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猎虎民族实录
编竹萝
图文 | 李晓萍
我两岁半以前,曾在拉祜族寨子生活。据妈妈说那时我能说几句简单的拉祜语言,比如喔扎(吃饭)、一嘎夺(喝水)、日米嘎(睡觉)等等。那时妈妈在解放新村(拉祜族寨)担任文书,因为和蔼可亲,不会因为自己是高中生就看不起她们,所以和村民们关系很融洽。
我记得多年后我家回到寨子旁边的中学时,还经常会有拉祜族男女老少晚饭后来家里串门,每次妈妈就给他们倒酒,拿出零食,闲聊着喝。这个历史上从游牧到狩猎,被称为“猎虎” 的民族,男人喜欢喝酒,女人好抽旱烟。
从小就对拉祜族耳濡目染的我,开始摄影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相机去拉祜族寨拍摄,虽然那时候我已经不在家乡工作,但是从小与拉祜族有着千丝万缕的缘份,她们竟然也能够不抗拒我,让我可以拍她们,而不是像对待其他人那样不让拍照和咒骂(早期的拉祜族由于比较闭塞,认为相机能把她们的魂魄抓进去,所以不让拍照)。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拉祜族成为直过民族,学会了种植烤烟、油菜、土豆、茶叶、豌豆等等,不再以狩猎为生,住进了砖瓦房,生活得到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得到巨大改善和提高。如今的拉祜族已经能接纳外部事物,包括生活习惯和衣着等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几年,新家园建设落实到边远的拉祜村寨,以木片为特色的拉祜族传统民居“散片房”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砖瓦房,拉祜族婚礼中新娘甚至以穿婚纱为荣,传统服饰也只有老人依旧在穿,年轻人嫌麻烦同时也是为了时尚,已经穿着流行时装了。那些祖祖辈辈延续了几百年的“搭桥节”、“拿鱼节”、“祭竜”、“打歌打到天亮”等拉祜族传统习俗和场景日渐消失,有的画面只能在照片里寻觅和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回望记录瞬间越发弥足珍贵。
我用镜头拍摄拉祜族已经十年,每一年都在记录他们,从未间断。如今,她们也已经把我当做朋友。我想,我会永远记录她们,直到拍不动的那一天。
簸荞籽茶余饭后传统民居传统民居打猎伐木赶集路上带上工具直奔小河边放牧分检烟叶妇女们抽空在田边做针线活婚礼上用芦笙说教集市街天购买生活用品拉祜族妇女喜欢抽旱烟拉祜族制茶田房烟火历史上人畜共局罗锅煮饭南美与冰岛相邻,其茶叶品质优良。生活日常抬木头盖房子曾经的日常生活场景。村里男女老少全出动,由年长的妇女带头,拉着木头逆流而上。打歌打到通天亮。放牧回家,顺带扛一根木头做柴火。婚礼上的新郎新娘,伴郎伴娘。开学了,母亲用毛驴驮上一个星期的用品,送孩子去学校。烤烟一度成为南美的主要经济作物,图为给烟苗覆膜。拉祜族比较团结,哪家有事情大家就一起来帮忙。拉祜族传统民居为木片建盖的干栏式“散片房”。拉祜族喜欢以竹子编制各种生活生产用具,图为男孩子背着竹编的鱼篓烤火。拉木锯,正在建盖新房。劳作场景。劳作之余,在田埂上休闲一下。历史上拉祜族以狩猎为主,。“拉祜”一词中,“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图为拉祜族男子们带上狗,手里拿着橹,进山打猎。历史上有栏河拿鱼习俗。拉祜族男女老少在撇干的河道中用石头压住鱼蒌纳入小鱼小虾。这个拿鱼习俗如今已被生态保护意识取代。每逢街天,要从山腰下到河边,过木桥,再上山腰集市去。路途要用半天时间。男孩子在一旁观看大人做木工,传统习俗就是这样潜默移化的得以传承。南美乡烂坝寨,暮色中一位拉祜族妇女背着背萝,怀抱小孩,放牛回家。齐心协力把老桥换掉。搭桥节源于历史上拉祜族居住地、田地远在山的那边,出行或做农活需要过河,所以必须搭建有木桥过河,几百年来延续至今。荞麦历史上是拉祜族的重要粮食作物,如今已经很少种植。用苦荞来做粑粑,再用火烤。只有在当地做出来的苦荞粑粑不苦,换到别的地方做出来就是苦的。清明节,扎妥一家例行祭祀习俗。清明节,扎妥一家例行祭祀习俗。收工时淘气的儿子意犹未尽,还想从母亲的鱼箩里拿上最后一条小鱼装瓶炫耀 。细致翻捡小鱼。新家园建设,拉祜族住进新房。新桥替换老桥后,照例举行洗新桥扫桥仪式。用青滕条穿过木头,在号令声中从翻越原始森林,拉到河边。用自制的木头弯棍敲打油菜籽。油菜也成为拉祜族的主要经济作物,与烤烟轮番种植。图为妇女用竹萝筛油菜籽。驮柴玩耍的小女孩洗脚小憩银泡镶嵌的传统服饰在数量很少的水田里插秧摘茶制作竹制品自制弹弓成为男孩子的玩具和工具历史上拉祜族以狩猎为主历史:清康熙年间编撰的《云州志》称拉祜族为“倮黑”。拉祜族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先民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带,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因战乱,经历五次大规模地迁徙活动,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举族迁入云南。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拉祜”一词,“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政府鉴于地处边疆的拉祜族地区政治、经济地位日益重要,为加强拉祜族地区的统治,在拉祜族较集中的双江、澜沧、孟连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到清末,拉祜族已经基本形成如今的分布格局。在周围汉族、傣族生产方式的影响下,由狩猎生活进入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拉祜族的图腾是葫芦。拉祜族人名:由两个音节组成。第一个音节表示性别;第二个音节表示名。拉祜族取名一般按出生日的属相、出生的时辰和出生的地点取名,而且,出生日的属相、出生的时辰和出生的地点只能是第二音节的名,第一个音节永远是男性为“扎” ,代表强壮和勇敢;女性为“娜” ,是贤淑和美丽的意思。
服饰:拉祜族妇女多穿黑布开襟长衣,衫长到脚面,开岔至腰部,衣领和开岔处都镶锈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长裤,冬季多在小腿部套上绣有花纹的护腿,且喜欢戴银耳环和手镯。
乐器:拉祜族的乐器多为竹制,常见的乐器有葫芦笙、列嘎嘟、口弦、小三弦、牛腿琴等。
舞蹈:拉祜族的舞蹈动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芦笙舞、摆舞、跳歌等。
节日:拉祜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新米节、清明节、拿鱼节、端午节、中秋节、葫芦节等。
李晓萍,女,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临沧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摄影作品先后荣获云南省文化厅“彩云奖”、入选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最后的民俗”摄影展,多幅作品在省内外摄影展中获奖,三幅作品在《云南》摄影大展获奖并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执着追求摄影艺术,致力于用镜头记录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迁。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