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土城市笔记│无锡的烦恼

2019-04-22 10: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多年以后编《无锡市志》,2014年是绕不过的一个年份。那一年,无锡的GDP被他一直瞧不起的“徽京”反超(8205亿 VS 8820亿),后者的名义增速为10.1%,而无锡只有区区1.7%。此前,从1992年开始,无锡对南京保持了长达22年的领先;此后,无锡的全国排名一直稳定在13、14位左右,但后面追兵的脚步却越来越近。这其中,赶得最紧的是湖南省会长沙。

长沙第一次进入全国城市GDP TOP20榜,是在2009年。那一年,长沙的排位是19名,而无锡是第9名。在此之前,无锡已经在这个榜单上停留了整整20年。巧的是,1979年无锡第一次挤进榜单时也是19位,此后其排名不断前移,最高摸到过第8位(1994年)。那一年,排在无锡前面是深圳,排在他后面的是杭州,而南京还在15位摩擦。

 

虽然进入榜单的时间较晚,但长沙此后的发展速度却快得惊人。事实上,长沙的起跑和加速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而这一切,无疑要拜国家的战略东风所赐。2004年,中枢首次提出“中部崛起”,此后,这一战略在国家层面得到大力推进。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长沙犹如坐在风口上的猪,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让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2001年时,长沙的经济总量还只有728亿元,而无锡GDP为1329.7亿元,长沙经济总量只有无锡的54.7%。到2018年,长沙GDP已经增长至11003.4亿元,跟无锡的11438.62亿元只有一步之遥(96.2%)。18年间,长沙的GDP增幅高达1411%,在全国41座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而无锡仅为760%,只有前者的一半多一些。

从2005年到2018年,长沙经济总量从全国排名第28位跃升到第14位,上升幅度排在全国第一。其中,2017年时长沙还曾以24亿的微弱优势,一度反超无锡(10535亿元 VS 10511亿元)。虽然去年又被无锡反超了回来,但有鉴于当年无锡与南京的排名也曾有过三次交替(1985年无锡13位,南京14位;1986年无锡16位,南京13位;1992年无锡9位,南京13位),应该说这种反复是正常的,就未来的趋势看,长沙超过无锡是必然的。

 

关于这一点,我在《苏州,到顶了》一文中曾提到过。简言之就是,在强省会战略的大背景下,地级市的发展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天花板,而二线强省会的雪坡则要长得多。不信咱们再举一例,比较的是中部地区另一匹“黑马”——合肥,和这两年的长三角“网红”——嘉兴。

话说2006年,三土第一次去合肥的时候,它的GDP还低于嘉兴(1073亿元VS1343亿元)。12年后的2018年,合肥的GDP已经甩嘉兴不知道几条街了(7823亿元VS 4872亿元)。更恐怖的是,从1995年到2018年,合肥的年均增幅高达45.68%,排名全国第一;而嘉兴只有14.16%,增幅名列33位。

 

这一成绩的取得,无疑与合肥的省会地位有关,并受益于这些年各地大力推进的强省会战略。

提起强省会战略,很多人总是愤愤不平,认为像长沙、合肥这些城市能够崛起,都是吸省内其他地市血的结果,没啥了不起的。但其实这种说法未必准确。因为中国的城市竞争,本质上是一个做蛋糕,而非分蛋糕的过程。我们看过去这几十年,无论是无锡、嘉兴这样的地级市,还是合肥、长沙这样的省会,其经济都是在快速发展,没有谁停滞不前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强省会战略的实现方式,会发现其主要依靠的并不是对底下地市资源的掠夺,而是通过改变某些上层规划,使之更有利于省会。以铁路布局为例,过去中国的很多铁路枢纽,如柳州、株洲、蚌埠等,都并非省会。记得那时候去合肥,过了南京后,莫名其妙需要往北去绕一下蚌埠,再折回合肥。但进入高铁时代后,安徽的高铁网络就改为以合肥为中心分布了,这一改动直接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向省会的聚集。

 

另外,在政策赋权和资源配给上,省会对地级市也具有很大优势。比如各地获批的国家级新区,除了舟山群岛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外,无一例外都位于省会。凭借这些新区以及相关特殊配套政策的加持,一些省会迅速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像长沙这些年就重点培育了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包括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装备类产业;以比亚迪、菲亚特为代表的汽车类;以远大住建为代表的材料类;以湖南中烟、旺旺为代表的食品类。

虽然在同时期,无锡的物联网等产业发展也是有声有色,但是跟长沙比起来,还是弱了一些。

事实上,像富士康等的内迁工厂,无论是郑州还是成都,之所以都落户在省会,里面有很多原因,包括省会人口多,便于招工;紧挨全省政治中心,便于与政府及时沟通等,但你不能说,这是省会抢了地级市的奶酪,或者在吸地下城市的血。毕竟,新区平台也好,外来企业也罢,这些本来都不是谁谁的,都是上头或别人给的,至于给谁不给谁,那是人家的自由。自己争取不到,就抱怨省会,这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应有的精神面貌。

 

当然,省会在崛起过程中,的确会吸引一批诞生于底下县市的企业,将总部搬迁到省会。但总体上看,这种搬迁是市场行为,而非行政力驱使。

相比底下地市,省会在金融、人才等方面都拥有明显优势。这些资源在企业初创阶段,可能还用不上,或者说相比本土创业的熟门熟路,省会毕竟充满了各种陌生。但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迁往更核心的城市,以便更加接近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市场,是再自然不过的市场规律,真没什么好怼的。

举个栗子,作为“三线建设”的标杆企业,二汽最初选址十堰无疑是非常别扭、非常不科学的。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做大做强,无论谁当二汽老大,都会做出将企业搬到武汉的决定,这跟武汉吸血十堰,没有半毛钱关系。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我在《苏州,到顶了》一文中的观点:1、无锡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经济成绩非常了不起;2、但是在强省会战略下,相对于南京、长沙甚至郑州、合肥,无锡们未来的发展潜力和上涨空间要小得多,经济总量被赶超、城市排名下跌是大概率事件。

但这其实没什么好烦恼的,尤其是身在江苏这样全国数一数好的强省里,无锡凭借区区650多万人口(苏州、徐州、南京、南通、盐城人口均多于无锡),能够当稳“苏三”已经很好了。一味想着排名往前拱,甚至瞧不起南京,还想和苏州一较高下,有时候活得也挺累的。

(更多长三角区域城市分析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或“三土演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