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何葡萄牙无法维持印度洋霸权

王家怡
2019-05-03 09:4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在15世纪末期,葡萄牙人首先抵达印度的马拉巴尔海岸。他们来到亚洲的目的是为了从香料贸易中获取丰厚的收入。他们试图垄断印度洋上的香料交易,并让当地的印度商人向他们交税。虽然葡萄牙是第一个到达印度的欧洲大国,但他们却未能建立一个成功的葡印贸易体系。他们的失败为之后到来的荷兰和英国提供了经验以及教训。

那么,一个问题自然地浮现了:为什么葡萄牙人未能长久维持印度洋的霸权?历史学家Subrahmanyam认为,葡萄牙人普遍但不深刻的影响导致他们的衰落。历史学家皮尔森却持着更激进的观点,他认为,“动态的西方在影响静态的东方的描述显然是不正确的”。换而言之,皮尔森认为,东方也有自己独特的商业体系,认为西方的贸易体系一定优于或改造东方的体系,未必是正确的做法。

导致葡萄牙失败的有四方面的原因:葡萄牙资金的缺失,基本政策中的缺陷,当地商人可以逃避葡萄牙的贸易体系,以及印度统治者与葡萄牙人之间的军事冲突。其中,葡萄牙系统中固有的缺陷更为重要。

首先,到16世纪末期,葡萄牙已十分缺乏资金。这主要是由于葡萄牙贸易体系固有的缺陷所造成的。当时,由于葡萄牙和印度之间的香料,比如胡椒的交易要靠海运,因此把商品运回欧洲完成整个交易的周期很长,且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印度人有着所有东方人一致的商业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就使葡萄牙人不得不预付大量的资金购买香料,而回拢资金的速度却很慢。因此,葡萄牙的现金流有着很大的问题,而且当时的君主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造成全年流转资金的匮乏。很多时候葡萄牙人因为资金不足只能购买质量较差的胡椒。而胡椒质量较差又导致在欧洲的需求会下降,回过来又导致君主获利减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其实,当时如果君主可以确保购买上品胡椒的资本能够准时到达印度,那么这个经济链就可以得到拯救。即使没有足够的资本来购买一整年的胡椒,只要坚持购买高质量的胡椒,至少可以确保欧洲的高需求。但是,可能是由于对海运利用率的考虑,也可能是商人以次充好目光短浅的原因,没有人坚持胡椒等香料的质量。

事实上,在1550年之前,葡萄牙人在亚洲获利颇丰。后来出现的衰弱,除了资金周转导致的问题外,葡萄牙的君主们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资金,而是挥霍无度。在1522年至1544年期间,若昂三世在与西班牙(Pearson 61)的王朝关系中花费了1,790,000个当时的银币(Crusado)。现在看来,如果他们明智地分配这笔钱,他们本可以有钱来维持胡椒贸易的良性经济链。

另一方面,皮尔逊认为,金融紧缩是由16世纪的经济衰退造成的。他的理由是,当时准备和派遣一艘船的费用从1506银币增加到1620银币。然而,这种说法可能会受到质疑,因为黎凡特(Levant)海上航线在1545年恢复,这意味着穆斯林和威尼斯人有资本重新开始交易。由此推断,所谓的经济危机可能只是葡萄牙在亚洲贸易中的停滞,而不是整个欧洲的经济衰退。

第二,葡萄牙建立广泛的军事霸权政策导致其衰落。他们在其贸易路线上建立了许多堡垒。这有很多缺点。首先,堡垒需要大量资金去维护。仅在1544年就浪费了61万银币以加强它们。这也浪费了人力,而这些人本可以转用于商业事务。其次,葡萄牙的军事行动经常吓跑印度商人。在达伽马时代,由于把当地人误认为穆斯林,葡萄牙已经与卡利卡特当地居民建立了敌对关系。但卡利卡特是一个重要的香料销售枢纽,这使得葡萄牙人难以买到好的香料。如果葡萄牙采用和平贸易,可以节省堡垒和船队的费用,葡萄牙人也可以在卡利卡特购买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跑得更远前往东南亚获取香料(Pearson 75)。当花费的钱逐步大于获利时,葡萄牙人也越来越少有兴趣去印度了。而愿意去的人少,又意味着没有足够的人手去强制执行关税,这形成了另一个恶性循环。

尽管我们现在对葡萄牙当时的政策大加指责,在那时看来却是非常明智的。葡萄牙人不熟悉亚洲贸易体系,他们只拥有军事优势。因此,军事控制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以使他们能够参与亚洲贸易。然而,从长远来看,随着威尼斯人和荷兰人等竞争对手的参与,印度贸易商更倾向于自由贸易,这就导致葡萄牙霸权的衰落。

第三,印度人对葡萄牙贸易体系的躲避成为葡萄牙在印度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正如皮尔森所说,人们应该质疑,葡萄牙人是否对东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印度人建立了许多非法贸易中心,以避免与葡萄牙贸易。葡萄牙总督对非法贸易中心的打击收效甚微,因为印度人不断改变地点——从迪乌到马六甲。由于非法贸易提供了更多的利润和更自由的商业方式,更多的商家拒绝参与葡萄牙贸易,导致葡萄牙人在当地的贸易骤减,利润也随之骤降。此外,由于大部分胡椒都是在内陆种植的,内陆贸易的规模远大于沿海贸易,但葡萄牙人在那里几乎无法控制,因为他们的海军优势无法体现。许多印度人利用了这一点,这也是非法贸易繁荣的原因。这些都表明葡萄牙人只对亚洲贸易产生了极小的影响:他们对马拉巴尔海岸的严密控制可以被躲避,而在印度其他大部分地区,葡萄牙人的控制并不明显。

然而,也有人认为,印度对该贸易体系的规避并未对葡萄牙的收入造成巨大损害。理由是,当时在武力威胁下,葡萄牙人只用铜来和印度人兑换胡椒,而对印度人来说,铜基本是没有很大用处的商品,更不要说,给印度人的价格只是给穆斯林人的四分之一。此外,他们还出售贸易许可证并收取关税,而这在自由贸易体系中是不合理的。因此,与葡萄牙人的暴利相比,印度人用非法贸易进行逃避对葡萄牙收入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从长远来看,印度人对葡萄牙贸易制度的躲避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因为印度人的集体抵抗意味着葡萄牙人迟早会从印度市场中退出。

第四,印度统治者也与葡萄牙人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他们的积极抵抗导致葡萄牙人在当地贸易霸权的衰落。从1520年代开始,当地的穆斯林(被称作Mappilas)就和葡萄牙人之间就发生了冲突,因为葡萄牙人对贸易路线的控制使他们感到非常难受。虽然葡萄牙人在军事中取得了胜利,但这对贸易而言并非什么好事,因为当地穆斯林有更多的亚洲贸易关系和经验,他们很容易与盟友联合,共同抵制与葡萄牙人交易。最终,由于当地穆斯林的要求,卡利卡特地区(Calicut)的首领samudri反对与葡萄牙人进行合作。历史学家皮尔森认为,如果没有先进的军事和运气,葡萄牙人不可能在亚洲贸易中取得成功。某种意义上,葡萄牙人很幸运,因为印度在1570年之前从未对他们采取过统一的反对态度。如果印度人真的这样做,葡萄牙人将失去交易机会,失去税收,在战争中损耗严重,而这些将进一步导致葡萄牙对印度贸易体系的崩溃。实际也的确如此。印度当地统治者在1570年之后开始公开反对葡萄牙的贸易统治,从而导致葡萄牙对印度贸易收入的剧减。因此,人们不应该忽视印度人在亚洲贸易中的权力,以及他们的态度对葡萄牙亚洲贸易体系的影响。

另一方面,有大量证据表明,是葡萄牙人首先激怒了印度人。葡萄牙人试图垄断马拉巴尔沿海的胡椒贸易,但这是印度唯一的海外贸易收入来源。葡萄牙人蓄意击沉卡利卡特的商船,并以此为理由要求印度人向他们缴纳保护费。印度人试图合作,但葡萄牙人的野蛮行为常常是得寸进尺,致使印度人在1570年后再也无法忍耐,公开予以抵制和抵抗。正如皮尔森所言,认为东方人是“静止的”,这是极端错误的,他们一旦抵抗,往往是非常有成效的。

总之,葡萄牙霸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对印贸易体系存在固有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存在,印度人民的不满情绪就会减少,葡萄牙人和印度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减少。固有的体系问题,有缺陷的政策,印度对该体系的躲避以及印度的抵制,都最终导致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统治衰落。

参考文献

Basak, Sohinee. “PORTUGUESE AND THE MARITIME ECONOMY OF DIU IN THE 16 TH CENTURY.” Vol. 75, 2014, pp. 307–313. JSTOR, www.jstor.org/stable/44158395. Accessed 15 Apr. 2019.

Fortuna, Vasco N. P. “The Portuguese Overseas Territories.” Vol. 7, no. 3, 1957, pp. 409–418. JSTOR, www.jstor.org/stable/41231362. Accessed 15 Apr. 2019.

Maloni, Ruby. “Control of the Seas: the Historical Exegesis of the Portuguese ‘Cartaz.’” Vol. 72, 2011, pp. 476–484. JSTOR, www.jstor.org/stable/44146741. Accessed 18 Apr. 2019.

Newitt, Malyn. A History of Portuguese Overseas Expansion, 1400-1668. Routledge, 2009.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by M.N. Pear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The Portuguese Empire in Asia, 1500-1700: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History.” The Portuguese Empire in Asia, 1500-1700: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History, by Sanjay Subrahmanyam, Longman, 1993.

(本文作者系上海某国际学校高二学生)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