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媒持续高度关注上海推进高质量发展:对标国际,优化软环境

澎湃新闻记者 方晓
2019-04-23 07:1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近日来,央媒持续高度关注上海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今日刊发文章《对标国际,优化软环境——上海推进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开放发展纪实》、新华社4月22日播发文章《“朋友圈”扩容“尖尖角”崭露——上海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光明日报刊文《一座城市的创新勇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下)》、经济日报同日刊文《升级之路——上海市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下)》。全文如下:

对标国际,优化软环境——上海推进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开放发展纪实

人民日报记者 李泓冰 欧阳洁 谢卫群 邱超奕

人民日报4月23日消息,读懂上海,须将镜头探进它的“胡须”深处——那条高楼间蜿蜒行走的苏州河,那些梧桐树下的垃圾桶,那些铺陈着老上海浩荡“心事”的万千弄堂。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于经济数据、高楼林立,更在软环境:法治是否可靠,百姓是否舒心,环境是否友好,文化是否多元。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4个考察点中,特地安排了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嘉兴路街道、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总书记强调,上海要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

法治先行,优化营商环境

公平、公正、安全,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刚刚公布的一份法治建设成绩单,对《上海市法治政府建设“十三五”规划》实施进行中期评估,133项任务中,完成度为81.7%。测评中,群众对上海政府法治建设满意度达84.56%。

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曹建明在谈及自贸区的法律保障时说,坚持法治先行,推动制度创新,要学习推广上海经验。

“上海经验”,就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商事交易规则和惯例,鼓励创新创造,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司法办案中对内资与外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平等保护。

芬兰矿山机械生产企业美卓公司在上海自贸区建了中国分公司。2017年11月,美卓起诉国内一家企业虚假宣传、商标侵权。面对国内企业申辩,上海浦东法院充分搜集证据,依法对两起相关案件分别顶格判赔经济损失300万元,全额支持原告的赔偿诉请。美卓相关负责人表示,公正判决,体现了中国维护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坚定了公司在华加大投资的信心。

去年,有家融资租赁公司起诉某集团公司不能按期履约,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按以往规定,要为此支付约1000万元担保费用。对重视现金流的融资租赁公司来说,实在是不小的负担。上海二中院创新性地首次在非金融机构领域运用诉讼保全信用担保,免除了这笔担保费,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

一系列创新性的法治实践在上海先行先试,为营商环境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上海在全国最早开设知识产权法庭,具备了建设国际一流知识产权法院理念、制度、人才等基础。今年2月1日,上海破产法庭正式成立,将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处置“僵尸企业”,解决困扰市场多年的“执行难”……

去年10月31日,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排名一次性提高32位,跃升至第四十六位,其中在涉及司法制度和诉讼程序的“执行合同”领域,上海法院与澳大利亚并列全球第一。

一家网站曾征集“喜欢上海的100个理由”,这几条获大量点赞:“在上海,年轻人依靠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公平又充裕”“很多疯狂的创意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精细“绣花”,优化文明环境

2018年的一场暴雪,为上海治城的“绣花”精神作证。

“开车出门,意外的通畅,惊叹于这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网友点赞连夜除冰扫雪的城市管理者和劳动者。对此,上海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市委书记李强忍不住脱稿致敬,引发满场掌声……

一位来沪采访的外地记者感叹颇多,“‘上街沿’没设铁栅栏?怎么拦得住想临时停车的?不可思议!”“写完稿去吃夜宵,走小马路都挺有安全感”……

上海的魅力,让国内外企业纷至沓来,让百姓有满满的获得感。

2017年,中共上海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中的一段诗意描述,正渐渐变为现实:未来5年,上海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街区适合漫步,首先要文明出行。

近年来上海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持续下降,2018年同比分别下降6.3%、5.2%和6.8%,创历史新低,日均交通类110警情同比下降12.4%——这是3年前一场史上“最严标准、最严执法、最严管理”的交通大整治成果。

顽症治理,先立法规。从靠人海战术“维护秩序”转到“整治违法”,先立法律规矩。开车玩手机、连续变换车道、乘车不系安全带……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让以往不算事儿的坏习惯纷纷“中招”。上海警方将全市划分为97个交通执法管理责任区,责任落到每一个责任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路口,执法必严。

精细“绣花”,重在疏导。“停车难”是城市痛点。大调研发现,像医院、单位和剧院、小区,集中停放时段都是反向的。上海积极盘活社会资源,针对商场、小区、写字楼闲置资源,定制了“潮汐式”停车位解决方案,并组织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向社会共享内部停车泊位3.2万余个。一堵一疏,破解城市交通乱象,更使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准不断提升。

以“智”取胜,数据治城。“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行人过街提示系统”“问题网约车大数据筛查”“共享单车数字化管理”以及外卖骑手“一人一车一证一码”“人员记分管理”等,密织了一张非现场执法网络。很快,交管信用信息还将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严重交通违法将“挂钩”个人及企业信用记录。

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让市民更方便,让城市更文明。

上海,拥有全球最长的、超过700公里的轨交线路,每天有1000万人次在“地下”穿行。在精细化的城市治理中,文明出行已成为上海人的“下意识”……

全力治污,优化生态环境

有双眼睛,不管走到哪儿,经常盯着路边的小河,看到哪里垃圾多了、水体太黑,就拿起电话……这位就是上海市总河长李强。

在上海,鲜有市委书记和市长双双担任某项具体工作负责人,而总河长却是醒目的双岗。

“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生态质量是一个城市的底色。“空气好不好,水质好不好,不能光看几个指标,要看鸟的翅膀、鱼的尾巴,看它们往哪儿飞、往哪儿游。”李强如是说。

靠着上万位河长、志愿者与河道监督员的努力,2018年,上海劣Ⅴ类水体占比从上年的38.7%下降至18%,今年目标是降到12%;同时,上海的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32.1%;人均绿化面积达8.2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2倍!

今年清明小长假,1万多名游客涌入上海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访花看景,小村成了“网红”打卡地。这得益于环境的综合施治。

水泥路换成蜿蜒的青石板,路边矮墙穿插着黛瓦。旧房改造拆下的瓦片、磨盘用于村道景观建设。百年老宅修旧如旧,建成村史馆,同时也供村民议事……2018年7月,吴房村入选上海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对“水、田、路、林”村庄生态系统全新布局,尽可能保留田间农物、水系林网、乡村宅院,又兼具现代生活功能,增加公共配套设施。

上海正向“生活垃圾”顽疾发起总攻。

今年,上海将对生活垃圾实施明确分类,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从垃圾产生源头管到末端处置,全流程、极细化地约束各环节、各部门、各单位、各人群。

在崇明岛,垃圾分类已成闪亮生态名片,生活垃圾总量减少1/4,垃圾总体资源化利用率从2017年底的26.7%,提升到2018年下半年的33.4%。

大上海,今年把工作重心向“老、小、旧、远”倾斜——养老、托幼、旧区改造和乡村振兴,成为一场独特的“脱贫攻坚”战,也是生态和人文环境保卫战。

接轨国际,优化文化环境

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霍洛韦曾打了一个“飞的”往返上海,停留不到24小时,行程只有两项:观看杨丽萍编导的《春之祭》,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商洽合作。

改革开放40年,这个艺术节举办了20届,世界顶尖名家名团几乎都亮过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20与40这两个数字,见证的是艺术节作为上海文化品牌被擦亮,持续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形象与声音。”

上海近年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地标”。仅2017年9月27日一天,就有上博东馆、上图东馆、程十发美术馆破土开工。世博文化公园、浦东美术馆、宛平剧场、徐家汇体育公园等或改造或新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等进入运营……布局重大文化设施,瞄准的是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

2017年底,“上海文创50条”醒目推出,一系列文创产业政策被认为“解渴、管用、含金量高”,旨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向文创发展痛点、难点、堵点开刀。仅以土地资源供给为例,上海在主体和用地类型方面做了拓展,明确可以利用工业用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

奥地利负责文化和媒体事务的国务秘书弗朗茨·莫拉克在两度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后说:“几乎每个来上海的人,都深深惊讶于其发展速度和活力。”

“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大大小小会议上,这已成为最响亮的一句话。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朋友圈”扩容“尖尖角”崭露——上海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

新华社上海4月22日报道,用合肥的乘车二维码可以轻松扫上海地铁,长三角轨交互联互通“朋友圈”不断扩大;正式启动才一个月时间,科创板发行审核系统已累计受理约90家企业的发行申请……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科创板、长三角一体化,如今都有了可喜的新进展,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更大力度开放,向“特殊经济功能区”迈进

4月中旬,瑞士人费利克斯·霍拉赫临时改变了自己的行程,赶到位于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的瑞伯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他是这家公司投资方——瑞士金融理财规划商学院的院长。

“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机遇,希望用瑞士职业技能培训的理念结合本土资源,为中国的金融理财规划师教育贡献一份力量。”费利克斯说。

费利克斯的愿望能够落地,得益于上海自贸区允许外商以独资方式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率先改革突破。“从递交材料到拿到批文,竟然一周不到。反而是我们没想到能够这么快,准备不足,从拿到批文到开业筹备了很长时间。”瑞伯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科笑着说。

首家外商独资医院、首家外商独资金融类投资性公司、首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上海的扩大开放中,上海自贸区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浦东新区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杭迎伟介绍,上海自贸区先后推出两轮54项扩大开放的措施,累计吸引2800多家企业落地,在近40个领域集聚了一批首创性的外资项目。

在自贸区改革向纵深挺进的基础上,上海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增设自贸区新片区工作。自贸区新片区实质上是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以更大力度实施制度创新。通过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有差别的探索,加大风险压力测试,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完善创新生态,让更多科创企业露出“尖尖角”

诞生于大学宿舍,瞄准科学服务业,成长为细分市场的龙头——科创板拟上市企业泰坦科技的成长,与上海不断完善的创新生态密切相关。

“一开始创业,6个同学凑份子拿出20万元,又申请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20万元的投入。发展壮大后,企业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关注。到了现在的阶段,就需要资本市场的助力。”泰坦科技创始人谢应波表示。2018年,泰坦科技的营收已达到9.26亿元。

包括泰坦科技在内,目前已经有约90家企业申报科创板的发行申请获受理。总部位于浦东康桥的晶晨半导体拿下了001号受理批文,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仅浦东一地就集聚了百余家有意向申报科创板的优质企业。

“上海正在打造的全球科创中心,既要有像上海光源这样的大科学设施和大科学计划,也要有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培养出大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创新企业。”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说。

上海市委市政府表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上海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结合点。上海将全力支持配合证监会和上交所做好相关工作,着力培育优质上市资源,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打造服务全国科创企业的重要投融资平台。

从零星到批量,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样板间”

62岁的嘉兴市民王玉英,由于肾不舒服经常到上海瑞金医院就诊。她告诉记者:“过去在上海看完病,总是拿着一叠发票回老家排队报销,耗去大半天时间。自从去年可以异地门诊结算后,如今在上海看病直接刷卡,再也不用来回折腾了。”

最近,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迎来新进展,在去年“1+8”的基础上扩大至“1+17”,新增江苏南京、泰州,浙江杭州、温州,安徽六安等9地。

马春雷表示,原来长三角三省一市间也有不少合作,但这些合作大部分基于单个项目,成果是零星的、局部的。随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推进,制度性的、系统性的成果开始批量出现。

“长三角不仅是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更应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要实施重点突破,抓住基础性、关键性的领域与环节,推进一体化发展。”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说。

上海市负责人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布局,也对上海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上海和江苏、浙江正在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方案。示范区将以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为关键,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探索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发动机。

一座城市的创新勇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下)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颜维琦 徐丹鹿

光明日报4月23日消息,超强超短的“最强光”装置在这里实现10拍瓦放大输出,圆了“蓝天梦”的国产大飞机从这里起飞,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中国芯”在这里生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创新药”GV-971在这里诞生……

令人振奋的消息不断传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步伐愈加坚定。

上海要主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的殷殷嘱托,上海正努力从奋力发展、快速发展,向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转变。

创新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敢冒风险的胆量,也要有攻坚克难和自我革命的勇气。

上海在努力,在奔跑。

制度创新,为城市发展拓空间

春意盎然的4月,青浦区练塘镇满目葱绿,沿岸绿化带、万亩良田景色宜人。要知道,在三四年前,这些绿地上还“种满”了近百家村级工业企业。

变化得益于上海市从2014年启动的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作为国际化特大城市,上海近几年越发感受到了土地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一方面,大批支撑未来发展的项目要落地;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已经接近总量红线。

怎么办?上海把目光投向“198区域”。这是指规划城镇集中建设区外的198平方公里工业用地,这一区域占全市工业用地近1/4,工业产值却不到10%。3年多的时间,上海累计完成减量43.4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腾笼换鸟”的目标。

城市郊区工业用地“减量化”,城市工业用地“加密度”。2018年开始,上海引导容积率较低的工业园区,既要适当提高容积率,又要充分考虑功能复合,把“厂房+研发”“厂房+总部”融合在一起,提高产业用地的经济产出。

效果初显。4月10日,上海市长应勇接受采访时说,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平均每5年提高10亿元/平方公里。2020年上海建设用地控制目标3185平方公里,与国家下达的3226平方公里相比,实现负增长。

制度创新的勇气,来自政府让利。小企业减量,乡镇的经济效益如何维持?市里进行资金补贴,减量指标有偿使用。拆掉的企业怎么办?上海与周边省份联合建立产业园,吸纳企业异地搬迁升级。工业园区内,企业在自有土地上升级改造,只要符合产业导向,政府免征增容费。

2018年,在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占11.6%,在31个省区市中最低。如果去除机动车牌照的拍卖费用,占比不到10%。

制度创新的勇气,来自自我革命的魄力。按照“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要求,上海市政府刀刃向内,系统改革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流程,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有些甚至是革命性再造。

201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眼下,“一网通办”平台注册企业和公民用户数超过950万,接入1339项政务服务事项,90%的网上办理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民生事项实现了全市通办,效果明显。

“上海正在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政府让利,来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说。

科技创新,为城市发展添动力

“GV-971什么时候上市,在哪能买到”?“求GV-971上市的最新消息”……

去年7月,一款名为“甘露寡糖二酸(GV-971)”的新药,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一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全球约有4800万的患者,但在此之前16年,却没有一款治疗该病的新药通过临床3期试验,全球几大药企纷纷遭遇研发滑铁卢。用“国际首个、中国原创”来形容GV-971一点也不为过。

去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时,向科研人员了解了GV-971研发的详细情况。“效果怎么样”“离上市还有多远”“投放市场后患者一年要花多少钱”,他嘱咐科研人员立足自主研发,努力把这件造福千万患者的事办好。

这款新药是由中国海洋大学、位于张江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绿谷制药历经21年技术攻关,联合研发而成。眼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一个来自张江;全国每10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就有一个在张江;全球医药10强企业,有7家落户张江。

科技创新的勇气,来自于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上海深知,没有在重点领域持之以恒的“深蹲助跑”,就无法实现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起飞跳跃”。越是国家急需、容易被人“卡脖子”的、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领域,上海越是需要率先谋划、着力攻坚。眼下的上海,正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最强光、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四大重点创新产业正在快速崛起。

科技创新的勇气,还来自良好的协同生态。没有人想到,张江科学城里一个昔日枯苇摇曳、草木丛生的百亩小岛,将“变身”国际人工智能高地。微软、IBM、英飞凌等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入驻,云从科技、小蚁科技等国内独角兽企业纷纷落户。

而在整个张江科学城,从1992年开园以来,已经汇聚了1.8万家企业,包括5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828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其中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4位两院院士和7500名留学归国人员。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在这里蔚然成风。

科技创新的勇气,更来自这座城市的重视。上海的城市定位,在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基础上,专门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被提到新的高度。2018年,上海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1年的13.3件提高到2018年的47.5件,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基础、重大布局和政策体系初步确立,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平台加快布局。

引才创新,为城市发展增后劲

“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在上海担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一年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上海,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感受到了上海对人才的尊重。他带领研究所邀请17位全球知名的物理学和天文学家组成国际咨询委员会,他们先后奔赴上海,展开学术合作与交流。

引才创新的勇气,来自于海纳百川的胸怀。作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城市,上海加大力度吸引各类外籍研发人才,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的部分程序。从2017年至今,上海市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12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逾2.3万份,数量双双稳居全国第一。

没有发表论文,却顺利评上了正高级职称,这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王震有些惊喜。因为在新药研发领域,很多研究成果都是以专利、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不适合发表论文。“按照传统岗位竞聘规定,很难评上正高级职称”。

但幸运的是,上海市通过制度松绑为职称评审放权。去年年底,王震凭借团队获得的一个新药临床批件,顺利晋升正高级工程师。和他一样,2015年以来,该所已有16位团队成员通过这一渠道晋升为高级职称。

引才创新的勇气,更来自于尊重人的价值。上海在张开双臂欢迎天下英才的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科研松绑,为创新赋能,为城市发展培育后劲。今年3月,上海在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的基础上,又推出“科改25条”,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让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科研人员收入从“控总量”变为“做增量”,对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团队负责人以及引进的高端人才,实行“一项一策”和年薪制。

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世界性难题,上海明确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单位和科研团队,让科研工作者享有更多的成果转化收益。上海进一步深化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解除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的“捆绑”,部分研发人员开始分享药品上市后的利润。眼下,仅在浦东新区,就有32家企业的51个品种参与试点,其中31个品种是Ⅰ类创新药。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上海将进一步发挥好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努力构建最科学、最有效的制度体系,发展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培育最有爆发力、最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奋力打造最耀眼、最强劲的增长极,打造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升级之路——上海市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下)

经济日报记者 杨国民 吴凯 祝惠春 覃皓珺

经济日报4月23日消息,进入新时代,上海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突破创新的方式,实现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目前稳定在70%左右,现代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至30.6%。

新兴服务产业:提升品质与影响力

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构建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上海服务”已然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上海陆家嘴CBD办公楼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接受个性定制化的职业课程培训。该培训的主办单位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且正式开业的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也是“证照分离”改革的受益者。普华永道合伙人蔡晓颖介绍,公司正在谋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我强烈感受到上海市各级政府支持金融企业落户、打造优良营商环境的力度。”全国首家获批的合资保险资管公司工银安盛人寿资管公司即将开办,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健表示,行业的升级和发展与上海高度重视对外开放与改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如今,全国首批外资商业零售企业、批发企业、餐饮企业的扎根发展都在上海正式起航,而外资融资租赁企业投资设立单机单船项目子公司、独资保安服务、邮轮船务、船舶油污清除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已利用外资实现了新突破。首家外商独资资信调查及评级机构“穆迪(中国)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投资设立的“易新达旅(上海)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等大企业都将在上海的舞台上实现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

上海明确提出将智能制造作为“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变的主攻方向。而在以科技创新为名片的上海张江片区,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发展的张江科学城,正是承载着这份愿景的希望之地。

在这片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的创新创业热土上,首轮73个“五个一批”项目已全面开工,一批大科学设施建设,大专项、大计划和一流创新型院所或积极筹备或稳步运行。那些中国人曾经的梦想,那些几代科技先贤倾注了生命和热血的伟大事业,逐一成为了眼前令人振奋的现实:大飞机、量子卫星、蛟龙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

“这里是一座全产业链的岛。”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透露,今年8月左右,张江人工智能岛将正式开业。在这座希望未来之岛、生态之岛,将展示中国最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和装备,成为融场景中心、交流中心、人工智能展示为一体的新地标,产生更多的创新动力和成果。

2019年年初,微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落户上海张江。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说:“微软公司会继续推进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业务与研发布局,加速本地区的创新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成果落地。”

梧高凤必至。相信会有更多像微软一样的科技巨头,在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吸引下,来上海布局发展。

传统制造产业:打造“好口碑”与“新形象”

制造业,始终是这座传奇都市不可磨灭的“成长基因”。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既要继承发扬老品牌,也要做大做强新品牌,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知名度和美誉度。2018年,上海再度吹响了重振“上海制造”的集结号,发布了《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传递出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

老凤祥、三枪等老品牌打破“刻板印象”,新上汽集团等国产品牌自我突破“升级难关”,电子、航空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努力冲破“技术天花板”……一个个生动的实例,充分验证了“上海制造”的生命力。

事实上,上海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发展要快于想象。位于漕河泾综合保税区内的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高自动化的机器人正在得到广泛应用。该公司总经理陈坤辉介绍,从产品设计到材料采购再到生产工艺目前全部实现信息云端数据化,自动化设备使用率已达到80%。

先进制造业项目更是加快落地。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制造标志性项目从战略签约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时5个多月。而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所在的金桥片区的特色,正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这里的工业产值经济密度达20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汽车产业产值占全市二分之一。

大江奔腾,永不停歇。过去的上海,曾以改革开放的先锋姿态,傲立壮阔东方潮头。如今的上海,正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迎头冲锋。

    责任编辑:李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