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丛林之书—— 鲁德亚德·吉卜林激发的旅行(下)
Sophie Ibbotson
“他当场下令,马丁要一直在火车上生活,直到有进一步的命令。”
——《征服者威廉》
要想真正体验一下吉卜林在印度的日子,最好乘火车旅行,因此下午晚些时候,我们驱车到乌马里亚,好换乘卧铺火车去阿格拉。铁路是英国人在印度最伟大的建设成就之一,在吉卜林生活的时代,它就是人们最喜欢的长途旅行方式,现在也是一样。尽管速度永远上不去,火车还是不分昼夜地隆隆驶过,乘客可以透过窗子看到印度生活的每一面。一等与二等的卧铺车厢舒服得令人惊讶,一位细心的列车长定时过来,给我们送上热气腾腾的咖喱、当日的报纸,以及一杯杯茶。
你不应在印度错过火车旅行,这是了解这个神秘国度的最佳方式之一 图 Sophie Ibbotson“每个人都该亲眼看看泰姬陵,对这幅壮景有自己的感受。”
——《私掠许可证》
观赏泰姬陵的最佳时间当属黎明,那时众多旅游大巴还来不及抵达。我们在黑暗中起身,驱车至景区的边缘,然后坐一辆人力三轮车继续前进:在警戒线之内是不能开车的,以免污染泰姬陵纯白色的大理石。
无论你多少次来过阿格拉,或者多少次见过泰姬陵的照片,这座建筑总能让你满心敬畏地呆立在当场。真的,它肯定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浪漫的建筑了。
泰姬陵是皇帝沙贾汗为他的爱妻慕塔芝·玛哈修建的陵墓,形似一颗巨大的白色珍珠。沙贾汗刚构思出这样一个主意时,他本想在亚穆那河的对面再修建一座黑色的泰姬陵,作为他自己的陵墓,——这该是多壮丽的景色啊!然而,沙贾汗的不幸经历也成了我们巨大的遗憾:他的计划没能成功。他的儿子奥朗则布为权欲驱使,不肯等到父亲死后再接管莫卧儿王朝,因此把沙贾汗囚禁在附近的阿格拉堡中。沙贾汗可以透过囚室的窗户凝视已建造完成的泰姬陵,但他永远不可能亲自造访了;他去世后被埋葬在心爱的慕塔芝身边。她的棺材正在泰姬陵的穹顶下,而他的放在旁边:两口棺材是这里唯一不对称的东西,因为那两万名把沙贾汗的幻想变成现实的工匠们,早已严格地把泰姬陵修成了完全对称的建筑。
“一百多年前,德里附近发生一场大战,战事失利后,一位印度王子骑行五十里。”
——《与辛迪亚去德里》
我们继续向北,前去另一个吉卜林熟悉且喜欢的地方:印度喜马拉雅山脉。我们先在德里——印度熙攘的首都停留一夜。吉卜林与赫伯特·贝克和埃德温·卢琴斯都很熟悉,他们二位是新德里的建筑师。1913年1月,吉卜林曾给贝克写信,祝贺他接到委任,还要他管好自己的同事,不要因为太热爱德里就把它设计得太过张扬。我站在印度门和总督府(如今的总统府)前,深感贝克并没能成功控制住卢琴斯,因为后者所设计的建筑无疑是大师级杰作,却无论如何也说不上低调。
德里红堡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 均为 庄方 摄我们在帝国酒店过夜,它是新德里的地标,曾招待蒙巴顿、真纳、尼赫鲁和甘地等人,当时他们来此会面,商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合并问题。在过于喧嚣、混乱的城市中,这座豪华酒店堪称宁静的绿洲,百合花和其他美丽的花朵的香味沿着走廊飘浮,墙上装饰着上千幅原创艺术作品,包括佐法尼、威廉·丹尼尔和托马斯·丹尼尔的画作,能让你消磨几小时来欣赏。
德里帝国酒店,让人回到旧时代 图 Sophie Ibbotson“看呀,朝觐者,那边是西姆拉城吗?安拉呀,多美的城市!”
——《基姆》
再乘火车行进令人惊奇的一程,我们的吉卜林之旅就将抵达最后一站。这一次我们乘坐喜马拉雅女王列车——所谓的“玩具火车”去西姆拉。卡尔卡-西姆拉铁路由英国人修建,吉卜林本人当然也搭乘过;它是铁路工程的历史杰作,穿过了120余条隧道,带乘客饱览激动人心的山景。我本想在旅途中读完吉卜林的侦探小说《基姆》,好了解他对此地观感究竟如何,但最终发现自己总是牢牢贴着车窗向外看:我的目光简直离不开山丘和绿树,它们与我身后干旱的、棕色的平原形成鲜明对比。
印度北方所见的喜马拉雅山脉1883年,吉卜林曾来到西姆拉度夏,后来在1885年到1888年间,他每年夏天都回来消磨一个月时光。他从拉合尔乘火车至此——可惜这条路线如今已经不能通行了——然后就投入到这里的许多种欢愉中:野餐、跳舞和戏剧表演。这座城市对吉卜林有深刻的影响,在《山里的平凡故事》《幽灵人力车及其他故事》等短篇集,以及最著名的小说《基姆》中,他都把西姆拉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我在西姆拉参与了一次历史游览,透过他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在基督教堂驻留——那是印度北部第二古老的教堂,吉卜林的父亲设计了其中的彩窗;我还见到了商城街上的是非角和欢乐剧院,以及Rashtrapati Niwas,后者在吉卜林的时代曾是总督的夏宫,如今则是印度高等学院的所在地。尽管英国来的大人物们早已过世,他们的幽灵仍在,恐怕至今还常常故地重游呢。
阿姆利则大金庙,北方印度建筑代表作当年吉卜林走着路熟识了西姆拉,无疑,正是因为探索时的缓慢步伐,他才能在老年时也极为生动地回忆起城市的每个角落和店面。我半闭着眼睛,不去看那些电线和广告牌,就能看见身边罗干大人的宅邸和古玩店,看见市政厅、安联银行,当然还有许多商店和集市,像吉卜林曾经见过的一样。如今这里已经不再是英国军方情报员、地图绘制员、外交官和间谍们的碰头之地了,那段诡谲的日子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以及边界的最终确定而结束,但西姆拉仍然有一种大都市的氛围。英国人曾建造了这座城市,今天,英国游客依然蜂拥而来,外加来自全世界的旅游者;印度本土游客也越来越多,他们想躲开平原上的酷热和尘土。
我最初踏上这次旅程时,包里的书比衣服还多,心里真有点焦虑。过去短短十年中,我目睹了印度——至少是印度的一部分变得几乎让人认不出了,我恐怕多年前吉卜林熟知且热爱的那个国家,如今也仅仅保留在他故事的每一页间,或者他诗歌的每一节里。然而,我旅行得越久,就越感到欣喜,因为情况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是的,印度变了,但现代化的表层之下仍留存着一个不为时间所动的国家,一片属于神话和传奇的土地,精巧的历史建筑与传统同在。吉卜林曾漫步过的街道留在原地,临街的房屋也多半依旧,他一定还能认出周围的风景和星辰点缀的天穹。我们最爱他关于野生动物的故事,那些野生动物也还结结实实地存活着。老虎谢尔汗、大熊巴卢,还有豹子、猴子和蛇,它们的子孙依然在印度中部繁衍,等着今天的小说作家们再度拜访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