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车桥战役53位烈士、和平年代烈士黄帅……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2019-04-02 14: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原标题:《【关注】车桥战役53位烈士、15岁抗日小英雄王元甲、和平年代烈士黄帅……他们的故事,你都知道吗?》

又是一年清明,我们在缅怀已故亲人时,不会忘却那些英勇捐躯的英烈们。他们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用鲜血书写了共和国70年的光辉历史。没有他们的牺牲,便没有当下的幸福;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便没有如今的岁月静好。

淮安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红色大地,近万名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建设,长眠于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有关部门对分散的或年久失修的烈士墓地进行抢救性保护,或立碑建墓,或迁移到陵园,形成了全市碑、塔、纪念墙等多种形式的烈士纪念地格局。

清明时节,让我们像对待逝去的亲人一样,缅怀他们,纪念他们。回望历史,既是关照生命,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更是回归初心,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今天

让我们继续了解英烈们的事迹

车桥战役53位烈士

战友没有忘记你们

人民没有忘记你们

每到清明节前,淮安区车桥战役红军小学都会发给学生们一份特殊的试卷,考察的内容是车桥战役的历史知识。据了解,该校每年都会组织这样的“车桥战役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距离学校不远,车桥战役纪念广场庄严肃穆。1944年3月5日、6日,新四军第一师在车桥对日伪军展开了一场歼灭战,以少胜多,揭开了华中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从1994年开始,曹晓平就兼职车桥战役纪念广场的讲解员。25年来,她一遍遍地讲述着车桥战役的壮烈故事,接待了一位又一位车桥战役烈士的战友和后人,一次又一次与参观者一起被烈士为国牺牲的壮举感染。

车桥战役纪念碑

新四军在抗战中的典型战例

3月28日,记者来到千年古镇车桥。车桥战役纪念广场在镇子的东北角,广场两旁松柏葱茏。高耸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开国上将叶飞亲笔题写的“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十个大字。

车桥战役陈列室在广场北侧,里面展有车桥战役中使用过的迫击炮弹头、水壶、大锹、铲、砍刀等实物。记者注意到其中一份实物展品——1985年8月29日的《人民日报》,第五版上刊登着两篇文章,分别是《车桥之战》和《首战平型关》。

“这是《人民日报》为纪念抗日抗争胜利四十周年刊发的文章,很多人在历史书上都学习过平型关大捷的历史知识,但知道车桥战役的人相对较少,其实这两场战役分别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的典型战例。”曹晓平指着这份报纸说,从两篇文章的位置来看,两场战役的历史意义不相伯仲。

据曹晓平介绍,车桥是一座坐落在涧河两岸的千年古镇。1943年2月,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不战而溃后,车桥陷入日寇之手。经过敌伪顽军多年经营,车桥碉堡林立,固若金汤。“车桥据点东西约2华里、南北约1.5华里。在很小范围内,敌人修了53座碉堡,相互间的距离只有200米左右。日军曾狂言,若新四军能攻下车桥,他们就撤出苏中。”

在与日军的较量过程中,新四军一直在忍耐、等待,等待奋起决战的那一天。直到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进攻的命令终于发起。粟裕、叶飞率领的1师第7团长途奔袭,直插车桥据点。“车桥战役采取‘围点打援’的掏心战术,一部分兵力在车桥据点采取偷袭、强攻,另外两路纵队在援军可能到来的芦家滩一带阻击。”曹晓平说,车桥战役以我军大胜告终,共歼灭日寇大佐以下465人(其中内俘少尉以下24人)、伪军483人。日寇慑于我军胜利声威,仓皇从泾口、曹甸、塔儿头等12个据点撤退。此战的获胜,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为苏中部队开展整风运动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1985年8月29日《人民日报》刊载车桥战役文章

53位烈士中10人叫“无名”

在激烈的战斗中,新四军牺牲了53位同志,另有185位同志光荣负伤。“在这场战役中,我军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曹晓平说。

据了解,每年3月5日,车桥战役红军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我为烈士献朵花”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纪念碑前,同学们敬献自己手工制作的53朵花,镶嵌在红色的心形图案上,表达对革命烈士哀思之情。

在陈列馆里、广场的烈士名单碑上,记者只看到43位烈士的姓名。“还有10位烈士的姓名无法确认,不想这些烈士‘无名’,需要我们社会各界共同去努力。”曹晓平感慨道。

即使是有姓名的烈士,曹晓平也直言不知道他们的详细事迹,有的是从来参观的烈士生前战友及其后人处才得知一二。“这位名叫倪吉寿的烈士,之前我们只知道是丹阳人。后来他的一位战友告诉我们,倪吉寿当时是排长,人称‘倪麻子’。在车桥战役中,他带领小分队完成了艰苦的任务后,回到指挥所汇报工作。这时,前方来报,一队鬼子正朝车桥方向来了。首长对倪吉寿说:‘倪麻子,你去’。倪吉寿二话没说,带着小分队奔向敌人。在与敌人面对面的交锋中,倪吉寿英勇牺牲。战友们高喊着倪吉寿的名字,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最终将数十名敌人全部消灭。”

在烈士名单上,还有一个日本人的名字——松野觉。陈列馆里有一张他的照片,瘦长脸,头上戴着西式的礼帽,身上穿着中式的对襟衫。曹晓平说,这是新四军一师政治部敌工部长陈超寰当年保留下来的。

据悉,松野觉本是一名日军“模范士兵”。1941年底,在如东境内的一场战斗中,他被新四军俘虏。在和新四军部队一起生活了几个月后,松野觉逐渐认清了侵华战争的罪恶,并主动以新四军一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久,鉴于松野觉的优秀表现,组织上批准他为一名真正的新四军战士。在车桥战役中,他随突击队前往接近日军碉堡群的地区散传单,用日语喊话。他一喊,日军就向他射击。松野觉十分恼火,拿过一支枪,干脆直接参加战斗,但不幸被日军射来的一颗子弹正中头部,当场牺牲,年仅26岁。

车桥战役红军小学学生为烈士献花

八旬老兵重回车桥看战友

在车桥战役纪念广场接待了很多参观者,其中一名叫封光的老人让曹晓平至今记忆犹新。

那一天是2015年4月23日,上午8点多钟,曹晓平接到在纪念广场工作的同事打来电话,说一位车桥战役的老兵来寻访。她赶到纪念碑下,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询问得知,老人名叫封光,1928年出生,1942年入伍,参加车桥战役时才15岁。

“老人走进陈列馆后,很是激动,不停地说着当时的战斗情景。我赶紧倒杯水,让他慢慢讲。”曹晓平回忆说,老人对车桥战役中围点、打援的情况都很熟悉,特别是对打援战斗的情况如数家珍。

原来,封光当时是三分区特务营一连的战士,参加了车桥战役中的芦家滩打援战斗。据老人说,新四军的武器和日军相比较,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新四军利用巧妙的布防、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再加上战士们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当我们问他,为什么新四军战士打仗那么勇敢?封光老人激动地告诉我们,日本鬼子侵略我们国家,打着共荣的旗号,却干着烧杀抢掠的勾当,日本鬼子在我们家乡泰兴清乡、扫荡时,让当地的很多家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大家对日本鬼子痛恨到了极点。”曹晓平回忆说,老人还指着陈列馆中的地图激动地说:“就是在这击毙三泽大佐的。”

老人口中的“三泽”全名三泽金夫,是在我军围点打援过程中被打击的救援部队的指挥官,其在芦家滩阻击战中于韩庄被击毙。“他矮矮的,胖胖的,身上穿着一件呢子大衣。”

据了解,三泽金夫是车桥战役中被击毙的日军最高军衔军官,死后被追晋少将。

那天,在烈士纪念墙前,封光老人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烈士的名字;在纪念碑前,老人深情地鞠躬、敬礼,口中喃喃念着:“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我没有忘记你们,人们都不会忘记你们……”

是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据了解,每年逾万人次到车桥战役纪念广场开展主题活动,弘扬抗战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汲取追梦的磅礴力量。

八旬老兵封光在烈士名单碑前敬礼

15岁抗日小英雄王元甲、

和平年代烈士黄帅……

这些泾口烈士故事,

你都知道吗?

在2018年淮安区行政区划调整中,撤销了车桥镇、泾口镇,设立新的车桥镇。原泾口镇的涧河南岸有一座泾口烈士陵园。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两排挺拔的松柏,纪念碑上写着四个金色大字——浩气长存。泾口烈士陵园虽然面积不大,却庄严肃穆,令人顿生景仰追念之情。这里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王元甲、在新藏线牺牲的武警战士黄帅等23位烈士的长眠之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清明节前,让我们重新翻开历史,重温涧河之畔的英雄故事。

15岁抗日小英雄王元甲

泾口“王二小”

在当地妇孺皆知

15岁的花样年华,正是爱做梦和充满无限希望的年龄。许多人在这个年纪时,还都是未谙世事的孩子,沐浴着家庭和社会的关爱。然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却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泾口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一位牺牲时年仅15岁的革命烈士,他就是为宣传抗日英勇献身的小英雄王元甲。

车桥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尹晓亭告诉记者,王元甲烈士在泾口当地人中名气很大,妇孺皆知。小英雄王元甲的名字,在当地已经成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

“王元甲烈士生于1928年,出生贫苦的他从小给人当伙计,十分向往进步思想。”尹晓亭缓缓道出王元甲的英雄事迹。1943年5月9日这天,王元甲在流均镇石桥头庄遇到新四军淮宝支队政治处宣传干事程特青。程特青和王元甲一起吃了午饭,给他讲抗日道理。越听越入迷的王元甲连饭都忘了吃,恳求程干事留下他当新四军。程特青鼓励他长大了再当新四军,还说留在泾口圩子里同样可以做抗日工作。王元甲当即要求派发任务。程特青手里正好有《告伪军同胞书》和《告敌占区人民书》两种宣传标语,就问王元甲敢不敢在圩子里贴标语,王元甲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回圩子的时候,因为要趟水过河,王元甲怕湿了标语,就把标语裹好揣进鞋里,并举过头顶。后来过哨卡时,王元甲机智地把两只鞋子合起来拿在手里,骗过了伪军哨兵。然而,王元甲举着鞋子过河时,标语鲜艳的颜色还是引起了一名当时正在岸边种地的伪保丁的怀疑。半夜里,王元甲趁着夜深人静,把宣传标语贴到了圩子里最显眼的墙上。第二天天亮后,日寇和伪军发现了新四军的标语,慌作一团。敌人挨家挨户地搜查,折腾了三天。后来,由于那个看到了王元甲举着标语过河的伪保丁告密,王元甲被敌人抓住了。日寇对王元甲使尽了手段,又是严刑拷打,又是威逼利诱,结果王元甲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气急败坏的敌人枪杀了小英雄,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他身下的土地。

“王元甲烈士是我们本地的英雄,我们小时候读王二小的故事,都感觉到似曾相识。”尹晓亭告诉记者。

据了解,泾口烈士陵园最初就是王元甲墓所在地。尹晓亭介绍说,相关部门十分注重对泾口烈士陵园的保护,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打扫陵园卫生,如今扩建工作也已经提上日程。

泾口烈士陵园

“贵清”村、“王荣”乡

烈士的名字被深深铭记

泾口烈士陵园里,安息着23位革命烈士,他们多是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前。陈贵清、王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牺牲后,当地人民用他们的名字命名村名、乡名,把他们的名字深深镌刻在心里。

陈贵清,泾口当地人,牺牲时57岁。陈贵清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积极发动群众,带领地方武装打击敌人,威名远播。1947年12月16日,陈贵清因为叛徒的出卖而被捕,被押送到敌据点车桥镇。为了让他投降,敌人软硬皆施,先以重金利诱,被严词拒绝后又使出严刑,踩杠子、烙铁烫……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都使遍了。陈贵清昏死过去多次,但每次醒来都痛斥敌人,宁死不屈。恼羞成怒的敌人竟然用石灰煮粥强行灌下,将陈贵清活活折磨致死。

王荣也是泾口的一名共产党员。1944年1月的一天,盘踞在泾口的日寇、伪军集中了所有兵力,分路突袭地方抗日武装。当时38岁的王荣任宥城乡抗日联防队队长,面对敌人的进攻指挥若定。他部署一部分队员掩护群众突围,自己身先士卒地带领部分队员阻击敌人,不幸被敌人的一颗子弹打中心脏,壮烈牺牲。

尹晓亭告诉记者,车桥镇当地有一个贵清村,也有过一个王荣乡。从当年亲历了革命年代的耄耋老者到生于红旗下的新一代,再到如今的中小学生们,人们把烈士的名字和事迹代代相传,从未遗忘。

泾口革命烈士名录碑

和平年代烈士黄帅

英雄之名永留昆仑山

走进泾口烈士陵园,在入口的显眼处可以看到一块石碑,上面用苍劲有力的字体写着一竖排金色大字——泾口革命烈士名录,长长的名单最后,写着“黄帅”两个字。据尹晓亭介绍,这座烈士陵园始建于1996年11月。无论是对于这座烈士陵园,还是对于那份泾口革命烈士名录,“黄帅”都是一个相对崭新的名字,因为英雄牺牲的时间是2002年。

2002年1月1日起,生前担任武警交通第八支队一中队汽车班班长的黄帅,在穿越昆仑山的新藏公路上执行上级下达的养护保通任务。4月25日,黄帅作为副驾驶员与战友驾驶14号车随部队向西藏阿里开进。当天下午,黄帅就出现了恶心、胸闷、头痛等高原反应症状。为了不耽误执行任务,黄帅硬是忍着,没和任何人说。26日,主驾驶王庆亚因高原反应已无法开车,黄帅的高原反应也比较强烈,但他硬撑着接过了方向盘。27日,经过随队医生的诊疗,黄帅的病情稍有起色,就又回到了驾驶室。部队行至海拔6700多米的界山达阪时,风雪弥漫,气温下降到了零下20多度,所有官兵都出现了剧烈的高原反应。黄帅不顾自身安危,在稍稍休息后,坚持协助随队医生救护反应特别严重的战友。28日至29日,黄帅被随队医生发现肺部出现病变,但他仍然要求随队开车,被支队首长强行替换下来接受治疗。30日中午1时20分,病情突然恶化的黄帅不幸牺牲,年仅26岁。

“大伙都有高原反应,我能行,不能拖累大家!”接近生命的最后时刻,黄帅留下了这样一句朴素却感人至深的话语。他把接受治疗的时间让给了生病的战友,自己带病坚持工作直至光荣牺牲,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批准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一等功。

在泾口烈士陵园里,黄帅的安眠之地很容易找到,因为他有一块独一无二的墓碑,是其家人所立。墓碑上,黄帅的遗容身穿军装、面带笑容。墓碑前,明显有着刚刚祭扫过的痕迹。“黄帅的家人年年都来。”尹晓亭说,黄帅的牺牲对其家人来说是难以言表的痛,更反衬出英雄在关键时刻伟大与高尚的人格。

面对生死危机,黄帅心里想的是战友,是任务。了解他越多,人们就会知道英雄在关键时刻的抉择不是一时冲动。他平时团结同志,充满爱心。他先后为“希望工程”、“武警春蕾女童班”、见义勇为基金等多种社会公益事业捐款上千元,而他自己连件像样的便服都舍不得买。他舍小家顾大家,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入伍8年回家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80天。2001年底,他利用春节之机回家完婚,谁知竟成了与父母和新婚妻子的最后诀别。他廉洁无私,不怕吃苦,常常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情操。黄帅殉职后,他生前所在部队作出了向黄帅学习的决定。他不仅是泾口人民的骄傲,也是全淮安人民的骄傲。

融媒体记者:刘权 傅停停

融媒体编辑:王莹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