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创造营2019》会是下一个《中国好声音》?
中国的偶像团体养成节目“哑火”的时间似乎来得格外早。
去年还被各路媒体追捧的“中国偶像养成元年”,今年就相继拿到了一份“雷声大雨点小”的成绩单。10天之内,上半年爱奇艺与优酷的两档偶像男团选拔重头项目(《青春有你》、《以团之名》)陆续收官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心生疑问,它们什么时候开始的?
《青春有你》总决赛UNINE组合诞生
从猫眼专业版数据来看,该节目上线至今,累计播放量2.5亿,历史最高热度曾一度达到9858,截至4月10日发稿,《创造营2019》实时热度在众视频平台综艺中排名第一,该综艺的受关注情况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的是,《创造营2019》的关注度是可观的,但尴尬的是,通过第一期节目播出后的热搜梳理,所有的关注度似乎都被这次“创造营”的“班主任”们给抢走了。
这也暴露了今年大部分偶像团体选秀节目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没有了像去年本身在饭圈就人气超高的蔡徐坤、孟美岐、吴宣仪等这样的人气选手,也没有了像去年初登场就牢牢抓住人眼球的陈立农、杨超越等,今年的偶像选秀节目,无论是刚刚结束的爱奇艺的《青春有你》、优酷的《以团之名》,还是刚刚登场的腾讯的《创造营2019》,似乎在前期选手这块的引爆点和关注度锐减了不少,从而出现节目中的导师频繁上热搜的情况。
这样的路数和结果似曾相识,不免会让人联想到另一档节目,模式化了的《中国好声音》,以及关于这档节目提及最高的评价——“选手不红,红了导师”。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曾经备受年轻观众追捧的“偶像养成”节目遇到了什么,才让导师们不得不出面挑起带热一档节目的重任。
为什么今年的选手不被看好?
而以刚刚结束的《青春有你》为例,我们可以一窥这里面的几点原因:
第一,是整个网综大环境,以及政策对于偶像养成节目的管控。2018年7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做好暑假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对偶像养成节目、歌唱才艺竞秀类节目提出要求,即要组织专家从主题立意、价值导向、思想内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确保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坚决遏止节目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错误倾向。
其中,“制作传播正能量鲜明的青少年节目”与“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为制作偶像养成节目的标准及核心,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偶像养成节目中,对于选手从外表到内在的“个性化”展现。但年轻一代的追星群体,对于偶像的最核心诉求之一,便是个性鲜明。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通知》的出台成为这类偶像养成类网综制作时“求新”“求异”过程中的第一大关卡。而少了选手在言行、穿着、形象等等方面的个性化展现,或者说削弱了选手们这方面的表达,也会对年轻受众的关注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选手方面,优秀选手和自带流量、话题选手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容无视的问题。单拿爱奇艺的两档节目来说,《偶像练习生》初登场,便有饭圈流量能力者蔡徐坤,以及因为范冰冰弟弟身份备受关注的范丞丞,但到了第二季《青春有你》,从第一期播出开始,观众、媒体便不自觉地将两季节目进行对比,然而无论是选手的话题度,还是各方播出数据,后者总带着点不尽人意。
蔡徐坤《偶像练习生》第一期
少了这些“拔尖”的选手,在话题和关注度上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去年第一期播出后,关于蔡徐坤、陈立农、范丞丞等人的讨论已经充斥各种社交平台,为节目“破圈”开了个好头,而今年节目第一期播出后,关于选手的讨论似乎也多维持在圈内粉丝之间。
另外,从选手自身条件、综合情况看,也有明显不同。《偶像练习生》中,不少选手在参加节目前,便已累积了一些人气,如蔡徐坤,在参加《偶像练习生》前,曾经参加过一档名为《星动亚洲》的综艺,进入前15强,后来去韩国训练3个月,回国后组团出道。但《青春有你》中,除个别选手有出道或参加选秀的经历,大多选手可以说是素人出身,早期人气积累并不高。这多方原因加在一起,导致这一期从开播伊始,似乎便差了那么点意思。
但随着节目的播出,不可否认的是,《青春有你》中较为出色的选手也并非没有,比如选手卡斯柏,其说唱与舞蹈能力在众选手中都属于拔尖的存在,可仍旧得了B级。不少网友觉得导师评判有失公正,但从节目的“男团选拔”角度来说,卡斯柏过于强的个性,虽然在个人赛中有不错的竞争力,可一旦放进团队,他与团队的融合就成为了一大问题,极具个性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反倒成了他的缺点。
因此有分析认为,除相关规定约束外,从选手角度来说,实力硬的优秀选手早在一波波选秀网综中被筛选的差不多,导致《青春有你》中让人眼前一亮的选手过少,直到节目结束,也未出现如《偶像练习生》中蔡徐坤等那样的高人气选手;而鉴于“男团”的选拔宗旨,又过于压制个人特色,包括《青春有你》在内的偶像选秀或团体养成节目,“养不出”好选手,这也成为该节目初显颓势的另一大原因。
选手本身加之大环境的影响,使偶像选秀节目已是步步为营。在这样的背景下,哪怕是最新出炉的《创造营2019》,从节目模式来看,通过任务、训练、考核,让选手在明星导师训练下成长,最终选出11位选手,组成全新的偶像团体出道,这样的模式,同样未脱离偶像选秀的大套路。选秀节目爆发下,模式上缺乏新意,所以第三点,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无疑会产生审美疲劳。
第四点,粉丝是偶像养成的关键因素,如何通过节目聚集粉丝转化成流量是关键所在。实则,偶像能养成,练习生除了必备的技能和颜值外,给予粉丝有关梦想、努力的精神寄托也是核心所在,这样子的成功人设,去年有很典型的一位,也就是杨超越。
《创造101》杨超越
但在今年,虽然说上节目的选手们没有特别突出的,也没有完全白纸系的,而再走杨超越这样的非议之路也不是政策约束和观众偏好下的讨喜行为。再加上各家“偶像养成团体”的粉丝大面积上是重叠的,并且多以女性为主,她们还没有好好消化完去年所支持的“梦想和努力”,怎有可能迅速建立为之疯狂的“新墙草”,毕竟对今年节目来说,去年的开辟者们已经爆红了。
《创造营2019》的导向:“中年idol”们的重新出道记
这一季的发起人是迪丽热巴,创造营“班主任”分别为苏有朋、郭富城、黄立行和胡彦斌。
从阵容来看,迪丽热巴作为在当下年轻群体中极具人气的流量小花,自然能吸引一波年轻观众的目光,身为当年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富城,和80年代中国第一支偶像组合的小虎队,则足够吸引一波中青年龄层的关注,而这也帮助节目扩大了受众年龄层的范围,毕竟对于经纪公司而言是要捧出自己的人,而对于平台方和制作方而言,节目关注度是最大的要素。
除却年龄圈层,从专业技能方面来看,有擅长各类舞蹈、风格多变的郭富城,从“团队经验”看,也有被称为“男团鼻祖”、唱跳+表演等综合实力强的苏有朋;再加上对摇滚和嘻哈有独到见解的黄立行,创作型歌手胡彦斌,这几位各有所长的“班主任”组合,随着节目的播出,极有可能引来一波各自领域内的粉丝关注,通过观看节目中才艺或技能等的展示,成为节目的观众。“班主任”们号召力可见一斑。
因此早在《创造营2019》的预告片放出时,便有网友“预言”:节目播出后大概会火一批“中年idol”。
果然,第一期节目就没有让人们失望。在制造话题上,“班主任”也表现出很高的“配合度”。节目第一期,便是苏有朋的隔空喊话:吴奇隆,陈志朋,我们该约吃饭了。以“中国第一男团”小虎队为噱头,掀起一阵情怀风,打开了第一期的热度。
在后来的舞台展示中,苏有朋又再次在自己的rap歌词中提到王俊凯:“王俊凯说他爸才是我的粉丝,出道30年还没退休,就是我的本事。”之后苏有朋在微博上说明,其实王俊凯从没说过那样的话,并感谢王俊凯借出老爸帮他完成表演。但王俊凯随后回复:“但是我爸真的是你粉丝”,这一系列互动,成为第一期开播后,第二个热点。
《创造营2019》第一期新浪微博热搜总结 来源于网络
这是节目播出后,与节目相关话题热搜榜。诸如话题#苏有朋rap提王俊凯#,据微博平台数据显示,阅读量达2.2亿,#苏有朋每天都在超话里#阅读量达2.3亿,而第一期播出后,关于选手的话题,其阅读量和关注度相比导师,则是差距甚大。
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节目方的心思,在节目播出前期,选手本身没有话题度的情况下,便只能通过炒“班主任”的话题,增加节目的热度和播放量。也所幸,这一届的“班主任”,足够配合。
导师与选手的平衡,会是“中年有你”、“再造营”吗?
这样的表现在第五季时尤其明显。已经播出四季的《中国好声音》,到了第五季时,观众审美疲劳,“好声音”选手们特色不鲜明,本身也不再有更多的亮点及话题度,撑起收视率的任务便多数落在了导师身上。
如第五季新加入、同样也是最亮眼的导师李健。早在《歌手》等节目中,早已打上“冷幽默”、“段子手”标签的他,到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将这些发挥的更是淋漓尽致。李健凭借着让人出其不意的反套路发言、颇有底蕴的出口即成章的评论方式,和庾澄庆在台上的各种互动,着实为节目圈了一波粉丝。甚至有人称,李健的加入,抬高了整个节目的文化层次。
《中国好声音》李健剧照
或许是这样的模式“拯救”了《中国好声音》,也让其他节目打开了新的思路,比如偶像养成(选秀)类的综艺节目。在选手自身话题不高,或者节目尚未打开局面之时,让导师们通过制造话题、自身表现增加节目的可看性,提升节目的关注度,也成为一种“新流行”。
这样操作下,不免亮出了“双刃剑”的另一面,在导师带火节目的同时,让人们将关注的焦点着重放在导师身上,忽视选手们的存在,进而造成随着节目的播出,“选手不火,导师火”,更有甚者,出现诸如前文提到的网友口中的选秀节目选的是“中年idol”的情况。
毕竟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相比青涩的选手们,导师们通过向观众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其待人处事、言传身教等高情商、个性化的表现,极容易再圈一波粉丝,或成功转型,或开启事业的“第二春”。
在如今偶像养成(选秀)类节目频出的当下,选手质量参差不齐,选手话题性远不如以往之时,大部分节目又不能通过形式或模式的创新制造新的关注点,导师的作用被进一步凸显也是可以预见的,甚者不少节目还会选择靠导师制造热度,作为节目吸睛的重要手段。
但对于这类节目而言,如果将人们的话题和关注点引向了导师,虽然可以制造话题,但就像一把“双刃剑”,节目或许会获得不少关注,也可能会引发一些讨论,但却因为这样的操作,让青涩的选手与成名已久的导师“同时竞逐话题榜”,有可能让人们忽视选手的存在,削弱了选手在节目中的表现,从而偏离了节目的根本,也就是选出年轻的、有潜力的新偶像。
借用导师的号召力提升节目关注度没有错,走“《中国好声音》式”的导师带火节目模式也没有错,但如何在这类以“选出年轻偶像”为重点的节目中,在导师与选手之间做好平衡,才是此类节目要继续下去应该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毕竟,平衡不好,极有可能就会在网友口中变成“中年有你”,或者“再造营”了。
当然,我们相信无论是节目方,还是寄希望挖掘偶像市场的资本方都不会乐见这一结果。毕竟,导师们早已成名,自有他们的天地。偶像市场、或者说偶像经济的“原动力”还是在那些青春正当时、拥有梦想、且努力拼搏的年轻人身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文/李婉雪,编辑/陈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