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学城呼之欲出?经济降速的重庆要打一场翻身仗
文丨西部君
去年11月,《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对外公布,其中“依托大学城谋划重庆科学城引领科技创新”成为关注焦点,这也是重庆科学城的正式官宣。
不过在科学城的具体规划上,一直存在各种猜测,近期更是传闻四起。比如,这两天有重庆本地的观察者提到,高新区或管辖科学城,而高新区即将升级运转。
这一说法未经证实,但科学城在整合创新资源和汇聚科学人才上,有着一般开发区、工业园不可取代的作用。处在转型期的重庆,可以说真的等不及了。
01 重庆有多需要科学城
重庆目前有大学城,然而大学城在功能上完全无法和科学城相提并论,它更多是一种单一的教育功能聚集点,和产业的距离很远。
科学城作为科研要素聚集的空间形态,能够有效提升创新高度,所以它几乎成了大城市的标配,目前全球的科学城数量超过了六百个。
国内像北京,坐拥三座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是长三角创新人才最密集的区域。邻居成都,也有了坐落于天府新区的科学城,西安则正在规划建设中,唯独重庆尚处在空白。
来源:西部城事
对重庆来说,创新不足的短板,更加决定了对科学城的需求度。
西部城事此前对中国各省市的科研投入强度有过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重庆科研经费投入的GDP占比只有1.88%,不及全国2.13%的水平;经费总量低于青岛、南京等地,排在城市十名开外,专利授权量要排到十五名左右。
此外重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院院士数量等,都不占优势,这也正是重庆制造业大但是不够强的原因,无法占领产业链的高端。
比如汽车产业,虽然全国每8辆汽车就有一辆“重庆造”,但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重庆存在着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单车利润率双低的局面。
过去一年,重庆的经济出现了罕见的降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增长0.5%,两大支柱产业中,汽车产业下降17.3%,摩托车产业下降0.3%,反倒是电子等新兴产业取得了13.6%的增长势态。
重庆科学城很早就有迹可循,但去年官宣并不是巧合。传统汽摩产业度过高速增长期,面临市场见顶的瓶颈之际,重庆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提升产业含金量,就得强化科教实力,而强化科教,科学城就是重要的抓手。
02 重庆西进,科学城是重要抓手
科学城对重庆,还有另一层重大意义,那就是推动重庆西进。
《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到,科学城依托大学城,落地西部新城,具体来说联动九龙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
渝西的产业基础一向不差,大学城本身还有高教优势,不过过去的发展重心主要在渝北,辖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的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成为主要的增长极。
来源:重庆城乡总体规划
按照《重庆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3600万人。也就是说在现有的基础上,未来十年还将有500万左右的新增。
这一目标达成,前提是要有新的空间拓展,容纳与人口匹配的产业。在北部的空间布局高度成熟、资源聚集达到顶峰的前提下,西部承载着重庆城市升级的重要功能。
在《重庆城乡总体规划》,中梁山以西区域就被视作“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西永城市副中心同样是打造的重点。
另外,去年重庆西站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强化了交通通达度。而传闻中的重庆第二机场,也大概率落地渝西。
在这个基础上,重庆选择在西部建一座科学城,可以说是锦上添花,能够充分挖掘未释放的势能,区域上形成新的增长极,产业上通过科研创新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长点。
重庆向西拓展的另一个背景是,成渝城市群的另一核成都,开始了东进战略。
从城市合作的角度看,以科学城带动科研要素和产业向西聚集,还能缩短和成都的物理距离,通过相向发展提升成渝城市群的含金量。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一年的抢人大战中,重庆处在静观其变的状态,并没有推出大手笔的优惠政策。西部城事的好友渝横贯线就曾提议,重庆应该及时出手。
其实最好的抢人手段,并不是给短期的补贴政策,而是给平台给发展空间。随着科学城的落地,它将成为重庆吸附高端人才的重要武器。打造科学城,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03 高新区管辖科学城,可行吗?
前面分析了科学城的背景,它解释了重庆为何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但科学城并不是说怎么建都行,重要的是如何和产业形成紧密的配套,产学研打通。
在《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中,科学城的大体选址已经确定,不过涉及的联动建设对象很多,包括九龙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具体会采用什么管理体制?这些不同的建设主体如何协作?
按照坊间的说法,高新区正式升级,科学城将纳入升级后的高新区的管辖范围。抛开可信度不谈,这一思路并非毫无道理。
一方面,重庆高新区和科学城在地理位置上高度重合。高新区西部板块中的金凤、含谷、白市驿组团53平方公里的拓展开发区,就位于重庆西部新城核心地带,高新区管委会便是委托九龙坡区委、区政府管理,而西部新城又是科学城的选址地。
这种区位重合度,决定了高新区管辖科学城有比较强的体制基础。反过来说,如果采取相互独立的管理体制,反而不利于功能整合,行政壁垒的存在,容易导致要素无法自由流通。
另一方面,高新区升级后将有更大的自主空间,版图也更大。关于这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向高新区、经开区下放市级管理权限”。
而流传出来的信息显示,新的高新区将整合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江津区现有工业集聚区,辖区面积1031.2平方公里。扩容改造后的高新区,有容纳科学城的足够空间。
来源:两江城市观察
高新区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合地带,像重庆高新区,拥有诸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
在这种既有的产业空间聚集优势下,科学城落地,成为高新区体系的一个子功能区,将非常有利于科研资源的就地转化。
当然这种模式还停留在猜测阶段,会不会成为现实,存在很大的变数。但不管怎么说,高新区的升级,以及科学城的落地,都属于板上钉钉的事。
目前来看,最为迫切的是如何从体制机制上理顺科学城和高新区的关系,让1+1产生大于2的效果。
而对重庆来说,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之外,科学城的到来,将会成为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旦重庆在科研创新上再上一层,整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底蕴都会有大的提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