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这不平等的世界,如何实现人生的逆风翻盘?

2019-04-12 19: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近看到太多“丧气十足”的文章,大多都在感叹现在的“钱越来越难挣,越来越不够花”:一场大病足以掏空一个中产家庭所有的积蓄,在一线城市结一次婚要掏空几代人的积蓄才能付得了首付,95后年轻人习惯了借钱消费,形成了财产上的恶性循环……

在我们目之所及的各种报道中,中年人动不动“崩溃”,95后动不动“辞职”,不禁想问:这个世界怎么了?

财富不平等是无法改变的现状

当前,中国居民正呈现出一种“分级”态势:

一面是境外旅游航班爆满、五星级酒店客房入住率上升、境外人均购物消费额领先全球的消费升级;另一面是一群人能在家做饭绝不去下馆子、能骑自行车尽量不打车的消费降级。

在这种生活方式升降并存的背后,是居民收入差距的越来越大。在衡量收入差距时,有一个国际通用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国际惯例把基尼系数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近20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

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以来,从2003年至今从未低于0.46,而最近三年,更是逐年增大,由2015年的0.462 升至2017年的 0.467。家庭贫富差距更大,贫富差距已经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早在2015年,北大发布的《中国民生报告》中就显示,金字塔尖的1%家庭占有全国约1/3的财产,而底端的25%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很多人并不是不会赚钱,上班、创业、经商等等都是赚钱的方式,赚钱是人的本能,但是这些赚钱的方式,都是只能实现能力与财富的平移。钱放在银行里,只会越来越少,工资涨幅也跑不过通货膨胀。

 

这些年,中国经历了太多转型。

以前,中国有很多小餐馆,或者夫妻杂货店之类的小零售店。但这些年里,餐饮行业在迅速的公司化,像麦当劳、肯德基、海底捞、小南国这些公司,具有规模优势、服务优势、还有资本优势,他们挤掉了很多家庭餐馆,吞并了众多小规模的餐饮公司。

1985年的成都街头,个体餐饮小摊随处可见

而在其他商业领域,情况也基本一样,苏宁、国美、物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规模的连锁商店,把千千万万的杂货店干掉。那些依靠家庭餐馆、夫妻店谋生的家庭,以前做不成大富豪,但也有一些财产收入,属于传统的中产阶层。可是,他们现在都回归到工薪阶层甚至比工薪阶层谋生还困难,不再拥有财产权。财产性收入大大下降。

那么,如何挽救这些曾经的中产阶层,让他们继续是产权的所有者,并保留足够比例的财产性收入呢?

这个世界的不平等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扭转的,个人的命运沉浮终究还是需要靠自身来改变,思想上的不平等可以依靠学习和阅读来改变,财富上的不平等则需要靠对金融的理解来实现飞跃。

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教授看来,造成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核心原因在于:平均而言,资本收入增速高于劳动收入增速。所以,长期来看,谁拥有资本,谁的收入增长越快,而不拥有产权的人就只会落后。

投资,是一种实现财富增值的必然行为。而了解金融,能够帮助实现更好的资产配置,实现人生的翻盘。即使翻不了盘,也能过得比同龄人多一份底气。下面阿信介绍几种常见的金融手段和投资行为,不知你了解多少呢?

金融手段: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基金

债券:规模最大的投资池

很多人只知道股票可以投资,不知道还有债券,可能是媒体只关注债券的原因吧。今天债券市场的规模有多大呢?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一年的发行额为22万亿元,而同年股市的IPO、再融资总额才1.33万亿元,并且这还是2012年以来股市融资量最高的一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债券市场实际远远比股市重要。

就交易场所而言,债券市场主要有三类: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针对机构客户;二是交易所债券市场,以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为主,交易的品种主要是公司债;三是商业银行柜台市场,针对机构和散户投资者。

从发行主体看,债券品种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政府支持机构债券、金融债券、企业信用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熊猫债券(国外债券)。就债券期限而言,有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

 

债券投资者的收益来源一般有两个:一是利息收入,二是资本利得。现在假设你在关注一只 1 年期零息国债,每张面值 100 元。也就是说,这 只国债不付利息,只在 1 年期满时,你能得到 100 元现金支付(这也叫贴现债券)。当然,由于是财政部发的国债,所以不会有违约风险(至少风险不高) 。但如果同样是三年期面值一百的债券,公司债券会比国债的市场价格低,因为风险更高。

股市:不仅仅是融资,而是给未来做定价

1990年,中国的决策层之所以同意办股市,道理很简单,就是国营企业没钱了,需要帮助企业融资。这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目的,也成为人们判断股市贡献大小、监管做的好不好的标准,从而误导了许多人,也误导了一些政策,包括给证监会错误定位,让监管部门只关注IPO、股票增发的问题。

股市做为投资手段也是最被大众所熟知的一种,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除了融资之外,股市还有什么用?

都说马化腾身家超过2500亿元,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他这些财富的内涵是什么?这些财富跟传统中国社会的财富有何区别呢?马化腾的财富主要是腾讯股票的价值,是股市对腾讯未来无限年利润的贴现估值,而不是真正已经到手的利润。

腾讯上市至今,股价累积增长288倍

也就是说,股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对未来做定价,把创业者带来的未来收入预期转换成今天的价值当量,变成今天马上能变现的财富。 如果腾讯的股票没有上市,根本不能交易,那就算腾讯再成功,马化腾的成功果实—财富也只能靠未来许多年的利润一年一年地实现,那是 一种极慢的变现成功果实的过程。

有了充满活力的股市,由于股票的市场价反映的是未来收入流 的总折现值,股价今天就把腾讯创业者的成就提前标出来,不仅让马化腾 能提前兑现,而且立即向社会展示出来,成为激励更多年轻人创业创新的具体榜样。 正是股市这个对未来定价的机器加快了财富的体现速度,催生了创业文化、创新文化。

而对投资者而言,股票的风险相对较大,但收益也比较大,选择股票则成为了一门大学问。

金融衍生品: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的背后推手

在现实中,我们有时会听到一些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比如,期货大王傅海棠从一个农民变成亿万富翁,用一年半时间将5万元变成了1.2亿元,2016年赚了将近10亿元。每每这种新闻出现的时候,都会撩动投资人的心,那么,期货究竟是什么?适合大众投资吗?

金融衍生品,顾名思义是指从原生资产中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这里我们也经常把衍生品所依赖的原生资产叫“标的”。金融衍生品本质上是一种跨期交易合约,这种合约是可以标准化的,也可以不是标准化的,由交易双方自己拟定吗,,金融衍生品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和期权,也有其他种类。这里简单讲一讲远期合约和期货。

远期合约指的是双方签订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以某一价格交换某种东西。这其中显然有三个要素:到期交割日(期限)、交割价格(远 期价格)和原生资产(标的)。比如,你的朋友小王做外贸生意,专门从 法国运 LV(路易威登)包到国内,下次到货是 3 个月后。正好那时你需要一个 LV 包。你们在酒桌上谈好,3 个月后小王卖给你一只 LV 包,价格为 1 万元。这里的标的是 LV 包,期限为 3 个月,远期价格为 1 万元。一旦合约签好,你和小王都必须履约,不能改变。这就是一种远期合约。对于小王而言,他担心 3 个月后 LV 包的价格会跌,而你担心价格会涨,远期交易是一种双赢模式。

期货就是标准化了的远期合约。因为远期合约是由双方协商而定的个性化的合约,所以,不利于推而广之,也不利于价格发现。 人们发现,任何有价格风险的资产可能都有期货合约的需求,是, 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就不断开发期货合约来供客户交易。只要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目前,国内有四个期货交易所,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主 要交易铜、铝、螺纹钢等有色金属和黄金、白银,大连商品交易所主要交易 大豆、豆粕等农产品,郑州商品交易所主要交易硬麦、强麦、棉花等农产品,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主要交易股票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

此外,期货交易中总是一方赚钱、另一方赔钱,两方相加,总和为零。那为何还有人要参与期货交易呢?这主要是为了转移风险,也可以看作是在赌未来的价格走向。

基金:私募基金是“富人的俱乐部”

除了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金融产品的花样和种类还有很多,比 如,单国内的公募基金就有 4700 多个,如果加上私募基金、各类理财产 品和国外基金,总数远远超过股票和债券的数量。为什么有了股票、债 券、衍生品,市场上还要有这么多基金呢?

基金种类虽然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它们都是从不同投 资者那里募集资金,然后把这些资金分别投资到股票、债券及其他各种标 准化和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上,也可以加大杠杆投资金融衍生品;当然, 不同类别基金的具体交易方法和具体标的不同,但都要遵循发行时的约 定。所以,基金产品本身就是金融衍生品,它们都是建立在基础投资标的 之上的投资产品。

由于基金的种类很多,我们从一个主要类别—公募基金开始讲。所谓公募,是相对于私募而言的,这些基金可以针对大众老百姓公开销售募资,对投资者的财富水平和专业资历要求都非常低,所以这些基金一般被监管得很严,以免基金公司随便向老百姓尤其是向退休老年人乱承诺、乱集资,然后卷款逃跑或者制造亏损,影响社会稳定。像华夏成长基金、大 成景旭纯债基金、工银保本 3 号基金等都是公募基金,谁都可以买。

公募基金又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在国内,有 100 多家公募基 金管理公司,发行管理的基金中大约有 4300 只开放式基金,资产规模超 过 10 万亿元。而封闭式基金有 400 多只,资产规模约 5800 亿元,所以封闭式基金占比很小。 开放式基金指的是基金规模不固定,可以随时根据投资者需求发行新份额,也可随时被投资者赎回的基金。 而封闭式基金是相对于开放式基金而言的,意思是基金规模在发行前 就已固定,发行结束后,基金对外封闭,资本规模在规定的期限内固定不 变,基金份额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

而私募基金的准入门槛就要高很多,其特点是以非公开方式向两个以 上投资者募集资金,投资者数量不得超过 200 个(以确保这是私募),每位投资者必须“合格”,包括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具 体是指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 100 万元,并且符合以下两个条 件:第一,如果是机构投资者,净资产不低于 1000 万元;第二,如果是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 300 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 50 万元。

为什么私募基金只能是“富人俱乐部”呢?原因在于,通过设置针对 投资者资产和收入的限制条件,确保参与私募的投资者是能够识别投资风 险,也能承受风险损失的人。这样的话,私募基金受到的监管才能够少,才 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去做各种投资,因为一旦参与这项基金的投资者都是有钱 人而且人数又少,即使这些基金倒闭了,也不会威胁社会稳定。像红杉资本 旗下的基金、IDG 资本的基金等,都是私募基金,不是谁都能投资参与的。

未来的金融产品将更精准

上面我们说到很多金融投资的方式,但是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金融手段不都是帮助企业融资或者是更多的有益于富人吗?如果是对本来手头钱就不多的年轻人,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哪里有剩余的资金去购买这些金融产品呢?

个人和家庭的状况不同,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会非常具体和个性化。

如说,年轻人需要各种“透支未来”的工具,因为尽管他们前途无 量,但现在没钱,为了谈恋爱、成家、立业、养小孩,需要很多钱。而即使要投资,资金也不会很多,需要加杠杆冒风险,以投资股性极强的机会为主,需要将财富增长最大化。退一步讲,即使他们冒险投资失败了,也 还有很多机会去弥补,因为他们还年轻。所以,对于年轻人,投资属性 强、增长前景极高的金融产品更为合适。

而对于长者,尤其是退休长者,需要会完全不同,他们可能偏向高分红、高利息回报的产品,但是风险不能高。因为他们过去的事业已经成功了,已经把年轻时的人力资本转换成了金融资本,如果因为冒风险而出现损失,可能没有太多机会去弥补,不好应对风险的冲击。所以,对于长者来说,有没有很高的增值前景不是最重要的,股性太强的投资工具不合适。

如果金融产品足够精准且丰富发达,不需要太多钱就能把许多未来风险规避 掉,中低收入群体也可以做到既把未来风险规避掉,还有钱消费。这也是未来金融产品发展的一个趋势。

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重要

虽然说机会平等是更重要的,但收入是结果,所以,强调收入平等实际上强调的是结果平等。在现实中,由于收入是显性、看得见的东西,比机会更加具体,所以人们似乎更愿意集中谈论收入分配,以收入分配判断社会是否公平、公正。但对于社会来说,是否有比收入结构更加重要,更值得关注的指标呢?

其实消费分配结构才是更值得关注的。决定生活水平与幸福水平的最根本要素还是消费,只要每个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都能体面地活着,其他的需求都不是那么生死悠关了。富人也有不开心的富人,普通人也有幸福感很强的。

金融恰恰能帮助缩小消费差距,贷款消费就是一种帮助在当下实现某些机会差距的方式,比如一个待婚男士,虽然他可能现在收入不高,但只要收入前景可期,他就可以通过住房按揭购房、购车,有助于缩小他在婚恋市场上的差距。

前面我们说到,知识能够缩小人们在思想上的差距,金融做为一种实用性的学科,了解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构建理财思维,还能够帮助我们精准投资,实现自身财富利用最优化。

如果你现在还没能拥有太多的金钱资本,或许可以先了解去了解金融,在这个不平等的世界,希望金融能够成为你逆风翻盘的舵手。《陈志武金融投资课》是一本通俗的金融教材,没有花哨的致富经,只有对金融、投资和它们的文化、历史的解释,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都不会有阅读的难度,而是会让你掌握金融的逻辑,通过金融知识帮助实现财富的创造和增长。

因为,理解是行动的第一步。

【相关图书推荐】

《陈志武金融投资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