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刊文批教育分期贷乱象:背离最初的出发点

李洪兴/人民日报
2019-04-03 08:35
舆论场 >
字号

近些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在更新、消费渠道在拓宽,消费金融特别是消费信贷迎来发展契机。作为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的信贷产品,其使用人群、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从小微企业到普通群众,从购物到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消费潜力。然而,消费信贷也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分期贷就是典型案例。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轻信教育分期贷而陷入了“套路贷”。简单来说,快毕业的大学生为提高自身技能,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就报名参加培训班,而有的培训机构以欺骗、诱导等方式,“忽悠”收入微薄甚至交不起学费的学生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缴学费,甚至在学生不知情时,为其在金融平台办理贷款。一旦学生背上此类贷款,就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教育分期贷,原本是一项可以共赢的金融创新。理论上讲,教育分期贷就是让那些没有经济能力却想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升自我的人,通过助学分期贷款,找到发展进阶的梯子。学生能进步、培训机构有生源、金融平台能收益,“三赢”的机制确实“看上去很美”。然而,在看似合理的链条中,现实的某个环节一旦偏离常规,教育分期贷就容易变味。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从目前的很多案例中能看出,不少培训机构夸大宣传、隐匿信息,把重心从教学转向了“拉客户”;一些金融平台不断降低门槛、放松监管、弱化风险控制,让信贷“易借难还”。对于有“上进心”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因为办理一个贷款而陷入“还款—催债—还款”的境地,无论是哪一方都背离了最初的出发点。可以说,让“互联网+金融+教育”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信贷套路”,受损害的不仅是大学生,还包括发展中的职业培训教育及日渐规范的金融平台。

每一次创新尝试都不免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直面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好事变得更好。对教育分期贷来说,如何让教育培训机构真正回归教育、如何让金融平台在强监管中优化服务、如何给大学生们普及金融安全知识、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值得各方认真考量。教育分期贷乱象是消费信贷的一个侧面,它们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产品、一桩生意,而是考验着工商注册、教育管理、金融监管、公安执法等多部门的治理能力。能否让有资质有保障的机构提供服务、能否强化监管以便把风险降到最低、能否给予相关受害者法律援助,至关重要。其实,这不是一道“有借有还”的算术题,而是金融服务如何在法治轨道上安全运行的治理题。

一位业内人士说,教育信贷是需要有情怀的——用最好的技术将利率降到最低,去服务最需要的人群。正如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金融要“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只有真正回归本源,金融创新才能在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助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原题为《解好消费信贷的治理方程》)

    责任编辑:张珺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