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未来的世界,更需要温暖的中国文化
邵则宪著,《昭隆传统之大美:中国文化如何成为全球治理的建构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
十数年前,他负笈西洋,治西学而不改中国境界。研京练都,千虑百琢。潜心巨制,春日共赏。一本书,一部妙彩纷呈的东方大美雅境。前所未有的全新视角,带你顿悟中国文化平视西方、走向复兴的精妙之门。文化自信,是我们最深层的依归。
要说清这个难点,可以举很多例子。故事各异、原理则同。比如,有一次我和一位香港白领闲叙时,向她略提了宋的文明、理性和繁华。过了许久,见她听得津津有味,我便问道:“你猜一猜,北宋都城东京的文人雅士,席间唱和,所食珍馐为何?”她非常认真地想了又想,用生涩的普通话彬彬有礼地问我:“是馒头吗?”
任何思维背后,都有一幅图景。在很多人错误的印象里,中国文化是落后于西方的。因此,哪怕他们恭听汉唐气象、魏晋风度,或是向汉学家程门立雪,一抬起头来,“馒头”恐怕还是其思维上限。
大家听了可能有些生气,说这是傲慢、歧视。
问题不那么简单。
TED演说者、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安密·库第(Amy Cuddy)有一个著名的实证研究,做了15年。她发现,人们衡量一个人时,最在意的是此人是否德才兼备。一种文化给人的印象,同样如此。
因此,我在书中指出,中国文化复兴的根本难点,是它久远以来早已破碎支离,不论在大陆、港台或海外,都尚待重现令人叹为观止的完整图景。大多数中国人和华人都不知道、没体验过完整的中国文化,西方人当然更是闻所未闻了。因此,他们一想到“落后的”中国不断强盛,便容易心生猜疑、恐惧甚至诬蔑。
这种误解,是西方政、商、律界精英的共相。
他们也来到我的课堂,参与学习或联合授课,将他们在跨国项目中千锤百炼得来的中国文化“真经”,传授给跨国职场小白。某世界大银行的高管就曾在课堂上感叹说:“我们终于认识到,要想在中国成功,一定要尊重中国人爱面子、讲关系的文化传统。”
不必担心这些误解,更不可盛怒、失了中国人应有的修养。朱子云:“才德有闻,自不患于不达。”只要我们专注于昭明、隆盛中国文化全体大用的真价值,使之充实于当前建设美好中国的具体实践之中,则一切西方中心论、韦伯思维或殖民心态,终必云散烟消。亲历中国改革成就的外国人士,莫不赞叹。当年新加坡的成功,使得西方对东南亚华人社会基层伦理都另眼相看。那么,一旦真切体验到了雅正的中国文化,他们又怎会不心生敬意呢?我们要有重现中国文明高度的文化自信。
问:我们目前的文化复兴,难道没有效果吗?
在文创、设计、影视、教育等领域越来越有效果,比如传统文化进教材、《诗词大会》、故宫文创,都是大手笔。但这些还太少、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社会上契合时代的文化复兴路径尚未成熟,而在全球视野里自如呈现中国文化的经验还很罕见。
由于久远以来中国文化的破碎支离,我们对传统的重现也难免片断化。我的澳洲学生在考察博物馆之后常说:“宋瓷太高贵了,不敢相信已过千年。”我问:“如此雅器,会产生于愚昧无序的时代吗?”他们一愣,说:“这还真没想过。”
可见,一时体验宋瓷之美,不见得刹那颠覆落后之感。中国人亦如是。我们赞叹唐宋的繁荣,但一想到唐宋制度,恐怕仍是勾心斗角。对于中国文化,多数人只有片断印象,在细节上串不起来,因此不免产生各种误解。
同样,十多年来中国学界及民间的文化复兴努力,尚处在春寒乍暖的阶段,里面有大量衔接不畅的片断。当前祭孔等一众文化元素,颇多臆造,难登大雅之堂。一些国学研究,仍然显得局部化、鸡汤化或苍白化。这些图景,都不能说是恰当重现了中国文化完整的高度。
问:您提出的文化复兴路径是什么?
这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实践。我在书中称之为全景之法。它要重现的,是人文化成、心物咸美的雅境。这是本书的终极话题。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质是什么?我将之概括为雅境(elegant state)。雅境是东方文明追求的高度发达的人文世界。它是生生不息的创造力的杰作,是人的天命,是修齐治平的指归,是一切内心、制度、生活、美学之高度文明的全体大用。它不只是修身养性,它很全面、有很高的标准。
要真正在生动活泼之间昭明雅境,得运用全景之法,以呈现中国文化的完整图景。这就需要不断点滴积累,用力既久,则表里精粗无所不到,最终能在“形神相应”之间自如地体会、重现并实践我们的文化。
全景之法是对不为人知的细节片断的联缀和贯通,能如电影或工笔长卷一般,现生动于细微之间。只有全景之法,才能昭明雅境。只有昭明雅境,才能令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心生敬意。
问: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到底有什么问题?
2017年,哈佛大学教授罗爵克(Dani Rodrik)在新书《直言贸易:如何构建神志正常的世界经济》中说,西方精英们沉溺于过度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为西方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及大药企不停索要过分的跨国保护,以致“各国难以实现经济繁荣、金融稳定和公平的愿景”。过度全球化,是以强势知识产权为中心的西方商业规则的全球化——这是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年印行的巨著《全球商业规则》在采访了500多个世界政商领袖之后得出的结论。
这些年,国人对西方的反思深入了。英国法学家威廉·特文宁(William Twining)说,全球化不能是西方的一言堂。那么,雅境昭明、温暖周正的中国文化,将在未来的全球治理中展现不可限量的潜力。通过全景之法,本书对此进行了非常细致的例证。这种例证绝不只是学理的,而是从大量实践经验中提炼得来。它的对话群体不限于学术界,更包括产业界、律师界的人士。大家都应当诚恳地推动这种全新的对话,成为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治理的和平主角。
我盼望,读者能从本书妙彩纷呈的东方大美雅境中,发现内心的创造力,并在全球视野里找到深厚的文化自信,摒除崇洋、浮躁或拜物的困缚,进而实践人人从自己做起、共同建设美好中国的文化复兴路径。
作者介绍:生于江南,澳洲名校终身教授,英国伦敦大学法学博士、硕士,南京大学法学学士,致力于中国文化复兴的研究和实践。独创高端法律课程,以向世界青年及跨国产业界彰显中国文化正统为其特有风范,培养了一批紧缺的前沿人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