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俳句之美:最深的感情,用最短的话来传达
周作人说类似中文的六七个字。
1920年代传入中国后引起众人模仿,
最出名的就是冰心的《繁星》《春水》。
“即使在京都,/听见杜鹃啼叫,/我想念京都”,
“母亲总是先把/柿子最苦的部分/吃掉”,
最深的感情,却能用最短的话来传达。
去年,台湾诗人陈黎及其太太张芬龄,翻译了日本最著名的两位俳句大师的作品,
《松尾芭蕉俳句300》《小林一茶俳句300》,
这是日本俳句第一次以如此完整的面貌在中文世界里面世。
一条摄制组去台湾花莲拜访了陈黎,
请他讲了讲俳句之美,
并且重温了两位日本俳句大师的传奇人生。
口述 | 陈黎 编辑 | 倪蒹葭
俳句起始于16世纪的日本,由五、七、五共十七个音节组成,“国际化”后经常排列成三行。它是非常能够代表日本人民族性的一种诗歌形式,直到现在,还是广为日本人喜爱。法国作家罗兰·巴特说俳句是“最精炼的小说”。它像短刀一样,一刀刺入,驱散陈腐的空气,划开亮丽的美感。
海暗了,
鸥鸟的叫声
微白
——松尾芭蕉
一枝,即让
京都的天空成形——
啊,梅花
——小林一茶
中国最早翻译和介绍日本俳句的是周作人,钱理群说,周作人正是从俳句“进入了日本文化的殿堂”。
除了5-7-5的音节限制,俳句还有一个“季题”限制:每首诗中都要有一个代表季节的词。可以直接是春、夏、秋、冬的字眼,也可以是代表这个季节的植物、动物、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春来了”,
第一音方出,
四野皆绿
夏之海浪荡:
大岛小岛
碎成千万状
然而,像“春花秋月何时了”这种句子就犯规了,因为一首俳句里只能有一个季语,这句诗里季节出现了两次。
▍江户时代俳句最早是从“俳谐连歌”发展而来,“俳谐”二字其实出自中国。《史记滑稽列传·索隐》里说,“滑稽犹俳谐也”。杜甫也写过“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所以俳句一开始其实是一种诙谐诗,迎合的是卑俗阶层的趣味。俳句于16世纪室町时代末期逐渐成为独立的诗歌形式,至17世纪江户时代进入其“黄金时期”。原本日本贵族中流行的是和歌,江户时代市民阶级兴起后,大家即以俳句来取乐。
有一首江户时代的著名俳句,作者已不可考,是一个典型例子:
偷人家妻子,
惊心动魄又美味,
有如吃河豚
例如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那首《古池》,几乎成了所有俳句的代表作:
古池——
青蛙跃进:
水之音
这首俳句不过直写实情实景,却充满禅趣。古老的池塘,是一个永恒静止的画面,活生生的青蛙,突然扑通跳进水里,火花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交汇迸发出来。
松尾芭蕉还给自己的一辈子的爱人寿贞尼写过好几首情诗,其中一首是他在旅途中得知她去世以后创作的:
秋近,心
相亲——四叠半
的小空间
他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爱人的思念,而是写自己与几个门生聚在四叠半(意思是四又二分之一个榻榻米的大小)小房间里吟诗、悲思的心情。言在此而意在彼,句短情长,充满含蓄之美。
俳句短短十七个音节,换成汉字才六七个字,传情达意,靠的主要是暗示,不是明说。就像夏目漱石说的,“今晚月色很美”,才是“我爱你”最恰当的表达。
这跟唐诗要靠起承转合、用偶数的句子完整建构一首诗,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唐诗是偶数的美学,那俳句则代表日本民族那种奇数、畸零的美,wabi、sabi(侘、寂)之美。不求彻底和完整,而是透过残缺和不完整,让你自行去玩味体会。
他出生于江户德川幕府时代的伊贺上野,靠近现在的京都。那个时候的日本社会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则奉行严格的封建阶级秩序。
芭蕉是一个低级武士的儿子,13岁时父亲去世,18岁开始做当地领主藤堂良忠的侍童,他从藤堂良忠那里学会了“俳句”这种诗歌格式。
28岁的时候,他迁居江户(现在的东京),35岁取得“俳谐宗匠”的资格,这个资格相当于一个职业技能执照。
唐朝的李白是他非常尊崇的诗人。他为了向李白致敬,曾经取过一个俳号叫“桃青”,“桃青”和“李白”形成一种对偶,前者指未成熟的桃子,后者则意为白色的李子。
他的俳句很多意象也来自于李白,例如李白写过《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芭蕉写的是:
无花,无月
独酌——
无相亲哉!
其实这时,芭蕉已经功成名就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还是不满意,开始转向禅宗,寻求突破。
隐居之后,他与附近临川庵的佛顶和尚密切往来,并拜其为师学禅。他从未正式出家,但他习禅、剃发、穿僧衣。禅和老庄哲学对他的影响日益明显。
学禅之后,属于芭蕉的俳风终于形成。最著名的古池蛙俳就是这时候写出的。
“侘”是指安于简朴,“寂”是指安于清寂,这与千利休藉茶道追寻的心境是相同的。
伐树——凝视
残余露白的圆树根:
今宵明月
晨起雪纷纷,
独嚼
鲑鱼干……
在大雪纷飞的寒冷早晨,独自啃着鲑鱼干,也觉得别有一番滋味。芭蕉说,有钱的人吃肉,显耀财力,而他对此弃而不取,宁愿过一种清贫、闲适的自由生活。
芭蕉舍弃了很多尘世的享受。他原本有一个同居多年的爱人寿贞尼,37岁归隐以后就和她疏离了。直到晚年,才把寿贞尼接到身边,在芭蕉庵附近找了一个居所,安顿她和她的子女。他从41岁开始,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长途旅行上。旅行是他的另一种苦修。
出一次远门在江户时代非常不容易,芭蕉每次都是徒步行走。“仅留纸衣一枚做寝具,雨衣一件,还有砚、笔、纸、药等,加上饭盒箱,裹做一包,背在身上。即使空手,也已腿脚乏力,身上疲惫。步履迟缓,艰难备尝。”
他最出名的一次旅行,是1689年由芭蕉庵出发,150天內步行了2400公里,深入日本北陆,再折返西岸,南下至岐阜县,写了《奥之细道》这本游记。因为他的旅行范围相当广阔,有人怀疑他是德川幕府的间谍。
他很多最好的俳句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他通过徒步的旅途生涯,极力追求新的俳风,回归自然的闲寂意境:
但愿呼我的名为
“旅人”——
初冬第一场阵雨
欲知我的俳句——
秋风中,
在旅途上过上几夜吧
芭蕉一生活了51岁。1694年,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又出发旅行,在大阪染上了腹疾,终于在异乡去世,临终前还留下了最后一首俳句:羁旅病缠:梦
回旋于
枯野
小林一茶与松尾芭蕉相隔八九十年,是江户时代后期的俳句大师。他不受任何俳句门派的限制,自成一家。一茶1763年出生在信州柏原(今日本长野县)。柏原是一个山地村庄,位于日本屈指可数的大雪地带,土质贫瘠。在一茶出生的时候,柏原大概有一百五十户人家,人口约七百人。冬天积雪比一个人还高,常常要度过长达三个月的阴郁“冬笼”(冬日闭居、幽居)期。
一茶3岁时母亲就病逝了。少年时候,他白天都在干农活,晚上做草鞋。冬天大雪没有农活的时候,他就在当地私塾读点书,培养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一茶和继母的关系很不好,14岁的时候,养育他的祖母也去世了。为了避免和继母冲突,父亲让十五岁的一茶一个人去了江户(今天的东京),据说在寺院或诊所工作。
在江户时,他开始接触俳句。27岁时,小林一茶很可能跟着松尾芭蕉的旅行游记《奥之细道》也做了一次旅行,写了一本《奥羽行纪》,但没有流传下来。在一茶那个时代,要获得俳句诗人的资格,跟着芭蕉的游记也游历一番是一个必要条件。
到50岁时,一茶下定决心回到故乡柏原。遗产问题得到解决,家中屋子一分为二,一茶和弟弟各住一间。他终于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漂泊生活。
52岁时,一茶才终于第一次结婚,“半百当女婿,以扇羞遮头”。婚后他生有二子一女,却都夭折了,妻子也染病早逝。
他自己罹患中风,第二次结婚,不幸失败,又结了第三次婚。
六十四岁时,家遭大火,只能蜗居在贮藏室。去世时,唯一继承了他的香火的小女儿,还在他第三个妻子的腹中未出生。
小林一茶一生写了两万多首俳句。他一生悲苦的个人经历,形成了他独特的俳句风格,是一种朴素中带着伤感,诙谐中带苦味的生之感受。母亲总是先把
柿子最苦的部分
吃掉
倘若父亲还在——
绿野上同看
黎明的天色
他悲苦的生涯,使他对众生怀抱一种深沉的同情。他喜爱小孩和小动物,时时流露出纯真的童心。
不同于松尾芭蕉对“风雅”的追求,小林一茶的俳句简朴亲切,浅显易懂,具有一种童谣的风格,更能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共鸣。
流浪猫
把佛陀的膝头
当枕头
你指出这些梅花
是要我们出手偷吗,
月亮?
一茶也留下很多诗追念37岁就病逝的妻子菊:我那爱唠叨的妻啊,
恨不得今夜她能在眼前
共看此月
秋日薄暮中
只剩下一面墙
听我发牢骚
他给自己取俳号为“一茶”,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意趣有相通之处。在他的《宽政三年纪行》开头说:信浓国中有一隐士,胸怀此志,将宇宙森罗万象置放于一碗茶中。一碗茶,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日本著名俳句学者、作者山下一海,曾经用一个字分别形容芭蕉和一茶,松尾芭蕉——“道”,旅行的道路,小林一茶——“生”,生活、生命的生。
他的俳句的确是生意盎然。他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但他又说,“此世,如行在地狱之上凝视繁花。”
去年2月,花莲发生了我此生遇到过最强烈的地震,最高达到6.4级。而且之后余震不断,短短四天里面震了300多次。我跟太太都不敢待在家里面,只好驱车出门,以旷野为家,流浪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回到家,屋舍已经被震得乱七八糟。很神奇的是,我原先一直在找的一张英国作曲家普塞尔的唱片,不知道被塞到了哪儿,地震一震,居然给震出来了。
那天晚上收拾妥当以后,我把这张好几年没有见到的唱片放进音响。当它播出第一首歌《片刻的音乐》(Music For a While)时,音乐瞬间带给了我们极大的慰藉。我整个人哭了,我想到了小林一茶的俳句:在盛开的
樱花树下,没有人
是异乡客
音乐之美、樱花之美,艺术之美,可以安抚人心,让所有置身于美的国度的人变成同胞、家人,再没有流离失所的困顿感。
地震之后,我就决定要系统翻译整理小林一茶和松尾芭蕉的俳句,出版诗集。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我们家两个大人一个小孩,最早对“小林一茶”四个字有深刻印象的,是当年我七岁的女儿。当时,她看我在稿子里写到这四个字,兴奋地对我说:“啊,小林一茶我认识!”
我问她怎么认识这个名字,她马上跑去拿来一本绘本《窗边的小豆豆》,翻到其中一章,标题赫然是“小林一茶”。她还当场背出了一首一茶的俳句:
雪融了,
满山满谷都是
小孩子
我的父母生长于日据台湾时期,小时候总能在家里听到他们用日语交谈。长大后我自己阅读翻译日本的诗歌,遇到疑难,都会请爸妈帮我解释一下。这次翻译一茶和芭蕉的俳句,我年近90的双亲,照样成为我的顾问。当时我们一起读到这首俳句的时候,我心里几乎哭了出来:
父在母在
我在的——啊,
美如繁花之日
我和父母,三个人加起来将近240岁,还能够在一起喝茶,分享诗歌,不只美如繁花,简直比繁花还美。
两三百年过去了,这些极短的句子还是轻易地就走上我们的心头。短小洗练是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实也是由短篇小说连缀而成,中间穿插一些短歌,前后结构松散。这种结构短小的特点,从小说到诗歌,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个传统,俳句正是这一传统的体现。
今天的日本人照样在写俳句,民间的俳句协会也会像松尾芭蕉一样,每月出去游玩采风,然后把感受变成俳句。周作人1920年代就说过,俳句形式短小,其实特别适合现代人的抒情需要。“现在我们没有再做绝句的兴致,这样俳句式的小诗恰好来补这个缺,供我们发表刹那的感性之用。”
我们现在写俳句,不一定拘泥于它17个音节的形式。就像拿起手机发个简讯一样,利用文字、语音,记录一刹那的灵光,传递出一种让人眼睛一亮的内涵,也能丰富每日的生活。那我想,每一个人从今天开始,都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俳句诗人。
特别鸣谢董璐
题图来源于摄影师 @pere_peri_peru_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