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日报再聚焦上海高质量发展:一座城市的创新勇气
光明日报4月23日消息,超强超短的“最强光”装置在这里实现10拍瓦放大输出,圆了“蓝天梦”的国产大飞机从这里起飞,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中国芯”在这里生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创新药”GV-971在这里诞生……
令人振奋的消息不断传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步伐愈加坚定。
上海要主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的殷殷嘱托,上海正努力从奋力发展、快速发展,向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转变。
创新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敢冒风险的胆量,也要有攻坚克难和自我革命的勇气。
上海在努力,在奔跑。
制度创新,为城市发展拓空间
春意盎然的4月,青浦区练塘镇满目葱绿,沿岸绿化带、万亩良田景色宜人。要知道,在三四年前,这些绿地上还“种满”了近百家村级工业企业。
变化得益于上海市从2014年启动的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作为国际化特大城市,上海近几年越发感受到了土地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一方面,大批支撑未来发展的项目要落地;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已经接近总量红线。
怎么办?上海把目光投向“198区域”。这是指规划城镇集中建设区外的198平方公里工业用地,这一区域占全市工业用地近1/4,工业产值却不到10%。3年多的时间,上海累计完成减量43.4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腾笼换鸟”的目标。
城市郊区工业用地“减量化”,城市工业用地“加密度”。2018年开始,上海引导容积率较低的工业园区,既要适当提高容积率,又要充分考虑功能复合,把“厂房+研发”“厂房+总部”融合在一起,提高产业用地的经济产出。
效果初显。4月10日,上海市长应勇接受采访时说,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平均每5年提高10亿元/平方公里。2020年上海建设用地控制目标3185平方公里,与国家下达的3226平方公里相比,实现负增长。
制度创新的勇气,来自政府让利。小企业减量,乡镇的经济效益如何维持?市里进行资金补贴,减量指标有偿使用。拆掉的企业怎么办?上海与周边省份联合建立产业园,吸纳企业异地搬迁升级。工业园区内,企业在自有土地上升级改造,只要符合产业导向,政府免征增容费。
2018年,在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占11.6%,在31个省区市中最低。如果去除机动车牌照的拍卖费用,占比不到10%。
制度创新的勇气,来自自我革命的魄力。按照“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要求,上海市政府刀刃向内,系统改革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流程,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有些甚至是革命性再造。
201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眼下,“一网通办”平台注册企业和公民用户数超过950万,接入1339项政务服务事项,90%的网上办理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民生事项实现了全市通办,效果明显。
“上海正在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政府让利,来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说。
科技创新,为城市发展添动力
“GV-971什么时候上市,在哪能买到”?“求GV-971上市的最新消息”……
去年7月,一款名为“甘露寡糖二酸(GV-971)”的新药,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一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全球约有4800万的患者,但在此之前16年,却没有一款治疗该病的新药通过临床3期试验,全球几大药企纷纷遭遇研发滑铁卢。用“国际首个、中国原创”来形容GV-971一点也不为过。
去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时,向科研人员了解了GV-971研发的详细情况。“效果怎么样”“离上市还有多远”“投放市场后患者一年要花多少钱”,他嘱咐科研人员立足自主研发,努力把这件造福千万患者的事办好。
这款新药是由中国海洋大学、位于张江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绿谷制药历经21年技术攻关,联合研发而成。眼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一个来自张江;全国每10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就有一个在张江;全球医药10强企业,有7家落户张江。
科技创新的勇气,来自于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上海深知,没有在重点领域持之以恒的“深蹲助跑”,就无法实现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起飞跳跃”。越是国家急需、容易被人“卡脖子”的、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领域,上海越是需要率先谋划、着力攻坚。眼下的上海,正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最强光、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四大重点创新产业正在快速崛起。
科技创新的勇气,还来自良好的协同生态。没有人想到,张江科学城里一个昔日枯苇摇曳、草木丛生的百亩小岛,将“变身”国际人工智能高地。微软、IBM、英飞凌等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入驻,云从科技、小蚁科技等国内独角兽企业纷纷落户。
而在整个张江科学城,从1992年开园以来,已经汇聚了1.8万家企业,包括5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828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其中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4位两院院士和7500名留学归国人员。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在这里蔚然成风。
科技创新的勇气,更来自这座城市的重视。上海的城市定位,在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基础上,专门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被提到新的高度。2018年,上海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1年的13.3件提高到2018年的47.5件,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基础、重大布局和政策体系初步确立,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平台加快布局。
引才创新,为城市发展增后劲
“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在上海担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一年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上海,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感受到了上海对人才的尊重。他带领研究所邀请17位全球知名的物理学和天文学家组成国际咨询委员会,他们先后奔赴上海,展开学术合作与交流。
引才创新的勇气,来自于海纳百川的胸怀。作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城市,上海加大力度吸引各类外籍研发人才,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的部分程序。从2017年至今,上海市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12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逾2.3万份,数量双双稳居全国第一。
没有发表论文,却顺利评上了正高级职称,这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王震有些惊喜。因为在新药研发领域,很多研究成果都是以专利、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不适合发表论文。“按照传统岗位竞聘规定,很难评上正高级职称”。
但幸运的是,上海市通过制度松绑为职称评审放权。去年年底,王震凭借团队获得的一个新药临床批件,顺利晋升正高级工程师。和他一样,2015年以来,该所已有16位团队成员通过这一渠道晋升为高级职称。
引才创新的勇气,更来自于尊重人的价值。上海在张开双臂欢迎天下英才的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科研松绑,为创新赋能,为城市发展培育后劲。今年3月,上海在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的基础上,又推出“科改25条”,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让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科研人员收入从“控总量”变为“做增量”,对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团队负责人以及引进的高端人才,实行“一项一策”和年薪制。
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世界性难题,上海明确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单位和科研团队,让科研工作者享有更多的成果转化收益。上海进一步深化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解除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的“捆绑”,部分研发人员开始分享药品上市后的利润。眼下,仅在浦东新区,就有32家企业的51个品种参与试点,其中31个品种是Ⅰ类创新药。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上海将进一步发挥好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努力构建最科学、最有效的制度体系,发展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培育最有爆发力、最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奋力打造最耀眼、最强劲的增长极,打造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原题为《一座城市的创新勇气》)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