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以“空间”作画的艺术家张恩利,如何与古较量?

2019-05-02 15: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如果要追索绘画的历史,我们可以从距今3万2千年前的肖维岩洞(Chauvet Cave)开始考察起。那时欧洲旧石器时代后期奥瑞纳文化的珂玛尼昂人用自然的染料,赭石描出红色和黄色,氧化锰和木炭画出黑色,创作数十幅3万2千年前的马、犀牛、狮子、水牛、猛犸象或是打猎归来的人的岩画。这项在1994年才被发现的岩画洞窟,让外界对于人类的创作力与表达欲望又有更多的认识。
肖维洞窟里的马与牛,Courtesy of Jean-Michel Geneste,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
珂玛尼昂人正在作画(模拟图)

然而,从当时的岩画,更多地在于表达与描绘,而不是“观念”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这项已经进行了3万多年的艺术表现手段,早已脱离了像不像、是不是、表达什么的基础阶段,而在观念的领域上寻求突破。这也是为何21世纪的绘画,越来越让让人看不懂的原因,因为艺术家在绘画时所面对的问题,比以外复杂很多,还不只是“技法”的问题。

肖维洞窟里的牛,Courtesy of Jean-Michel Geneste,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
肖维洞窟里的熊,Courtesy of Jean-Michel Geneste,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上海K11春季双个展“张恩利 | Oscar Murillo”,就可以明了这两位同是以绘画作为创作主要手段的艺术家,怎么思考与回应这3万2千年的绘画历史与语境。

张恩利肖像,图片:张恩利工作室、香格纳画廊与豪瑟沃斯

张恩利的实践

无论是描绘人类的状态,还是关于事物的形画,绘画,对于张恩利来说,都可被归结为一种生命的活动。作为一个从生活中的日常出发来呈现世界的艺术家,张恩利对于一个水筒、一个柜橱与一个人的行为倾注同样的关心与热情,而其发迹,被世人认识则是近几年的事情。

1965年出生于吉林的张恩利,1989年从无锡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毕业后,就来到上海工作,曾任职于上海东华大学教授设计。其艺术生涯在开始之初,不是“央美”,也不是“国美”,没有参加“85大展”,也没有国内知名策展人如吕澎、栗宪庭为其背书呐喊,更没有在那时因为国际对于中国的好奇,各种收藏家与交易商拿着一箱箱的钱排队等着买他的作品的待遇。
张恩利,二斤牛肉,1993,致谢:艺术家与画廊
张恩利,舞蹈,1998,致谢:艺术家与画廊

一度当50后60后中国当代艺术家,变成“成功”、“知名”、“有钱”的艺术家时,他还是默默无名,因为当时外界与媒体期待看到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对于政治、现实的讽刺,对于写实技法的展示。1997年,即使张恩利成为国际知名画廊香格納画廊的签约艺术家,他依旧一边教书一边创作,直到2008年他才辞职成为全职艺术家,2010年成为国际知名连锁画廊 Hauser & Wirth 的签约艺术家。

2000年,35岁张恩利首个个展“舞蹈”于上海复兴公园内的香格納画廊举行 ©️香格納画廊

苦闷,不为人知的张恩利,一开始的作品,很焦灼、紧张、黑暗,这在2000年,35岁的张恩利第一个个展展出其1992-2000年的作品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作品中直接的情绪与作品的表现力,“那个时期,心情是压抑的,一方面来源于生存的困境,物质匮乏和那个年龄想要拥有更多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日复一日又毫无生机的生活节奏,每一年哪怕能有一次展览机会你都会想要努力去争取”。随着时间与心境的变化,这种纠结慢慢地被打开,“肉市男人”消佚了。2011年,张恩利的大型个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其大尺幅的作品,描绘着的是日程寻常物,清新的用色,朴实悠然的线条,使得张恩利不论画什么,都可以让观者沿着“线”轻松无压力的感受,“物的形态给予我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这些线条具有强烈物理性的感受,线的重量、弯曲程度都会在视觉上产生影响。”

2011年,上海美术馆举行“张恩利”个展现场,致谢:艺术家与美术馆
2011年,上海美术馆举行“张恩利”个展现场,致谢:艺术家与美术馆
2011年,上海美术馆举行“张恩利”个展现场,致谢:艺术家与美术馆
2012年,Hauser&Wirth举办的张恩利个展,致谢:艺术家与画廊

多年学习国画的经验,让张恩利作品中的线条,成为他作品古今相宜的关键。“2000 年之前,我对空白的理解还不到位,只是表达年轻人年轻时候的那种闷劲儿”,“有时留出大面积的画布,这很像中国画中的留白。也常常把油画笔当毛笔用。把油画颜色调的稀薄,这些方法的积累都使我的用意更加明确”。

张恩利,2005年的作品,致谢:艺术家与画廊
张恩利,2007年的作品,致谢:艺术家与画廊
张恩利,2009年的作品,致谢:艺术家与画廊
张恩利,2010年的作品,致谢:艺术家与画廊
张恩利,2011年的作品,致谢:艺术家与画廊

在2000年至2011年,这10年多的时间,张恩利奠定其个人风格与美学,赋予寻常之物的艺术之美,是让他的作品被人趋之若鹜的原因,不论是纸箱、水桶、柜子、水管或者瓷砖,“由人转物,其实是内心的需求,其实还是画人,只是把人的精神性放到物上”。不满足于此的张恩利,在这个之上,也开始思索“空间”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张恩利开始不仅仅在画中表现空间,还试图用空间里的画来改变既有空间。

2007年,张恩利(与 Moshekwa Langa),往前走!这里什么也没有,现场图,安特卫普 Objectif Exhibitions 艺术中心;致谢张恩利工作室、豪瑟&沃斯画廊及香格纳画廊
2010年,张恩利,空间绘画,光州双年展 © designboom
张恩利,空间,2013,油彩 画布,250 x 300厘米,图片:张恩利工作室、香格纳画廊与豪瑟沃斯

与古较量

空间,对于一个绘画或者雕塑艺术家来说,只限于“画布”与“雕塑”作品本身,而不是去思考“画布”与所在空间的关系,对于3万2千年前的岩画作品作者来说,也是如此,故此,当装置艺术家出现时,会被认为是跟绘画、雕塑艺术家截然不同的艺术家,因为装置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之初,就将作品所在的空间考虑进去,所以,装置艺术家给人的观展体验更好也更有统一性与辨识度。尽管张恩利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装置艺术家,立足绘画的他,认为“它还是绘画,只是在现有空间上。我不懂装置,也没有设想和研究过,我只想把绘画的边界打开,更自由”,而正是这种打开边界的实践,使得他得以与古较量。

2012年,张恩利,“空间绘画”,科钦双年展展览现场,印度喀拉拉邦,图片提供:张恩利工作室及香格纳画廊

2013年,张恩利,空间绘画,伦敦当代艺术学院,致谢张恩利工作室、豪瑟&沃斯画廊及香格纳画廊

2013年,张恩利在热那亚 Villa Croce 当代艺术博物馆创作《风景》,致谢张恩利工作室及博物馆

张恩利,空间绘画,2014,水粉 墙面,香港K11艺术基金会展览现场,图片:张恩利工作室、香格纳画廊与豪瑟沃斯

2015年,台北当代美术馆,张恩利个展“闲置”现场的天顶通道作品现场,致谢:艺术家与画廊

2019年在上海K11,60后张恩利与来自哥伦比亚的80后艺术家Ocsar Murillo,这两位同样在“线条”创作与想象中互别苗头的双个展,为我们展示了从绘画出发,却不止于绘画的创作路径。张恩利通过以不同摆放方式将描绘日常物的画作以不同的视觉逻辑与暗示陈列在展览空间中,考验观者对于视觉经验语法的敏锐度与感受力。举例来说,在一个纯白的长方形空间里,摆放一个长达2公里,斜放着的瓷砖画,考验着从旁经过的人,对于“原本地板”的视觉感知经验——如果没有重力,你是否能确定你走的还是地面,而不是墙面,或者一个歪斜的平面呢?

张恩利,无题(地砖)2,亚麻布面油画,320 × 2040 cm,2019,图片:张恩利工作室、香格纳画廊与豪瑟沃斯
张恩利,无题(地转),2018,亚麻布面油画,尺寸可变;摄影:欧家成;致谢张恩利工作室及chi K11美术馆
张恩利,工作室,油彩、亚麻布、多层板,2018,图片:张恩利工作室、chi K11美术馆,摄影:欧家成
张恩利,工作室,油彩、亚麻布、多层板,2018,图片:张恩利工作室、chi K11美术馆,摄影:欧家成

“实际上绘画是一个欺骗术,但是让你一瞬间有一个印象,感觉是真的。你细看才会发现歪歪扭扭,是笔画出来的。我就是要这种效果”,当然,张恩利不是魔术师,这种对于绘画与空间的思考,并不是立基于两者的关系,而是恰恰在于从绘画这个端点出发,往空间的走走的实践,在此,张恩利也留下自己创作痕迹——其工作室来让人感受一下,《三体》中的三维摊薄为二维的在场性。

张恩利,墙面,墙面水性颜料,图片:张恩利工作室、chi K11美术馆,摄影:欧家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