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7位奋战在一线的上海医者,他们心中怀着怎样的家国梦?
“每个医者的梦想,都是为患者解除病痛,延长他们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成为有尊严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的一句话,道出了千万医务工作者的心声。
在上海,不乏像葛均波一样的名医大家奉献在一线,他们内心都有着一个家国梦,即所有中国人的健康梦。
4月9日下午,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委共同主办的2019年首场“我与共和国共奋进”上海市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此次报告会,呈现了吴孟超、王振义、葛均波、夏强、卢洪洲、胡炳麟、朱兰7位先进模范,在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教书育人等领域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家国情怀。
报告会前,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慧琳,副市长宗明会见报告团成员。
常年拿手术刀食指已变形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吴孟超始终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5岁时就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的他,回国学医,并随后向国内高发的肝癌领域进军,打开了肝脏禁区的钥匙。
201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年地震、为灾区捐赠急救药品,都有吴孟超的身影。从医75年来,他救治了16000多名患者,因常年拿手术刀,他的食指已变形。
“我老了,能工作的时间不多了,更要争分夺秒了。”这是吴孟超常说的一句话,但今年97岁的他,只要身体允许,仍坚持每周亲上两三台手术。他说:“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而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曾创造着一个个“第一”:开通华东地区首个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首例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的应用……
“感谢祖国提供给我们学习发展的机会,使我们能把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回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造福更多的患者。”葛均波对祖国有着一份感恩,并表示“患者的病愈是医者最高的荣誉,我愿意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奋斗终生”。
作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振义,如今也已经有95岁高龄,他被誉为“中国药神”,经历八年刻苦研究,找到了一种药,能够攻克最危重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为了让患者用得起这种药,他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而是无偿地赠予给全世界各大医院使用,甚至将该药的制作方法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
1980年代,这盒药在中国只卖11元,而在美国售价600美金,即使过了三十年,现在国内一盒也只要290元,还能进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高达2万元以上。
“爱国,就要为祖国培养人才。”王振义内心藏着一份对医学教育的追求,他不但自己做出卓越的成就,还创造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一门四院士”的团队奇迹,培养了诸多血液学科顶尖人才。
如今,王振义仍然坚持每周四的上午进行“开卷考试”,与学生共同探讨疑难杂症。他常说:“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的事业,事业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祖国奋斗!”
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来自上海仁济医院肝外科医生夏强在报告会上说,千千万万儿童家庭的健康梦,就是他的家国梦。
2004年,38岁的夏强从零开始:7个医生、11张床位、空空如也的病房。他坦言:“多少个凌晨,当整座城市陷入梦乡,我们刚刚走下手术台,两、三个小时后城市开始苏醒时,我们又精神抖擞地迈入病房,我们团队成员成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得多。”
持之以恒的付出最终换来了成绩:他的团队肝移植数量一度从上海末位排名上升到前三名,此后他们注意到,80%的胆道闭锁患儿因肝衰竭而夭折的现状,向儿童肝移植这一技术荒原挺进,连续8年儿童肝移植数量跃居世界第一,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
在夏强眼里,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值得回味,“如果我们的疲累可以换来更多孩子的新生,那么,这样的奋斗就是幸福的。”
而对于扎根社区的家庭医生朱兰来说,“做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帮助更多居民实现健康梦。”这是她职业的最终奋斗目标。“在上海,像我一样的家庭医生共有8000多名,实现健康中国,离不开家庭医生的努力。”
曾为专科医生的她,选择了当一名全科医生,“怎样做才能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防止小病拖成大病?几年的实践告诉我,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筑牢基层卫生健康这道堤坝,做到居民不生病、晚生病、生小病,全科医生无疑是承担这项使命的最佳人选。”
从2011年她成为上海第一批家庭医生,她的健康服务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从“一个人的战斗”到“一群人的协作”,她如今与二三级医院专家一同携手,为居民开展健康服务。
走出国门治病救人
作为大国医者,不论身处何方,他们同样也肩负着所有人类的“健康梦”。
作为传染病领域专家,卢洪洲的阅历不平凡。“抗击非典、应对甲流、奋战H7N9、防控埃博拉、狙击寨卡……每一场战役虽然没有硝烟,却都惊心动魄。”他说,自己原本是一名心内科医生,机缘巧合才投身传染病领域,他曾多次冒着不幸被感染的风险前往疫区。
舍小家,为国家,这是诸多上海医生们的信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胡炳麟,也是第16批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默罕默迪亚分队队长,曾被评为“最美援外医生”。
他曾在落后的医疗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坚持工作了700多个日日夜夜。“那里的大片土地,是人际荒芜的戈壁,那里的肉摊只卖骆驼肉,那里的菜摊永远只卖土豆、番茄和黄瓜,想吃绿叶菜,要开几个小时车到山外才能买到。夏天特别热,四五十℃高温是常有的事,路边连仙人掌都种不活……对我们来说,更难熬的是思念亲人的寂寞。”
“为实现中国梦,我们永远在路上。”这是他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
数据显示,自1975年在遥远的北非长期驻扎以来,上海共派遣了170余批次、1600多名医生到摩洛哥行医,服务557万人次的摩洛哥人民。在那里,诸多有着像胡炳麟一样的医疗队员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让中国援外医疗精神在北非大地绽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