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冯其庸学术馆建设纪事
3月28日是冯其庸先生叶落归根、落葬于无锡舜柯山公墓一周年。为缅怀先生,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和著名青年雕塑家纪峰老师诚挚地建议我,把我参与筹划、建设冯其庸学术馆的经历写下来。作为建设冯其庸学术馆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我觉得有责任详细地纪录下这段历史,以供更多热爱冯老先生的人了解和研究。
2006年8月,我到前洲工作,听说冯其庸先生就是塘村冯巷人,心中不由一动,我在南师中文系上学时,就研读过冯先生主编的《历代文选》。此书当年曾经受到毛主席的公开表扬,要求干部同志们都去学学这本书。以后,慢慢了解先生对家乡的深情和希望,深深折服于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更对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厚感情敬佩不已。
1983年,前洲成为全国首批亿元乡。1989年,前洲镇政府在镇区中心建设的“中国乡镇第一园”——锦绣园正式开放,冯先生题写的《锦绣园记》勒石置于园中。本世纪初,中央四台专题报导了这个江南小园。可是,锦绣园南面的杨家弄和斜桥旁的房屋破旧,环境脏乱,几任党委、政府都想规划搬迁。因为种种原因,此事一直搁置着。2008年上半年,镇党委、政府下决心搬迁改建这个地块,将锦绣公园从深闺中透出来,还市民一片广场。最初的方案是广场上造店面,做做文化生意,但我和大家商量总觉得少了点什么。9月,文卫办主任余新伟建议,前洲出了冯其庸,是否建个“冯其庸艺术馆”。这个点子在党政班子内很快得到共识,也取得了区委、区政府的支持。随即我托先生的侄儿、从镇人大主席岗位上退下来的调研员冯有责与先生对接。先生对侄儿说:“我对家乡没有什么贡献,不要为我建什么馆……。”后来,我与先生通话:“冯老,你是从家乡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应该为家乡留点什么……”先生就同意我们去北京商议。2009年3月19日,我和冯有责、副镇长许燕云、余新伟随区分管领导一起去北京拜访先生夫妇。在先生家也碰到了沈卫荣教授和纪峰老师,他们在以后的学术馆建设和发展中也出了大力。
在通州张家湾芳草园25号,冯老夫妇热情接待我们,由此开启我和先生近十年的忘年情谊。两个小时里,先生念念不忘家乡的建设发展。我们分别汇报了区、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当我们提出要在锦绣园边建“冯其庸艺术馆”的设想,先生听了就没有反对,嘱咐我们好好规划,要建好用好,成为一个地方文化传播的高地。送别时,我特意对满屋满园的佛头、石刻多看了几眼。冯有责、余新伟留下来住了两天,和先生具体讨论建馆事宜。回来后他们汇报说先生同意建馆,并主动提出把自己的书稿、字画、收藏的文物捐出来,我们都很高兴。先生提出他是做学问的,不专门搞艺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事书画”。于是经集体研究,建设“冯其庸学术馆”这个文化项目就这么初步定了下来。外面的广场根据先生的意见,不用“冯其庸广场”,而改名为“锦绣文化广场”。以后,先生还为广场题了字。
搬迁进展顺利,副镇长沈东华、拆迁办主任孙卫兵和前洲村书记唐渭明、村长丁学仁化了不少心血,村民也很配合支持。除民房,还需拆除沿街店面30余家,不仅阻力大,资金量也很大。然而,从长远看,为了环境优美和文化事业,前洲人克服眼前的困难,选择了未来……。
2008年,沪宁城际铁路上马,在前洲谢村设惠山站。同年10月,我随团赴台湾地区考察高铁站区建设。台湾地区前交通部铁路改建工程局局长蒋鑫如祖籍前洲蒋巷,我们一行受到了热情接待。台铁新竹站得过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奖,蒋鑫如先生给我们联系设计这个站的台湾大元公司,请他们参与惠山站设计投标,还意外发现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这家公司设计的。以后在征集学术馆概念性方案时,台湾大元公司也参与了竞标。设计方案由副镇长沈东华、城铁站区规划部长袁衡主导,很快台湾大元公司和无锡园林公司就拿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无锡公司的方案是古建风格,和锦绣园一脉相承,而大元公司的是全新的现代风格。两种风格的设计引起热烈地讨论,参与的几十人中,支持大元方案的不多。最后我提议去北京,听冯老的。在瓜饭楼书房,先生认真听取了袁衡的方案汇报,仔仔细细审阅一张张设计图纸。他和我们说,学术馆体现传统风格,和锦绣园衔接是对的,但园林古建的方案平了些,中式建筑一间间分隔也不利于布展。而大元公司的中国印方案形态方正,灰白透景,隔而不离,透而不畅,根植江南园林,寓中国传统文化于现代建筑空间之中,既简洁大方,又有国际观感,也有公共建筑的亲和力,我觉得这个方案很好。一席话,醍醐灌顶,大师,高山仰止!
2009年前后的前洲,财政十分困难,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愁死了我们镇长马伟。到基层走走,大家对建学术馆都很支持,朴实地说是传给前洲子孙的大好事。顾均清、周如根、石洪熙、杜正兴、臧培兴等一批企业家主动表示愿意捐资,态度热情诚恳,很受鼓舞,也坚定我们建好学术馆这个文化地标的信心。前洲人不仅有办企业的精明,也有办文化的眼光。
经区领导同意,党委、政府召开大会,在全镇范围内发起捐资募集活动,马伟作了动员讲话。短短十天,全镇就募集了800多万元,其中西塘村唐建荣书记领着企业家捐了230万元,前洲村唐渭明书记,塘村村书记周瑞君等镇村二级干部也发动企业踊跃捐资。轰轰烈烈的募捐活动体现了前洲人民对冯老,这位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文化巨匠的厚爱,也体现了前洲人对文化事业的尊重,场面感人。后来结账,不算地块搬迁和锦绣文化广场建设费用,光建学术馆本体共化了1200余万元,其中土建450万元,装修、布馆及配套设备750万元。区委、区政府给予学术馆建设大力支持,将冯其庸学术馆列为2009年惠山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2009年3月末,无锡灵山举办世界佛教论坛,先生应邀出席。我去先生下榻的锡洲宾馆汇报学术馆筹建过程,并陪他去考察鸿山遗址。在鸿山,老先生拖着病腿,仔仔细细看展出的文物,不时啧啧称赞,对我说:“玉佩凤这些东西太重要了,要好好研究,我没有时间啊,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下午和区有关领导一起陪同先生去了阳山,漫山遍野盛开的桃花令先生兴奋不已,诗画阳山!冯老当即口占一绝,还说今后有空要画一幅“大美阳山”。回北京的飞机要晚上十点多,在等机的两个多小时里,先生和我聊了很久,谈人生谈文化,先生的秘书任晓辉还调侃:“先生这样教益,你和我抢饭吃啊!”。
2010年1月9日,学术馆奠基。同年3月成立冯其庸学术馆筹备小组,由许燕云负责。建设期间,两任镇长马伟和孟栋,园区主任查海宏也先后去通州看望先生和夏教授,征求他们对学术馆建设的意见。学术馆建设很顺利,社会各界倾注了很大的热忱,负责土建的前洲建筑公司下了军令状,一定建成百年工程。在此期间,许燕云带队赴香港、广州、上海、苏州实地考察学习各类博物馆,考虑学术馆装修布馆事宜。学术馆布展文案先由无锡市文联许墨林老师执笔,后由冯有责、杨汉民两同志根据《冯其庸传》及先生的回忆录作了充实和调整,前后修改了20多稿。基本定稿后,请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作了润色,润色后的文稿由先生亲自逐字审阅定稿。
学术馆土建基本结束,我带队去北京就学术馆的装修布馆和广场的绿化听取老先生的意见。袁衡带去视频和图片,先生对学术馆的造型、形象很满意,他说下半年要抽时间回家乡看看。
201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冯其庸先生从教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发出邀请,许燕云等代表家乡参加。2012年5月,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2010年10月24日,先生乘飞机到锡。下午,先生在区有关领导陪同下,来到学术馆工地。他提出学术馆内要有个图书馆,多功能厅要综合利用好,对将捐赠的石刻一定要单设一个馆。三个内庭院都要配有石头,南庭院种芭蕉和紫竹,北庭院种腊梅和天竺,东庭院种紫藤和紫竹。广场上的绿化,沿河种上几棵垂柳,其他山坡、平地上种上槐树、银杏、青桐和榉树。我听了就立即安排建设口根据先生意见按流程办。学术馆筹建处冯有责、余新伟两位同志还专门与中标的天合景观公司陆晓明去扬州看树,去宜兴挑选内庭院的太湖石。
布馆有点周折,中标的南京一公司开了个头就自动退出。最后由先生请他的朋友上海贝贝埃设计公司汪大刚、姚伟延老师接手,村镇办进行方案预审,审计办跟踪审计。以后布馆就在先生直接指导下工作。
根据先生的建议,11月3日,冯有责、余新伟两人去通州张家湾先生家。先生把院子、屋里收藏的汉画像石、佛造像碑、菩萨造像一件件点交给他俩,共计28件,还有文化石5件。在纪峰的帮助下,木工把这些文物用木料逐件打包,前后花了5天。9日下午,这批6吨重的文物装在封闭物流车上运到前洲。由于学术馆内部还没有完善,这批文物只能临时存放在冯有责家院中。在那里,这批跟随先生几十年的宝物静静地躺了一年多。冯有责对我讲,在北京芳草园,当铲车搬动这批文物时,先生坐在沙发上默默无言,若有所失。夏老师安慰先生说,这批文物捐给前洲就是到了你无锡老家。之后,我再次去北京,夏老师在先生的书房里对我说,等先生百年后,这些东西都拿回家里去。
当年,冯有责、余新伟又两次去京,把80多件书画作品、60多件小件文物拿到了家乡。11月18日,珍贵的小件文物用先生侄孙冯渊新的车子,由余新伟随车押送,到家已经深夜,直接开到派出所保存了三天。
2012年9月,学术馆布馆工作基本结束。25日下午,先生回锡,在学术馆用一下午时间看了每个展版和展品。他提出两点想法:一是摄影馆照片作适当调整;二是大厅立像移位到学术馆南山坡背面三分之二处,大厅再请纪峰重塑一个半身像。
2012年11月初,我到馆里看布展情况。第一馆“稻香家世”、第二馆“艰难学程”、第三馆“翰墨余香”、第四馆“瀚海孤征”都很好。到了第五馆“佛缘遗迹”就发现了问题。在学术馆设计时没想到先生会捐这么多实物,根本没有考虑石刻馆,现在让24件文物放在一个60平方米的地方,像仓库一样,实在太委屈了。当时,无锡博物院副院长陈瑞农正好也在场,他对我说:“这批文物全江苏都没有的,挤在这里可惜。”考虑再三,决定搬移到馆西北的工作室去。冯有责不愿意,他说离开馆只有一个月了,来不及布置,就不要折腾了吧?但我很坚决,百年大计,一步到位,让他们加班赶工。“佛缘遗迹”馆直到开馆那天凌晨才基本完工。先生共捐赠手稿、字画、拓片、文物、著作、物品和图片等1600多件。开馆前,先生主动和惠山区人民政府、前洲街道办事签订承诺书,明确表明这批物品无偿捐献家乡,希望家乡妥善保管,充分发挥它们的文化传播作用。
学术馆门前的文化广场也是台湾大元公司设计的,当初有同志建议把馆前的斜河盖了,免得黑臭的河水煞了风景。我不同意,我就不信党委、政府治不好河道污染。广场正中设计了一棵盆景紫薇,总觉得气场不够。我抽空跑去南通如皋花木市场,看到了一棵说是三百年的大桂树,意象蓬型都很好。回去后建发市场的老总肖进发听说了,主动找到冯有责,表示愿意为第二故乡文化事业作点贡献,这棵桂树我来认捐。开馆前台湾大元公司赵晓侬总经理特意带摄影师过来录资料,看了桂树,看了纪峰老师塑的先生立像,非常高兴,自豪地说:“我设计的这个馆,放到世界哪个地方都是一流的。”
预定2012年12月9号开馆,先生7号来锡。下午到馆里,中央教育电视台作全程录像。先生再次仔仔细细看遍每个角落,他十分满意。从学术馆出来已经很晚了,但先生兴致很高,答应我晚上喝酒,并且喝白酒。九十岁的老人,居然喝了二两,还让我再斟,杯子被先生二女儿幽若抢走了,先生真是高兴。开馆当日下午,先生再次来到馆里,用两个多小时给讲解员沈晓萍讲述每一块板面、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小沈都录下来,成为学术馆珍贵的资料。沈晓萍是许燕云从全镇幼师中面试挑选出来的。如今,她对学术馆资料、对先生传授的知识已经捻熟于心。
8日,出席开馆典礼的各方领导陆续到来,在镇长孟栋和副书记沈志勤负责下,街道二级干部全体动员,全力以赴做好安保、接待工作。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来到学术馆,上上下下认认真真地看了个遍,没说一句话。出学术馆大门时,忽然转过来拉我返回馆里,说我们谈谈:“看了这个馆,我很感动,也很自豪。冯老九十岁了,可他还这么勤奋。这是前洲的荣耀,也是人民大学的荣耀。现在看来,吴玉章人文社会终身成就奖、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给冯老都是正确的。感谢前洲,为全国学术界做了件大好事!”
2012年12月9日上午9点,冯其庸学术馆开馆仪式正式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三百多人出席,共同见证学术馆开馆庆典。冯其庸先生向前洲中心小学授“经典吟诵班”匾额。先生的讲话真挚殷切,对家乡的情感感人至深,他说:“我是地地道道的前洲人,我是家乡人民培养的……”
仪式进行中有个小小插曲,先生一上台,下面宾客争相上去拍照,久久不散。还是许燕云上台把他们“请”下来,让仪式顺利进行下去。换个角度想,出席的嘉宾“不请自来、请一来十”,又在台上争先恐后簇拥着先生合影,何尝不是折服先生的感召力,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所言“来自先生的精神力量,形成了强大的气场”。
冯其庸学术馆开馆后,按照先生嘱咐,我们努力管好、用好学术馆这个平台,传承国学精神,放大文化效应。开馆以来,学术馆举办了各类活动100多场次,接待各方来宾8万余人。2015年10月,我离开前洲。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新的领导班子正确领导下,学术馆更加兴旺。2017年7月,无锡惠山冯其庸文化交流管理中心经惠山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予以设立为事业单位。2016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国学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学术馆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近110人进行学术研讨活动。2017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人文社会交流高等研究所召集的“大师垂范大国学——冯其庸学术馆建立五周年国际学术谈论会”在学术馆举行。2018年10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丝绸之路文明高峰论坛”在学术馆举办。冯其庸学术馆已成为江苏无锡地区文化展示和交流的一个重要阵地,在国内学术界、文化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也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省廉政文化旅游参观点、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无锡市对台交流基地和无锡日报全媒体小记者活动基地。它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育科研永久实习基地”,即将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立的“冯其庸学术研究基地”。
本文作者2007年10月至2015年10月任无锡市惠山区前洲镇(街道)党(工)委书记,2011年3月兼任惠山城铁站区党工委书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