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让“换位思考”成为精准扶贫攻坚战制胜法宝

安进秋/齐鲁网
2019-03-29 16:44
舆论场 >
字号

齐鲁网3月28日报道,在扶贫工作中,有的干部自己觉得高人一等,说话办事存在优越感,对扶贫对象缺乏尊重,送慰问金要照相、进贫困户家中要照相,好像是对贫困户的施舍,让贫困户心中很不舒坦;有的干部牢骚满腹,颐指气使,不是责怪这个表册没有填好,就是责怪那个没有及时拿来户口簿登记家庭收入情况……

人们大多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甚至形成了固定思维。扶贫工作中,干部常常会忘记贫困户还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小算盘”,自然会出现好事没有办好的情况。如在土坯房改造方面,虽然配套有相应的补助资金,但要按标准完成改造,村民自己还要出一部分改造费用。这对上了年纪、安土重迁的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村民不愿意参与改造,也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对于参与其中的干部而言,要安放好乡亲们的“乡愁”,就要在执行上级政策与照顾村民情感之间,找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来讲,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以最小的成本对一些村民的土坯房进行改造,尽量让村民少出钱,减轻其生活负担。但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参与改造的干部要有担当。毕竟,在执行改造标准时“打折扣”,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讲是有风险的;另一方面,实施土坯房改造验收的上级部门,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验收,而不是一味地“照单抓药”。如此一来,才能在推动扶贫政策落地的同时,让村民住得安全、住得舒心。

我国幅员广阔,由于地域差异、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任何一项扶贫政策在“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过程中,都有可能遭遇不同程度的现实困扰。在扶贫好政策与贫困群众“千差万别”的意愿之间,如何寻找到“最大公约数”,考验的正是扶贫干部的智慧、责任与担当。当然,换位思考不光是要干部站在贫困户的立场上思考;也应当教育、引导贫困户站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干部总体规划上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干部在情感上贴近贫困户,把思想工作做细、做实,避免出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情发生。

换位思考不仅是一种工作要求,一种政治素养,更是群众路线的一种体现。一是帮扶主体要从思想上摒弃救世主的观念,正确定位角色,不能让扶贫对象对其产生任何依赖心理;二是帮扶主体要站在扶贫对象的角度,换位思考,从“如果我是贫困者,我将怎么办”的思路真正设身处地地为贫困者出谋划策,这样才能做到精准帮扶,使扶贫工作更加科学完善。

总之,在精准扶贫中,只有参与精准扶贫的干部多换位思考,才能让好的“项目”更精准地对接贫困户发展所需、所盼、所想,才不会出现“干部努力干,群众坐着看”的现象,不会再有“养懒了贫困户”的新闻在网络上流传。但若能换位思考,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也许能少一点抱怨吐槽,多一分敬业实干,离脱贫目标更近一步,这样将群众疾苦记在心上,落在“行”上,如此精准扶贫攻坚战才能打得漂亮、赢得胜利。

(原题为《【地评线】让“换位思考”成为精准扶贫攻坚战制胜法宝》)

    责任编辑:刘恋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