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东京审判征战记》:理性叙论,构建常识
《东京审判征战记: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一书的作者向隆万教授是当年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先生的哲嗣,按照中国传统“父子至亲,分形同气”的观念,由儿子来叙述父亲往事,本书自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依据作者介绍,其幼年时印象中只记得父亲为东京审判忙碌,成年后父亲已老,亦很少谈及此事,实际上是在2004年随同中央电视台编导拍摄纪录片《丧钟为谁而鸣》和2006年参加故事片《东京审判》的首映式时,痛感对东京审判的无知后才投入该研究中去(《作者的话》)。从这个角度讲,本书可谓一部发愿之作。
向哲濬先生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笔者因为清华法学历史研究的机缘有幸认识向隆万教授,蒙其抬爱邀约,曾参加了2011年5月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亦为2013年11月12日的东京审判国际学术讨论会撰写论文《东京审判量刑问题再审视——以“死刑投票6比5”为中心》(因与清华授课冲突无法参加,由王选女士代为宣读)。在这种以文会友结缘过程中,感受到向隆万教授运筹谋略有方,做事全力以赴的名士风范,目睹了其担任名誉主任的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团队先后编辑83卷《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73卷《国际检察局讯问记录》等重要历史资料,出版相关研究丛书与译作,日就月将,中国学界关于东京审判的研究逐渐蔚然有观。
《东京审判征战记: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团队》一书正是建立在代际传承因缘与学术厚实积累的基础之上。首先,这是一本优秀的法律史著作。本书从东京审判时中国检察团的视角出发,充分地利用这些年从世界各地发掘整理的一手档案资料,再现了当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这些资料不少是作者发现并先行使用的,例如向哲濬先生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0次讲话的英文稿,就是向隆万教授2007年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处复印并翻译成中文,收入在2010年出版的《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一书中。作者熟稔资料,言必有据,孤证不立,直面历史,不予避讳(例如对庭审中溥仪作伪证问题),史实与理性是构筑本书的两大基石。其次,这是一本历史通识教育的重要著作。对于1946年-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这场世纪审判,过去曾因为意识形态等因素而被忽视,近些年来即便重被拾起往往多诉诸于民族情绪,相关影视作品更添附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戏剧化情节,这些方面实际上有碍国人对于历史的客观认识。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恢复历史常识就成了当下重要的课题。本书的写作风格,恰符合萧公权先生的治学标准“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通过平实的语言、丰富的图片、严谨的引证、细致的索引,展示了东京审判中国优秀法律人以理性严谨和专业素养为征表的法律爱国主义精神。
在本书中,除了向哲濬检察官、梅汝璈法官两位清华校友,笔者还发现了一些东京审判相关的清华法政人的身影。例如清华学校1920年毕业的刘世芳先生,其于1924年获得耶鲁大学的法学学士(LL.B.),回国后执业律师,兼任东吴大学教授。1936年11月上海发生沈钧儒、章乃器等救国会“七君子”案,刘世芳是王造时的辩护律师。东京审判时,刘世芳曾推荐其东吴大学的学生高文彬担任中国检察团的英文翻译。例如清华学校1920年毕业的杨光泩先生,其于192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公法的博士(Ph.D.),1942年在中华民国驻菲律宾总领事任上被日军杀害于马尼拉,东京审判中其被害的文件曾作为指控日军暴行的证据。另外,梅汝璈法官的秘书罗集谊先生,曾是清华学校肄业生。向哲濬检察官的秘书刘子健先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日寇入侵后转入燕京大学政治系学习。刘先生后来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享誉世界的宋史专家。需要指出,这些法政菁英,既有清华渊源,亦属于中国和世界,他们的法治遗产,可待继续发掘与继承发扬。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