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天水,人一辈子可以在厂里度过

2019-04-17 18: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小地方”是单读的一个固定栏目。我们采访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区县、不同乡镇的人,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乡。正是这些你从未听过却真实存在于版图上的名字,组成了今天的中国,塑造了你我或清楚或模糊的面目。
今天是小地方的第八期,来自单读编辑沈律君对从岷山厂退休的昆仑风爷爷的采访,他曾居住在甘肃天水,在那里的岷山厂工作。岷山厂是上世纪三线建设时,黑龙江 626 厂西迁的一部分,在时代的进程中,它与大部分三线厂一样,经历过前所未有的辉煌。但和平年代到来,以军工业为主的岷山厂随之没落,它于 2012 年正式倒闭,如今那里只剩下了被遗忘的废墟,与简单改造后的现代生活痕迹。

编者按 

沈律君

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末,因为中苏关系紧张外加美国在东南沿海的紧逼,中国历史上可能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业迁移开始了。大量的国防、科技、重工业、交通,大范围转移到了三线——远离边境线和东南沿海的内陆山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原本落后闭塞的“三线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建立起了现代工业。

而今天,三线建设是一段正在被人们遗忘的历史。甚至三线这个词的词义也在发生变化:从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工业转移和人口流动变成了与城市经济水平和房价、电影票房等等相关的一个发展和消费的概念。

这一期的小地方,讲的地方,是甘肃陇南地区,天水市的一家三线军工厂。天水被称为羲皇故里,是传说中伏羲的故乡、秦人的发源地,这里的人操类似关中口音的方言,喜欢面食,性格中透着倔强。但这家位于天水市中心东边的工厂却是一个拥有近万东北人的“小社会”,长久以来它独立于当地文化而存在。它曾经鼎盛辉煌,却终于衰落于时代之中……

在天水,人一辈子可以在厂里度过

文 | 昆仑风

黄士徳,笔名昆仑风。北大荒老三届知青,626 军工二代,曾经在军工三线 5206 厂(岷山机械厂)工作。2014 年退休,目前还在新疆喀什某矿业公司任地质总工。

这里曾经像一座城市,不用出去也能度过一生 

天水岷山机械厂(5206 厂)诞生于 60-70 年代之交的三线建设时期。它是黑龙江省北安庆华工具厂(626  厂)西迁的一部分,中苏珍宝岛冲突后庆华厂分批次向内地三线地区迁移建厂。1969 年 10 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庆华厂天水筹建处进驻解放军甘肃天水歩兵学校建厂,后改称五机部 5206 工厂,对外称天水岷山机械厂。2012 年岷山机械厂破产倒闭,存在了四十三年的一代军工就此灰飞烟灭。

岷山厂当时在三线建设中是个很特殊的军工厂,它接收了整个步兵学校的校址,教学区、办公区、演习操练区、高级干部生活区、教职员工生活区、学员生活区、生活保障区〈农场〉等。岷山厂紧靠天水古城东关,可以说是建在城市中的一座兵工厂,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当时岷山厂內有很多职工是省、市、军队的干部子女、亲属,就连北京迁到天水的医院领导的子女也为进入岷山厂而感到自豪。

北安 626 厂,图中的 9006116 是其为国家所造枪支数量

岷山厂是大三线军工厂,归属原国家兵器部,行政级别很高,是地市级别,厂党委书记和市委书记同级。刚到天水时,厂领导坐着苏制伏尔加小轿车去拜访市领导,当银灰色的伏尔加轿车驶进政府大院时引起一片围观,而当时天水巿委书记的坐驾只是一台北京 212。

作为军工厂,岷山厂主要负责生产的军品是五六式自动步枪(原苏联 AK47 的改进型)和六四式手枪。从锻造的一车间到总装的十车间,十个车间的生产线就让钢铁变成了枪。保障他们正常生产的是工具科、机修车间、电力车间、动力车间、检验科、材料科、运输科、后勤总务科等辅助科室和车间。

步校留下等级分明的各个功能区,也被岷山厂照单接收。厂干部住进原步校将军院,中层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住进了原步校机械化院,教职员工宿舍成了职工住房,步校留下的营具成了职工的家具。步校为岷山厂留下了丰厚的财产,有当时天水唯一的一座室内篮球馆,有当时少有的游泳馆,能容纳千人的俱乐部和园型室内大舞厅。岷山厂是一个高度完整的小社会,厂区和职工生活区连成一片,是一个整体。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岷山厂成为了独立区域。它有自己独立的供水、供暖、通讯、配电系统。工厂自己建立了学校、机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招待所、消防队、警卫队、商店、粮站、澡堂、理发馆、大食堂、单身楼、文化宫、图书馆……工厂还组织了五七小工厂,把一些简单的零件交给职工家属们加工,所以当时岷山厂有锁厂、水玻璃厂、绿化队、修建队等等。一座小城市里有的这里都有,人的一辈子基本不用出厂区,就可以在厂里度过。

岷山厂也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岷山父辈们大都是从老六二六厂(黑龙江庆华厂)西迁到天水,孩子们都是一个家属区里长大的,父辈之间基本上都是世交,各家几口人、在哪个单位工作都清楚得很。你会发现上班工作后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依然一群人从小到大一起读书一起玩的小伙伴。厂内的婚姻状况也很有特点,岷山厂的职工和家属主要是东北人,刚到天水听不懂天水方言,文化和习惯也都不一样,所以和巿内接触很少,封闭的小社会让婚姻的选择只能在岷山厂区这个小圈子内完成。因为大部分子女的家长们都是同事、熟人,子女之间又都是同学、邻居,彼此自然就成为婚姻的互选对象。

从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中前期,是岷山厂的黄金八年。因为两伊战争,厂里的订单激增,业务繁忙。那时候,每天早晨,厂广播站的号音响起,工厂大门如潮的人流涌入厂区消失在绿树成荫的各个厂房,几千人的岷山厂成为当时天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期间,因为接到一单紧急外贸任务,工厂加班加点,夜晚全厂灯火通明,靶厂二十四小时枪声不停。厂部抽调辅助单位人员充实一线生产车间抢任务,我也被临时抽调到总装车间给枪擦油装箱。半年后,工厂按时完成外贸产品,厂里早已准备好三十多台汽车准备把这批枪支运往广州港,对方轮船早已在港口等待。三十几台解放牌汽车装滿军品,每台车上都配备了工厂自己的武装押运人员,厂保卫科长全副武装坐小车前方开路。当车队行驶到湖南与广州交界,某地方检查站拦住车队要察看车上物资,看过介绍信后依然不放行,厂保卫科长大怒,一声令下,三十几名押运人员手持上了刺刀的自动步枪将检查站团团围住,保卫科长拔出手枪对当地检查人员大喊:准敢开箱检查我就毙了他!当地检査站人员连忙退下,开栏放行。当时路上车匪路霸横行,车队几次遇到情况都靠一股军工人的霸气顺利通过,直达广州港。

光明的未来在时代浪潮中逐渐暗淡 

好运不长,岷山厂的荣耀随着改革的浪潮逐渐暗淡。世界和平,没有了战争,传统军工渐渐开始走下坡路。军转民的政策让军工人困惑,“等靠要“的习惯让大家的思想僵化,“军工不倒”的观念里,人们忽略了市场的力量。

岷山厂失去了几次绝好的重生机会。“军转民”初期,兵器工业部还是很看好岷山厂的,因为岷山厂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都优越于其它在大山里的三线军工厂。

部里把组装加工生产摩托车的项目给了岷山厂,厂里派了技术人员到北京接收图纸,没想到部里只给了厂里一台日本摩托车样车,其它什么也没有。厂里专门派车拉回这台日本摩托车,厂工程技术人员都是搞枪的,第一次见到如此精美的日本摩托都不知道如何分解,最后还是在运输科汽车修理班的几名老师傅的努力下才把摩托车拆解。工程师们对着一地的摩托车零件傻了眼,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必须要有专门的设备,要有成套的图纸,要派人到日本厂家去调研和考察。申请报告交到部里后就没有了消息。不久,重庆一家兄弟军工厂拿到了这个仿制日本摩托车的项目,并且很快生产出了样车,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嘉陵摩托车。

嘉陵牌 JH125L 摩托车,上世纪 90 年代嘉陵与本田合作设计生产

部领导仍然相信岷山,在此之后又给了厂里一个项目。这次是生产电冰箱,有全套的生产图纸,有样品。当时岷山厂正好有一批翻修枪支的任务。部里几次电话让厂里速派技术人员去接收图纸和考察,可厂里总是推托等一等,等翻修枪任务完成后再派人前往。机会不会等人。岷山不想干,有的是三线军工厂在等着。宝鸡一家三线军工厂得知此事,厂长、书记、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代表组团立马赶往北京,在软磨硬泡与誓死完成生产的哀求中,硬从部里抢下电冰箱生产项目,成功生产了后来闻名西北的陕西省名优产品阿里斯顿电冰箱。

岷山厂失去了几次难得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兵器部对岷山厂的信心,也埋下了以后岷山厂被逐出兵器工业系统的隐患。

随着国际战局的稳定和军品的改新换代,85 年后工厂军品锐减,上级要求军工企业要彻底转轨变型。军品任务越来越少,几千人的生计成了问题,工厂的前途命运摆在了岷山决策者们面前。那个时期,厂领导层像走马灯一样轮换,而岷山的工程技术人员、基层干部和职工对岷山厂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感情,真的不愿看到工厂在改革路上倒下。由此,岷山牌的各种民用产品开始出现。岷山厂的工程师们在学校学的是武器设计和制造,他们在工厂干的也是武器生产工艺流程,所以对民用产品的设计使用还停留在军品的理念上。80 年代,岷山制造的民用产品很多,质量很好,但因为用的是军工材料,以军工成本核算,所以成本很高。

岷山厂生产了养鱼池的增氧机、汽车仿滑链、汽车修理工具、家庭用铰肉机、矿山选矿机械、石油增压机、太阳能热水器、大理石、塑钢材料及门窗等等。工厂为此专门成立了销售科,从全厂抽调一批精干人员跑市场,到全国各地推销工厂产品。巿场是无情的,在价格却远高于同类产品的状况下,所有昙花一现的民品最终都没有形成规模。没有一个主打产品来支撑几千人的生计,工厂真的走到了生死边缘。

一九八八年,兵器部终于对岷山厂彻底失去了信心,以国家的名义把岷山厂在内的共十三家不争气的军工企业连人带厂划归首钢。一夜之间,全厂震惊。

划归首钢后,双方的工作与心态磨合成了最大的问题。首钢是钢铁冶金企业,它的粗放管理与军工企业的精细管理格格不入。

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让首钢成为国企骄子,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钢材的供不应求,首钢急剧扩张。作为首都的骄子,财大气粗的首钢根本不把兵器部甩出来的十三家军工企业放在眼里,认为十三家军工企已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是首钢看在国家的面子才收留接纳的。首钢人把十三家军工厂统称为外埠厂。而巨大的心理落差也让岷山厂的军工人在心里轻视首钢。  

随着军品生产线被拆,机械加工设备大部调往首钢,青壮年工人开始大量轮岗前往北京工作。整个工厂一分为二,在八九十年代之交,岷山人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留在天水的是一些老弱病残和机关干部。

就在整个工厂看不到一点光明未来的时候,首钢为岷山准备了一块大蛋糕。

一九九二年,首钢计划在燕郊建设一个年加工 5000 吨规模的备件基地,以保证完成年产一千万吨钢的产能。燕郊地理位置非常好,距北京只有三十几公里。定下备件生产基地方案后,首钢第一个想到的是天水的岷山厂,要岷山厂抽调1400名干部职工到首钢燕郊备件加工基地工作。这 1400 人可以带直系亲属,并解决河北燕郊户口。

厂党委马上召开会议研究决策。会议开了一下午,参会人员争吵了一下午沒有拿出一个具体方案。吃过晚饭接着开,意见还是不能统一,最大的问题是谁去谁留。走的1400人连同他们的亲人将从此脱离贫瘠的西北到首都近郊工作生活,而留在天水的人员还要继续在贫瘠的西北黄土高原等待工厂破产。

党委扩大会开到后半夜,拿出了四条意见:

一、和首钢协商再增加几百人,赴燕郊总人数越多越好。

二、天水老厂机设备不能移去燕郊,因为剩余人员还要生存吃饭。

三、赴燕郊人员一切费用由首钢承担。

四、人员及家属的搬迁费用由首钢提前拨付。

但就在四点意见还没有到达驻京办的时候,远在平凉大山中的一个人却已经得到了消息。5207 厂也叫跃进机械厂,也是八八年划归首钢的十三家军工厂之一。得到消息的人是跃进厂的厂长康润。康润来不及召开会议,带着工厂总工和财务主管连夜驱车前往北京,以工厂党代会名义,以正式文件方式郑重向首钢提出四点意见:

一、跃进厂无偿调出所有机加设备和生产辅助设备,利用燕郊基地现有的简易厂房边生产边建设。

二、跃进厂独自承担建设首钢燕郊备件基地的全部费用,不要首钢一分钱。

三、严格遵守首钢限定燕郊基地的规定的 1400 人数,不增加一人。

四、跃进厂搬迁费用全部自行承担,包括所有设备、人员及家属搬迁。

相对比较之下,首钢各级决策者们开始动摇,天秤开始向跃进厂倾斜。康润通知跃进厂马上召开全厂职工大会,讲明燕郊基地对跃进厂的重要性,马上拆除各车间机加设备和辅助设备紧急运往燕郊,并严令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迅速进驻,并尽快做出规化报告,给首钢一个“即成事实”的印象。

而这时的岷山厂上下还沉醉在一片喜悦之中等待首钢对岷山厂四条意见的答复,厂领导正在让准去不让谁去的矛盾纠结中。殊不知首钢已经放弃了岷山,选择了跃进。康润成功了,最终,跃进厂全部干部职工不剩一人,全部来到首都近郊安家落户。岷山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此后,由于首钢打乱了原来岷山的领导体系和管理体系,再加上九十年代首钢自身的效益下降,短短几年内,岷山厂迅速垮了下来。九十年代,下岗大潮袭来,工人们买断工龄,很多精英们留在了北京。我就是那时候买断了工龄,去学了地质勘探,开始离开厂里,做现在的地质工作。

大概在 04、05 年,在拿到最后的补偿费之后,岷山正式脱离首钢,更名“天水岷山机械有限公司”。厂里仅有的几百位工人日益锐减,大量厂房空置、破败或出租,厂里的地被一块一块被历任厂领导卖掉,用来弥补亏损和发工资。

近两年,新任市长视察岷山厂区,对厂区内乱搭乱建十分不满。同时也意外发现了,市区内还有如此一块树木葱郁、植被茂密、很多建筑具有保护价值的土地。去年,天水市决定收回岷山厂区剩下的最后 600 余亩土地,改造成生态公园和三线建设博物馆,目前拆迁正在进行,整体设计工作将在两个月以后完成。得知这个消息,我改变了每天晚上到藉河风景区散步的路线,接连几天行走在破败的岷山厂区。

其实,现在厂里还有工人,都是五六十岁快退休的老人,而他们依然懂技术,很多的设备还在,在西北陇南范围内,“岷山”在做机械加工方面依然还是很厉害。据说,现在计划是把现有的工人和机器迁到郊区的开发区去,但现在厂里剩下的工人都不愿意去。毕竟,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

我现在退休了,这就是家。在这儿生活这么多年,到别的地方去也不习惯了。也许厂子倒闭了,建公园是好事儿。但我们同学和厂里一些老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一聊这事儿,心里都有点过不去。我们都骂现在的厂长,怎么就把好好的地给别人了,六百多亩地,市里一分钱都没给就划走了……

岷山厂如今只剩下被遗忘的建筑 

岷山厂是从老庆华厂分出来的。庆华厂有 3 万多职工。算上家属有差不多 10 万人,占了黑龙江北安城的一半。当时珍宝岛事件跟苏联闹翻以后,庆华厂离边境太近了,正好赶上三线建设,庆华厂实力大,就在全国的三线地区分了 17 个厂,生产各种枪型。这些厂全是军工厂,分布在重庆、贵阳、天水各个地方。当时按照各厂需求,安排职工和家属搬迁。

一九七二年,我们一家迁到天水岷山厂,我们家先后有十余人在岷山厂工作。从 79 年到 2000 年,我一直在厂里。我先是在医院的总务科,后来调到了厂办,也在北京呆了 4、5 年。

在岷山,大白楼(厂办公楼)和岷山医院是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我在这两个地方工作时间最长。现在大白楼已经封了,变成危楼了。岷山医院早已拆除,变成了天水妇幼保健院。

岷山厂区很多遗存现在还依稀可见,淹在荒草之中,破败不勘。很多厂房依然孤零零地竖在那里,斑驳的墙壁上,依稀能看到曾经那些鼓舞人心的标语。

厂办公楼原来是歩兵学校的办公楼,是苏联人援建的,岷山厂进驻后又成了工厂机关各科室的办公场地。厂部、厂办、劳資科、财务科、宣传科、生产科、技术科、销售科、保卫科、工会、纪委、团委、组织部、广播站、电话总机、小车班、计划生育等都云集在办公大楼。这座大楼里的人有过骄傲,有过辉煌。这座大楼里的人曾把握着工厂的命运,决定着工厂的生死。

办公楼如今成了危楼,大门紧闭破烂不堪。大楼四周杂草任意地生长,曾经的军工早已被国家历史遗忘。

工厂的东南角,T 字型的厂房是岷山厂二车间。二车间也叫精铸车间,是母亲曾经工作的地方。母亲在北安庆华厂也在车间工作,是一位蜡模修复工。迁到天水岷山厂后还是二车间,还是蜡模工。母亲在一个岗位工作了一辈子,一直到退休。我曾经去过母亲工作过的二车间,一个长长的木质工作台,两边是长条板凳,两排女工对坐,每人手拿一把用钢锯条磨成的各式小刀在修刮蜡模上的毛刺,行话叫“打毛刺”。蜡模工几乎全是女同志,工作不太累,但要心细手稳马虎不得。母亲技术很好,带过很多徒弟。我记得母亲有一个旧铁皮文具盒,里面是母亲自已磨制的各种样式的小刀,那是母亲工作的专用工具。一个工种干一辈子,这也许就是军工企业的一个特点。

工厂破产后,二车间早已改建成小商铺,花鸟市场,啤酒夜市……虽然商业味十足,但是工厂的厂房还在,厂房的筋骨还在,当年母亲和工友们种下的小树已参天。在现在的改造过程中,二车间将被拆除,不复存在。

精致的二层小楼

岷山厂电力车间,是步校过去留下的老房子,是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父亲工作的电气材料库房已经不见了。

走在厂区里,工具科、总装车间、园型教室、园型舞厅……这些当年步兵学校留下的教室如今破败不堪,树倒房塌,荒草比人还高。试枪靶场如今只残留一间房子,三个射击平台窗口被旧纸板盖住,半地下全封闭的射击场荡然无存。一号锅炉房也只剰下一根孤零零的大烟囱,高高耸立。在二号锅炉房傍边有一座精致的二层小楼,这座木楼梯,木地板的小楼是原工厂修建科以及后来动力车间的办公室,是原步兵学校建校初期的苏联专家楼。这座小楼历史悠久,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它是当年人称“陇南王”的陇南镇守使、陕甘边防督办孔繁锦修建天水造币厂时维一留下来的遗址。孔繁锦拆棹南郭寺一座隋朝的佛寺和佛塔,用它的砖修起了这座小楼。

工具科是一座日字型四合院,实际是由两个院落组成。四合院很大,东西长约150米,南北约 100 米,四合院是砖木结构平房,院中是花草树木,环境十分优雅安静。这里曾经是天水步兵学校的战术教研中心,专门培养连排级干部的地方。当年工具科是厂里的一流单位,不是谁都可以进的。后来,从工具科走出了很多厂级、科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在这些建筑之外,是步校留下的松柏,还有我们在四十年中种下的槐树、雪松、梧桐。如今,它们都已树壮参天。

编辑丨田也,图片来自网络和沈律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