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香港骨灰位短缺:公营骨灰位抽签轮候,绿色殡葬渐为港人接受
清明节前夕,香港市民苏先生前往位于港岛南区的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薄扶林道坟场,悼念他半年前病逝的妻子。
“去年6月,太太病重时为自己安排丧礼,已决定不要骨灰位,希望在纪念花园撒灰。”苏先生认同他太太的想法,认为纪念逝者不一定要一座具体的墓碑,因为最美好的片段都在脑海里。
香港薄扶林华人基督教坟场(2013年3月27日摄) 。 新华社 资料图香港地少人多,人们死后缺乏地方安葬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课题。有鉴于此,特区政府近年积极提倡绿色殡葬,并逐渐为市民大众所接受。
香港的绿色殡葬主要分为纪念花园撒灰和海上撒灰,而前者一直较后者更受欢迎。以去年为例,在纪念花园撒灰的占绿色殡葬总数的近85%。
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自2010年起提供免费渡轮服务,让市民在香港指定海域撒灰。目前全港有12个由食环署管理的纪念花园,还有两个由私人坟场管理。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薄扶林道坟场是私人坟场,除了土葬墓地和骨灰位,还设有一个名为“思恩园”的纪念花园,环境宁静清幽。花园辟出了一块花圃造型、铺满鹅卵石的地方用作撒灰,并设有刻上逝者名字的石碑。
在香港,一般来说,市民为死去亲人举办丧礼后,遗体随即火化,然后市民将骨灰领回,另作安置。像苏先生那样,选择为太太在纪念花园撒灰,两个月内便完成安葬程序。
“对于家属来说,能尽快安顿逝者的后事,也是一种安慰。”苏先生表示,近年来公营和私人坟场的骨灰位均不敷应用,需要抽签。他回忆其父亲于十年前去世,等了3年多才有公营骨灰位空出来,作永久安放。
为纾缓骨灰位不足的情况,特区政府在十多年前已经开始推广绿色殡葬,最初反应一般。食环署的最新数据显示,绿色殡葬由2012年的2814宗增至2018年的6324宗,分别占死亡总人数的6.4%和13.3%。
“我已经跟儿女说好,在我过身后将骨灰撒在纪念花园。”75岁的练太太在3月底参加一场“身后安排资讯讲座”时说。该讲座由食环署举办,内容包括绿色殡葬。
练太太告诉记者,选择绿色殡葬是希望其后代少一些顾虑,而且她喜欢纪念花园优美的环境,接近大自然,有生生不息的感觉。
很早以前,基于让先人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香港流行土葬。随着土地问题日益严峻,港人逐渐接受火葬安排,近年占死亡个案总数约九成。后来骨灰位也短缺,有市民去世多年仍未得安葬。这就是练太太所说的“顾虑”。
“公营骨灰位要抽签轮候,至于一些私营的骨灰龛场,听说买一个位动辄要几十万(港元),而且不知道是否符合政府规格。”她说。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殡葬,食环署于1月设立中央登记名册,让市民登记他们选择绿色殡葬的意愿。登记人一旦离世,其亲友申请火化服务时,食环署便可从登记名册知道死者意愿,告知其亲友。
“我们都预备登记了,为自己的事早作打算,让年轻人更清楚我们的想法。”练太太和丈夫异口同声地说。
(原标题 记者观察:绿色殡葬渐为港人接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