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理故里”淮安区全力打造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最是一年春好处,海棠依旧显芳华。
日前,由中共淮安市淮安区委、区政府主办的“海棠依旧显芳华——2019古城淮安全域旅游推介暨战略合作大会”在淮安区举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华东地区500余位旅行商代表、淮安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主要旅游景区负责人等参加活动,共商全域旅游发展大计,共建全域旅游战略联盟,共享全域旅游推介成果。
淮安区委书记徐子佳在致辞中表示,淮安区将顺应大众旅游时代发展要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促进区域资源要素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努力将淮安区建成全省前列、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签约仪式。本次大会上,上海锦天国际旅行社与淮安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全域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就淮安古城旅游策划运营、本地文创产业等4个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另外,长三角地区500家旅行商将全面开拓古城淮安旅游市场,先期推出淮安古城“三日游”线路积极“引客入淮”,保证年新增游客30万人次,下半年还将开辟华北至淮安区的旅游专线,2020年将古城淮安旅游线路推向全国。
淮安区委副书记、淮安区人民政府区长施恩佩表示,淮安区将以此次全域旅游推介暨战略合作为契机,围绕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创建,进一步擦亮文化底色,打造旅游特色,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放大周恩来故里5A级景区的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提高淮安区文化旅游的感受度、美誉度和知名度。
围绕“三步曲”,打造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淮安区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近7000年的文明史,2100多年的建城史和700多年的区域中心史。一代伟人周恩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等均诞生于此,“一城古迹半城湖”的自然风貌,数量众多的古街、古巷、古园林,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发源地,共同构成了淮安区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
古城墙遗址公园“整合特色资源是发展旅游的第一步。”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震生指出,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是淮安区多年来一直努力奋斗的方向,但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华东地区分享旅游客源,是非常不容易的。
她表示,本次大会是淮安区打造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一个开始,一个启动。想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淮安区任重而道远。接下来,淮安区旅游业将围绕“三步曲”来发展:第一步便是根据本次大会形成的初步成果,在长三角地区继续进行相应的宣传推介,扩大淮安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第二步,根据淮安区现有的旅游资源,推出一些精品旅游线路,以期适应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游客需要;第三步,不断提升景区景点建设和服务的能力,力争能够给八方的游客提供最好的体验,让他们来到淮安、记住淮安、爱上淮安。
近年来,淮安区以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传统旅游要素,加快发展新兴旅游业态,先后推出了“淮扬美食之旅”、“缅怀伟人红色之旅”、“运河古城寻梦之旅”等多条精品线路,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闪光的“项链”,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淮观光游览。
参会旅行商在景区踩点澎湃新闻了解到,本次大会期间,旅行商们先后来到周恩来故居、漕运博物馆、淮安府署、吴承恩故居、沈坤状元府、河下古镇等景区景点,共同追寻名人足迹、品读厚重历史、感受水韵灵动、享受调和美味。
“淮安区文化底蕴深厚,有名人、名著、名菜、名河,当地政府将文化资源整合,打造成一个全域性的旅游产品,非常有特色、有亮点。从旅游市场角度来讲,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产品。我们将把这里作为文化类的旅游目的地重点对外推介。”南京中天旅行社负责人严兴胜说。
推进淮安古城运河文化带建设,以文化提升旅游深度
“淮安古城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水运是淮安区过去经济发展的命脉,也可以说运河过去就是淮安经济发展的命脉。经济繁荣文化才繁荣,有了文化,旅游才有核心,才有灵魂。所以几千年的运河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淮安的文化发展史、经济发展史,也是淮安区发展旅游要抓住的一个核心内容。”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震生说。
淮安作为“运河之都”,早在2013年初就作出了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战略决策。2017年,运河之都有了新的发展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重要精神指示,淮安区重新规划建设,更加深入贯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国家战略。
秉着传承历史的初衷,淮安区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中能代表淮安区特色的漕运文化、淮扬文化等,着手编制《大运河文化带淮安区段建设实施意见》,积极引导淮安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一镇、一湖、一河”三大板块连片开发,引领着淮安区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烟雨河下 张瑜 摄为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运河文化,淮安区先后邀请阮仪三、朱光亚等国内知名专家编制了《河下古镇历史街区保护性详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保护及漕运史博物馆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等多部规划,基本形成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体系。历史遗存的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演绎和延续。
此外,淮安区以传承运河文脉为落脚点,大力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运用现代科技多维度宣传展示,加大文化设施向群众开放力度,使运河文化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传承下去、弘扬开来。
比如,创作展演了《淮阴运河船工号子》《淮水吟》等一批运河主题文艺精品,拍摄大运河文化带相关纪录片《千年漕运》,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展现大运河文化魅力;举办运河文化论坛,常态化开展“漂母杯”“韩信杯”系列文体活动,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将运河文化亮点充分释放和展现出来。
文化是运河的灵魂,生态则延续着运河的生命。基于这一认知,淮安区积极响应运河文化带保护、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要求,始终注重绿色与生态理念,致力于将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成为集休闲观光、改善水质、生态调节、文脉展示于一体的绿色文化长廊。
除了推行“河长制”,抓好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工作,淮安区还重点开展了清安河沿线污染源整治,重新修编了《淮安区入海水道苏嘴断面水质达标方案》,为尽快恢复运河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创造宜人的滨河环境做努力。如今,淮安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城市”:白马湖、绿草荡镶嵌其中,萧湖、勺湖、月湖“三湖连珠”,历史悠久的文渠联通古城,形成了“一城古迹半城湖”的宜人风光。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正确理念,使淮安区成功摘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苏北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来淮游客逐年增加。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重现千年古城魅力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现代化旅游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进行城市有机更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近年来,淮安区在保护现有城市风貌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需求为中心,探索出了一条对古城进行有机更新的新道路。
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震生向澎湃新闻解释说,城市有机更新,就是在现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提升城市的服务能力,把现代化的服务融入到建筑和街巷的体验。这样能够把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这两个矛盾调和起来,能够让来到这里的游客既感受到古城的风貌,又领略到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魅力。
保护古城风貌,就是保护古城的千年文化遗存。近年来,淮安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对河下古镇、萧湖景区、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漕运博物馆等10处运河文化遗产、8项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修缮保护、传承传播和开放利用。同时,借助“互联网+”创建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监管平台,推进了运河文化带保护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迈进,被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30项重点工作之一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中国漕运博物馆 葛华 摄淮安府署大堂 张成军 摄淮安区历史人文积淀非常深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淮安区大力整合特色旅游资源,努力打响淮安区的特色旅游品牌,向着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这个目标进发,对发展旅游产业做了一系列转型升级。
“旅游要转型升级,就要更多地创造体验式、浸入式、代入式的这种环境,让游客在繁杂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的身心和历史、文化甚至和自身产生交流。这就是淮安区目前进行有机更新的方向。”刘震生表示。
淮安区委书记徐子佳也指出:“旅游产业发展催生新兴业态,跨界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淮安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正在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向‘商养学闲情奇’新兴六要素拓展延伸。”具体来说,就是以游客自身的需求为中心,把古城独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产业中,逐步推出特色节庆旅游、文化演出旅游、淮扬美食节等定制旅游产品,充分体现淮安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河下古戏台 朱天羽 摄十番锣鼓 朱天羽 摄以运河文化长廊景区为例,为了丰富旅游要素,吸引更多游客来淮,近年来景区相继举办了汉服婚礼、中秋拜月、新春灯会、庆十九大萨克斯音乐会等系列节庆活动,组织开展廉洁文化书画展、运河申遗三周年文艺汇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人,丰富了参与者的文化体验。为传承淮剧等地方戏曲文化,景区还推出了戏曲“天天演”活动,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体验。景区独特的美景吸引了《薪火相传》、《心灵厨房》等电影来取景拍摄,知名度和美誉度节节攀升。
近年来,淮安区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全力建设运河产业带,努力将淮安区打造为运河沿线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文旅开发、生态建设的高地。
据介绍,随着淮安区全域旅游不断发展,其品牌效应也随之彰显。淮安区先后荣获“中国休闲智慧旅游城市创新奖”“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度假名城”等殊荣。2018年,淮安区接待游客超770.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9亿元,均居全市首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