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皮亚杰《结构主义》,一种让我们掌握复杂问题的方法

2019-04-22 10: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都说滴水藏海,在一滴水中,就蕴含了大海的主要物质,而且相差无几。但这个说法用在人身上,就不太管用了,哪怕是人的一个脚趾,也不可能蕴含着整个人的一切(当然,如果到DNA层面来说,确实脚趾里的DNA跟任何一个位置的相同,但也仅是相同,不能代表所有)。

这个简单的比喻背后,藏着两种不同的人类思维,一种是原子式的,或者说简单思维,就是一些东西可以像我们归纳原子一般,不停的细分、分解,就像大海一样,考察细节就可以知道整体;还有一种就是结构式的,或者说复杂思维,就是虽然我们可以细分,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整体和局部的绝对差异,作为整体的人具有作为局部的体细胞所没有的特性。

而这种试图去理解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在上个世纪,继存在主义之后,发展成为一种思想风潮,在欧洲有一大批杰出的结构主义大师,用他们的方法在语言学、人类学、文学、心理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创造出了惊人的成果。

今天的《瞎看一气》就来看一下当时的一位结构主义者皮亚杰的一本小册子,在这本《结构主义》中,皮亚杰总结了结构主义的主要特征,同时考察了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等诸多结构主义大师的理论,以及最终给出自己关于结构主义的理解。

皮亚杰,本身是作为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广泛认知的,在心理学领域甚至是可以和弗洛伊德齐名。在哲学领域,皮亚杰并没有过多建树,在《结构主义》这本书里,皮亚杰也将结构主义理解为一种方法论,一种早就存在的,人类用来理解复杂世界解决复杂问题的,与其他方法论互不冲突的方法论。

结构的三大特性

说了这么多,什么是结构?皮亚杰的定义是“结构就是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规律组成的,一个具有自身调整性质的图式体系”。这是一个很结构主义化的定义,在定义里可以很明确的看出结构的三大特点——1、整体性;2、规律性(转换性);3、自身调整性。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关于整数的结构,首先所有整数是一个集合,是一个整体,其次它们之间有明显的转换规律,大概可以用三个规律可以定义整个整数群体,第一个是确定某个数本身就是什么,就是这个数跟零的和还是自身;第二个规律是关于正负的关系,就是一个数跟自己的复数的和是零;最后就是一个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数加上1等于另一个数意味着另一个数减去1也等于原来的数,任何数之间的关系都是以1为基础的。

如果不想看数学的东西可以掠过上一段,实际上人就是一个结构体的最好例证,是一个整体性的,一双手或一条腿不能被称为人,也不具备人的全部特性;人自身有新陈代谢有DNA等多种规律构成;在这些规律上,人内部不同的变化调整,维持着一个人的整体特征。

结构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结构认知的基础上,去研究一个结构是什么样的,如何形成的,内部关系是如何,这个结构与其他结构的外部关系又如何。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视角

被公认为结构主义发端的索绪尔,在其研究语言学的时候,提出语言是共时性大于历时的。这是啥?

这个概念翻译过来就是,一个词汇他的定义更多的是与当时其他词汇的关系,而不是形成这个词汇的历史过程。共时的意思就是在这一刻,跟其他的关系;历时的意思就是纵观发展过程,跟自己的过去的关系。

所以很多时候结构主义更多的强调的是当下的一种关系结构,而不过多去考虑过去的那些形成的历史。比如狗这个词,考虑的是狗在当前的语言结构体系中的意义,而不是去看狗这个词是如何形成“狗”的。

结构主义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作为研究领域的方法论也好,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也好,结构主义似乎都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都很远,这么一个“高大上”的概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帮助?

这里要从另一个“高大上”的人说起,那就是数学天才——哥德尔,他用一种天才的方式证明了一个问题——一种理论是不能用他自身或更弱的手段来证明他是没有矛盾、完备的。通俗的说,在任何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构的体系中,利用他当中的规律,是无法去除掉所有的矛盾,或证明所有的事情的。

这也就得出了我们需要的第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的很多现象、问题、理论看作一个个结构的话,那么就会有个问题,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就如前些日子跟一个朋友在聊天的时候谈到佛经,他在参悟的时候,会有那么一刻觉得什么都清楚明白了,但过一段时间又会陷入混沌。这跟问题就是无论佛教也好、弗洛伊德也好、马克思也好,甚至是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这些理论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万物在生长演化,问题也更是层出不穷,很难一招鲜吃遍天。

在第一个结论之后,我们要推出第二个——世间的结构、理论、思维是有层次的,分得出高低或者说强弱或是简单复杂的。

如果我们把一个结构中的内涵进行二分,一种是形式、一种是内容的话,形式可能偏向于一般规律,而内容偏向于众多的现象的话。在结构主义的理解上,会认为“每一个成分对于比他高级的形式来说是内容,而对于比他低级的成分来说是形式”。

一直很火的《三体》中提到的降维打击,背后就是这么个道理。在我们无法确切的描述的时候,我们会统一认为有一种更高维度的存在。在我们这个维度里面,物理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规律就是形式,内容就是万事万物的存在。而在更高维度上,物理学、生物化学这些规律就是他们的内容,他们甚至可以编辑修改这些内容,因为他们有一个他们自身固定的形式。

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借用哥德尔的理论,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低层次的认知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高层次的认知,但高层次依然有其缺陷,这就似乎形成了一个不断向上的梯形结构,但并不会变成金字塔,因为不太有可能会到达一个定点,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也就是不存在一个关于所有“结构的结构”。

我们有了两个结论——没有一种完备的理论,且认知是有层次的。这个结论也就逼迫着我们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一时一刻的想法永远是在你这一个角度,这一个认知层次上的。就好像再渣的学生,到了高中看小学题很多时候都是一秒解决一样。

不断地构筑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寻找认知结构中的问题,并通过该问题向上去探寻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一种否定的方法来实施,可以分三步,第一步就是建立一种思考方法和理论;第二部去寻找这个思维和理论的反面;第三部是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结构来去包容这个正反两面的理论。

如果这么来看,这不就是由黑格尔发展,并传到马克思手中的辩证法的火炬么?

几个有趣的思考?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够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规则?

就是我们大脑中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式,为什么能够跟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相匹配,让我们得以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当中,发现那个共同的结论?

再进一步来说,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大多数的东西,都内含着一种可被认知的规律,也就是具有结构性?为什么物理学会有那些可以被我们观察到并计算出来的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大胆的用一种推测,借助达尔文的那种进化论的思维。

能够在这个宇宙中长期稳定存在的结构,必然要有一些稳定的规律和平衡系统,那些没有的都毁灭掉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系统都是结构化的,有规律的,平衡的。

而人的思维是如何能够认识这些规律的,或者说跟这些外部的现象有着相似的结构,可能也是因为人进化而来,因为我们具有这种同构,能够很好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所以我们生存下来,而那些无法理解世界的“人”的亲戚们都灭亡了。

但很多事情就怕不停地追问,在这样的猜测下,又产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人能够认识到世界的限度到底在哪儿?

第二个就是,宇宙中结构化的东西比较容易存在下去这个规则又是谁来掌握的,上帝么?

(题图:《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2006)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