎么回事?于是,白岩松的文化自信角度的回答升华了主题。
白岩松说:“其实时代已经变了,过去躁动是反叛,今天安 静是反叛,所以这么一看,鲍勃·迪伦的安静还具有这种因素。 大家现在心态变了,因为觉得这就是文化的一种,中国在快步地走向比如说软实力的建设等。文化不仅仅是 100 亿元的电影 票房,不仅仅是京剧、古镇、红灯笼,也包括跟广大的青年人 最紧密相连的流行文化,包括摇滚乐、民谣等。过去反叛的东西, 今天都像励志了,所以心平气和是此时对中国的某种评价,鲍勃·迪伦的到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今天的中国,其实照的 是我们自己的从容。”
白岩松的话也在激发小萌的能量,直播结尾,小萌的问题也提纲挈领,她问岩松:“有人说摇滚乐做得最棒的一件事,是终止了越战。从中国摇滚乐来讲,二十五年了,它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什么吗?”
后来,小萌结婚生子,又退隐电视界,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并恋恋不舍。她有她的答案,让答案也在空中飘吧。 生命之瑰丽,心灵之安顿,也在于每个人不同状态的转换选择,曾经那些热火朝天的日子,小萌想必也窖藏在心里吧。
我来分享三个故事。第一个,2010 年,那时她还很沉醉于微博互动。有一天,我们在开《新闻 1+1》节目改版探讨会,白 岩松也在。坐在我一旁的小萌,像是教室里偷玩游戏机的顽皮 学生。
她把白色的手机藏在桌沿下,大拇指飞速运转,这是在发 微博呢。蘑菇教主一条微博,众粉丝千军万马来响应,蘑菇教主只好继续互动。于是,小萌运出“季羡林大师边开会边写文 章”的功力,只见她,一会儿抬头,对大家的发言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不时也评点一番,一会儿头一低,手指又飞舞起来。 那架势,真是开会、发微博两不误!
第二个故事有关白岩松。岩松也是她借力打力的对象。岩松刚出书《幸福了吗?》,给同事们签名送书,不亦乐乎,收到 书的我们,看岩松认真写的祝福语,也溢生出满足感。
小萌心生一计,不如借这阵东风,也给粉丝送点温暖。随 即她在网上亲自购书 20 本,请岩松签名支持,送给粉丝。百万粉丝,怎么筛选出 20 个粉丝?蘑菇教主专门请了网络评委,千 挑万选,在微博公布入选名单。
第三个故事是在 2010 年的一天傍晚,办公室的小萌,突然惊呼:“地震了!没准又是唐山余震!”我们心里一颤,可是分 明没有动静啊,笑她说你这是报道后遗症吧?是谁晃了你的桌 子吧? 10 分钟后,同事全部得到手机新闻短信证实,确实是次小震。
小萌很得意,自己在汶川地震报道现场,经历过多次余震, 她这个职业记者,成了半职业的地震专家。 来吧,听听小萌给我们补课:“地震来时,躲在哪里?如果乖乖躲在桌子底下,床铺底下,那么,伤亡率高达 98%! 而若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可先承受倒塌物的重量,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包括停车场,卧倒在两车之间,远比留在车里 安全。只要传播这么一点求生讯息,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内的伤亡率可由 90% 遽降为 2%。”
每年的 5·12 汶川地震纪念日,不知道小萌是否会想起这些逸事,但是她在地震中那个掩面哭泣的“最美表情”,很多人都不曾忘却。
给柴静加点“柴火儿”
人与人互相映照是一件有趣的事。尤其是彼此的映照之间有缝隙,而这种缝隙又在某种场合被圆场和缝合。
柴静曾经写文讲述自己眼中的白岩松。有一句话,很显眼。 她写道:“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是因为岩松这个人什么都彪悍,就是不习惯跟女生单独讲话。”
以在电视上“讲话”而著名的白岩松,憋了一肚子话,终于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理直气壮地喷发了。
2012 年 12 月 15 日,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在北京举行首发式,白岩松、崔永元、罗永浩、老六(张立宪)等人来 为新书捧场。
自称是柴静到央视第一个搭档的白岩松在现场为自己鸣不平:“来这儿的时候,就突然想起柴静书里写的,说白岩松什么都彪悍,就是不敢跟女生单独说话。我必须跟大家澄清,那天我们开年会,晚上我要找她谈话,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单独 跟女生说话,把她叫到房间里门一关,不要说她对中央电视台感到担心,恐怕未来对男人和世界都会感到担心。”
这话经过媒体传播扩散,大概让岩松松了口气吧。 白岩松是柴静到央视的第一个搭档,这话能找到印证。
柴静自己的描述是:“2002 年,陈虻找我的时候,原话是说, 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一个女搭档。我当时还没想换工作,陈虻说你来我们年会玩玩吧,也见见大家。那年年会是白岩松主持的, 像他书里写的,‘以恶搞和折磨领导’为主题,我跟台长分一组, 白岩松问‘1919 年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季节?’台长按按钮抢答‘冬季’。晚上有同事打电话来,声音低沉,‘岩松要跟你谈谈’。我一去,一屋子男同志,搞得跟面试一样。一晚上他就问了我两个问题,问‘你喜欢谁的音乐?’我好像说的是平克·弗洛伊德。他问华人的呢?我说罗大佑。就这两个,他没再问什 么问题,只说了一句:这是条很长的路,你要做好长跑的准备。”
柴静刚到《时空连线》,没有任何新闻经验,压力比谁都大。 有次她穿裙子到办公室,白岩松说“回去把衣服换了”,柴静当时不理解,后来明白岩松是怕她柔弱,不能在这个腥烈的战场 上生存下来。
后来白岩松也鼓励柴静到新闻第一现场去,这是柴静职业生涯的关键催化剂。
“那年我去了西藏,在从拉萨回北京的飞机上,遇到了一个援藏三十年、回内地治疗晚期胃癌的教师。除了一个箱子,她 什么也没带,里面装了整整一箱资料,全是她在这三十年里走 遍西藏,访问喇嘛、三陪女、牧民等各种人留下的记录。她说, 我不为发表,不为出名,只是希望一百年后,当人们看到它时知道今天发生了些什么。由此我爱上了新闻,我充满了强烈的对新闻的欲望。”
柴静也曾经客串白岩松《新闻 1+1》的节目。
2008 年 11 月 7 日我的日记里还记着:“柴静第一次来我们 《新闻 1+1》栏目做主持人,干练、敏捷、时刻寻求差异。”
以前主持人开篇每次都说:“您现在收看的是正在直播中 的《新闻 1+1》。”而柴静说的是:“欢迎收看直播中的《新闻 1+1》。”以前主持人说“岩松,你怎么看?”她说的是:“我们先 来问问岩松,在以往的外逃和现在的失踪之间,这两个词究竟改变了什么?”
柴静这些细微的变化,压住了演播节目的绵长和拖沓,带来新的节奏感。
更特别的是,她不但支援节目,还进行了系统性和结构性 的思考。在《新闻 1+1》做了几期节目后,央视新闻评论部内部 杂志《空谈》登出了柴静关于《新闻 1+1》节目的思考的文章, 名叫《逻辑 + 信息 =》。
柴静认为,评论一定要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如果事实不充分,评论就是沙中筑塔。她建议,节目除了连线专家,也要连线最接近事实核心源的当事人。
对柴静的建议,节目内部也有激烈的反对者,有人认为评论节目还是观点取胜。但是后来时间沉淀下的经验表明,柴静的想法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2011 年 7 月,《新闻 1+1》改版,形式从主持人加评论员, 变为只有一个主持人坐台,兼具评论员的功能。用加大报道分量、 连线当事人的方法,来避免干枯评论的危险。
柴静认为,评论类节目在事实层面基础上,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庖丁解牛式的评论才有意义,这需要花很大的工夫去 做技术研究。后来,她在北大演讲中也提到自己的认识过程: “陈虻当年跟我说做节目最重要的是逻辑的时候,我对他很不屑,我说,逻辑算什么,多没意思啊。我那时就特别喜欢花哨的, 很感性的表达。他去世之后,我才理解,他给我讲的这些东西 的重要性。”
难得的是,我遇到事的时候,柴静也曾经给我这个“小兵” 安慰。
2008 年,我所在的央视《社会记录》栏目毫无征兆被撤掉, 我面临暂时失业。柴静 2008 年 1 月 15 日晚 21 :10 给我留言: “知道了《社会记录》和你们现在的一些情况。在这样一个时期, 不要焦虑,伏身让风暴过去。利用这段时间,向后看历史,向前看大势。像野草一样,日晒雨淋,春风吹又生。”
这些话,我一直珍藏。转眼十年,2018 年,我把祝福别在衣襟上,柴静,一直很安静。
欧阳夏丹:最后一朵“金花”?
最近两年,白岩松的搭档,只有最后一朵“金花”了。电视屏幕中和他纵论天下事,尤其是奥运会期间,她可是不可或缺的黄金搭档。
她就是爱运动、有阳光酒窝、清新脱俗的欧阳夏丹。
做节目前,夏丹有时会来办公室和我们一起吃盒饭,我偷 偷打量她。没有傲娇姿态,随和如邻家姐姐,对同事温婉,把握火候的交谈适当保持,又不失礼貌。
夏丹能脱颖而出,是阳光中有股难以形容又恰到好处的韧劲,这大概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看媒体报道她的履历:欧阳夏丹出生于桂林,家境不富裕, 成绩拔尖。16 岁那年,父亲癌症去世,母亲一个人抚养她长大。 1995 年,欧阳夏丹以桂林市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广播学 院,毕业后到上海电视台工作。2003 年到央视主持《第一时间》, 2011 年加入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队伍。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欧阳夏丹第一次和白岩松合作《全景 奥运》的节目。
欧阳夏丹说看到消息时很紧张,“后来我打电话给白岩松, 他告诉我是真的,刚定下来。”欧阳夏丹依旧忐忑,“虽然我也 喜欢打羽毛球,但是奥运会涉及很多个体育项目,我担心自己 不专业,上节目时会有很多的缺陷。”
让她吃定心丸的是白岩松的谈话,“他跟我说,节目中并不需要我以专家的身份与观众交流,他希望我以一个爱看体育比 赛的观众角度在节目中呈现最真实的喜怒哀乐,这样定位才会 更平实。他让我每天看体育新闻,对运动员的名字和经历有一 个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结果是,两个人合作很默契,而且由此成了《奥运 1+1》的黄金搭档,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到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再到 2016 年里约奥运会。
每年奥运节目,工作强度很大,常常是连续十几天连轴主持, 但是嗨点不断,夏丹一片丹心,乐在其中。对于白岩松,夏丹也从仰视变成了平视,她在直播节目中也会调侃岩松是“网红”,前后互动,插科打诨,让气氛更松弛有弹性。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2016 年白岩松和欧阳夏丹主持《奥运 1+1》,一个在里约前方演播室,一个在央视老台演播室。有一天 直播节目中,欧阳夏丹说看傅园慧的视频,看一次乐一次,她觉 得如果傅园慧不游泳,真的完全可以做一个好的段子手。
她跟岩松感慨:“如果我们的运动员当中,能够多一些这样 的性格那该有多好。”白岩松接话:“你觉得我和傅园慧搭档一 起说相声会怎么样?今天有人就跟我说,白岩松你遇到对手了。 但是这背后是大家不常看体育新闻,要是常看体育新闻的话你就知道,傅园慧以前在比赛完了之后接受采访,就一直特火, 她的表情包特牛,所以鼓励大家今后还要多看看傅园慧比赛之 后接受采访的画面。等她退役之后我俩来开一个节目,一起搭 档说相声。”
欧阳夏丹很适时地接话说:“她退役,你们俩搭档,我就下岗了。”
白岩松回应:“咱说三人的。”
欧阳夏丹顺水推舟:“对,三人的相声。非常喜欢这个姑娘, 今天所有的人都表达了对她的喜爱,因为她的脸上就写着‘快 乐’两个字,这是奥运会应该有的表情,而且爱笑的人运气不 会太差,在决赛当中也希望她身上的那股‘洪荒之力’能够再 次使出来。加油,姑娘 !”
白岩松和夏丹这一个捧哏一个逗哏,可谓行云流水、高手过招、滴水不漏。
2014 年国庆六十五周年,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策划《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时代偶像》,欧阳夏丹说,白岩松是她的 偶像之一。
“我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那时就在观摩他主持的节目。”欧阳夏丹认为白岩松打破了新闻主持的传统模式,带来了 语言表达方式的突破和创新。
“以前电视台挑选主持人,男的要求五官端正声音好,女的要求靓丽青春,白岩松戴个眼镜,长得并不算英俊帅气,普通话说得也不标准,但他却可以坐在那儿和大家沟通交流,你听他说话 从不会感觉他在‘端着’,在字正腔圆地说着别人写好的稿子。”
欧阳夏丹对媒体坦言,她对岩松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我原来以为他是天才型的选手,直播灯一亮,坐在那里就可以侃侃而谈,但是近距离和他合作之后,我才发现他在幕后 其实做了很多的案头工作,下了很多功夫,他在采访一个人之 前会写很多页的采访笔记。我现在理解了白岩松曾说过的一句 话,‘任何人想获得大成就,想成为业界的楷模,必须具备一颗 聪明的大脑再加上笨人花费的功夫’。”
白岩松在 2014 年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我得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的时候 29 岁,那年破格提升为高级编辑, 我做香港回归、做三峡大江截流(直播)……我们幸运地赶上 了那次新闻变革。但现在一切都求稳,没有新的机制变革,没第有新的节目,也没有出新人。最后就悲观地认为,中国传媒行业吸引不了优秀的年轻人。人才来了,如何留住他们,给他们 发展空间?张泉灵做电视十年,李小萌也过 40 岁了,但我们没 有制度改革,培养年轻人接班。”
央视评论部,曾经的“金花”英姿绰影,那是最好的芳华,也给中国电视新闻史缀上女性的华彩篇章。
除了上面的“四朵金花”,敬一丹这样有威望有亲和力的女主持人已经退休。而如今,活跃在评论部的女主持人还有董倩、 劳春燕、王宁、张晓楠等,但愿,有个性的“金花”会越来越多。
本文摘选自《寻找白岩松:讲述新闻人自己的故事》,刘楠 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