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洛杉矶,有一只名叫“没问题”的中国木船
船名:Mei Wen Ti (没问题)
主人:Walt Hackman (瓦尔特·哈克曼)
产地:中国常熟
生产年代:1992
材质:木
制造方式:以中国传统工艺,纯手工制造
目前所在地:美国洛杉矶港
获得荣誉:2016年New Port帆船节,45英尺及以上级别,”人民之选“
泊在洛杉矶长滩的“没问题”“没问题”驶往圣地亚哥瓦尔特·哈克曼先生为什么会拥有一只中国木船?它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又是如何千山万水来到美国的?
拥有一只自己的木船,并且在上面起居生活,这是瓦尔特多年以来的梦想。他本来是个成功的画廊老板,在经历了丧子、离婚的重大人生挫折之后,他决定关掉画廊,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通过做中美贸易的朋友唐,他与位于中国常熟的一家造船厂取得了联系,签署了造船合同。
接下来,为了这只船,他多次往返中美之间。
那是1989年,当时的中国还远没有今天的开放发达。那家造船厂仍然使用着五百年前的传统工艺技术。整个船厂没有一个人懂英文,为了与瓦尔特交流,他们还特意从上海交通大学请了位懂英文的教授。而瓦尔特则从所住的酒店请了一位正在学习英文的服务员来给自己当临时翻译。
工人们正在用“马可波罗时代”的传统原料和手法制造的填料填塞船底木板之间的缝隙。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填料非常结实经用,十多年的航行之后,“没问题”仍然滴水不漏,好过其他用现代工艺制作的木船。不管瓦尔特对船厂提出任何要求,他得到的回答永远是“没问题,瓦尔特先生”。瓦尔特对此很疑惑,是真的没问题吗?事实上,由于交流不畅,也由于不同的文化和习惯,造船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
第一次到船厂,瓦尔特见识了匠人们令人惊异的手艺。
“我们走过两组人,他们正在把树干变成方方正正的上好木料,所用的工具不过是一把短斧,和一个长长的木刨。这种木刨在美国已经消失多少代了。只见树干的两端各站一个工人,其中一个用小斧子在树干的一端劈一下,另一个在另一端劈一下,这么干了不多久,他们就开始刨木。他们就这么一干一整天,那些漂亮的木料就这么造出来了。我知道是因为第二天路过时,我站在木料的一端,仔细看了木料的表面,发现它们光滑平直,完美无缺,就像用现代的电刨刨出来的一样。”
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
我们开始讨论帆船的规格。船的长度是54英尺,船梁大约14英尺,吃水大约3英尺。然后我们谈到船体的建造,船上的装置,造好的船上应该有些什么设备,等等。我们照着清单一项一项往下谈,我心中却在惊异,为什么他们几乎没人提问?好像任何事情都不会有问题。”没问题,“他们就这么告诉梅(翻译)。我心里很不自在,这与美国的商务会议太不一样了,没有人提问,没有什么对话。我问自己,为什么没人提问?
回酒店的路上,瓦尔特对唐说起自己的担心,他说他认为有两个可能会导致这个项目翻车的大问题:一个是规格问题,另一个是费用估算问题。唐安慰他说,
“我在这里做了多年生意了,我跟你说,中国人只是不想丢面子罢了。他们也不想让别人丢面子。”
“问题就在这儿,唐!”我喊道。“他们不问问题,因为他们不想让我们以为他们不懂。他们不会说,‘喂,等等,这里我不明白,这个要求需要进一步说明。’”
“那我们怎么办?”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问题。最让我担心的是,他们到底能不能把发动机和各种部件正确地安装好?”(瓦尔特要求安装的日本发动机,船厂的工人们连见都不曾见过)
“我该怎么办?”那天晚上在酒店里,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也许最好的办法是放弃,打道回府。”
幸运的是,瓦尔特最终没有放弃,他坚持了下来。整个造船的过程中,他还将遇到无数的问题,也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和令他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船上的发动机和其他电气设备及零件,都是瓦尔特在美国买好寄到中国的。为了让中国工人们安装时不至于混淆,他将每个设备所需的零件各自包装在一起,并在外包装上写明了用途。然而等他下次到达船厂时,他发现这些包装全部被打散,各种零件按照类别,整整齐齐排列在零件架上:螺丝们在一处,钉子们在另一处……
船快造好时,瓦尔特再次来到船厂,发现工人们正在给船安装雕花木板。他询问之下得知,这些纯粹是起装饰作用,而他从未做过这方面的要求 。那些雕花,按照那位翻译的似是而非的介绍,讲述的是“八个仙人”的故事。
查看完船内家具情况,瓦尔特往船厂办公室走去。
“走过船坞的时候,我向帆船那边看去,发现有个人站在船头那边一个大桶上,挥舞着双臂,好像在指挥一部交响乐。离得太远,我看不清他到底在做什么。等走近后我才发现,他正在往船头上画一幅画——一只巨大的华南虎的虎头。”
“没问题”船头刚画好的华南虎头圣地亚哥,瓦尔特请人刷新、修补船头的老虎
对于瓦尔特来说,造船的过程,也是逐渐了解、认识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历史的过程。造船的三年中,他结交了中国朋友,学会了品茶、欣赏茶具,了解了中国传统与民间信仰,学习了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木船建造工艺史,甚至喜欢上很多西方人无法接受的中式早餐:粥和酱豆腐。
瓦尔特和造船工人们合影在一次去中国的旅途中,瓦尔特读完了《马可·波罗游记》。他略过了关于欧洲的部分,集中阅读有关中国的章节。他说,“我恍然大悟,我所看到的中国,与马可·波罗几百年前所看到的中国,有些东西是完全一样的。”“中国是在飞快地变化,但在表面之下,在远离霓虹灯的地方,是一个似乎永远不变的中国。”他在第33章《马可和我》中,专门对比、讨论了这个“不变的中国”:
开垦每一寸土地(《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第二十章,第209页)
对于他们来说,地球上的没有一处地方应该闲置,所有土地都是可以开垦的……
这段文字让我相信,波罗的确来过中国。我曾在一次坐着公交车去船坞时,在日志里写道:“在隆隆作响的公交车上,我时不时会看到一个小小的墓园,在墓碑之间种着蔬菜。”
波罗和我看到了同样的中国。
瓦尔特也对比了波罗笔下的中国造船技术和他所亲眼目睹的“没问题”的建造过程,他说,
马可·波罗所看到的与我所看到的几乎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没问题“和我所看到的在船坞里建造、修理的是小渔船,而他所描述的是用于中国与遥远的地方之间贸易的大型商用船只。
瓦尔特为这条船命名“Mei Wen Ti”。拥有她的七年多里,“没问题”成为他的骄傲。无论驶到哪里,“没问题”都是回头率最高的。他在“没问题”上生活起居,还因为“没问题”结识了同样喜爱帆船的第二任妻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没问题”也吸引了媒体、博物馆的注意。《洛杉矶时报》多次报道她,当地的儿童科学博物馆想要收购她。在2016年的洛杉矶新港帆船节上,“没问题”大出风头,获得45英尺以上级别的“人民之选”奖项。
由于年事已高,瓦尔特在2000年将“没问题”卖给了他的女儿,八年后他女儿又再次将船转卖他人。但“没问题”已经成为瓦尔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有了这本书,《没问题,瓦尔特先生》, 忠实地记录了建造这只船的经过,以及这一经历给瓦尔特带来的改变。书的副标题是:
“一个回忆录,关于人生的丧失,建造一只船,重新打造生活,以及发现中国的历程”。
《没问题,瓦尔特先生》中国版权由壹嘉出版全权代理,有意者请联系我们,电邮:1plus@1plusbooks.com; 电话: 001-510-320-8437。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