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展览|以海上艺术家个案,观察水墨当下与未来
“星象•五年——水墨当下与未来研究展”近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对外展出。此次展览是“海上星象”创立以来的一次回顾展示,更是通过众多艺术家个案对水墨当下和未来进行一次展望式的研究。
展览现场展览以“东成西就”、“东去西来”、“无问西东”三个版块讲述在上海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中的水墨实验,其中涉及跨文化的水墨追求、中西文化交互中的主动姿态和现代水墨语境下各自的突破。
作为一次研究展,“星象•五年”展特邀《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为总策展人,三个版块分别邀请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美术界的策展人刘梓封、傅军、孙晓枫策展。“这个展览以每位艺术家近五年的学术探索为取样标本,力图通过他们在近五年的学术切片来拼接海上水墨五年的学术动态轨迹。” 尚辉说。
王劼音《文字游戏B》“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发现展览的三个版块分别分布于美术馆的三个展厅。“东成西就”版块的参展艺术家为丁设、王劼音、孙良、李向阳、周长江、奚阿兴、黄阿忠、黄渊青,他们曾主要从事油画、版画或其它画种。近年来投身于水墨作品的创作,因其他画种滋养,他们的作品为水墨带来某种新颖的气象和新的视觉语言。“东去西来”则囊括了仇德树、邬一名、余启平、张培成、陈九、陈心懋、陆春涛、柴一茗、蔡广斌,他们几乎是国画科班出身。相对而言,他们对传统笔墨拥有感悟,但却不满足于传统的笔墨样式,试图借“西山之石”对传统笔墨进行创新。“无问东西”则萃集丁小真、毛冬华、王伊楚、甘永川、何曦、李戈晔、庞飞、洪健、施晓颉、鲍莺一批青年水墨画家,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在中西融汇之后的一种重新选择,其中既有对传统笔墨与精神的尊崇,也有对如何表现直述内心感受与直觉经验的进行了探索。摄影的视角,玻璃幕墙、交通指示牌、一次性用品等传统绘画中未曾出现的,工业化、数字化时代的产物,也在画面中有所体现。
张培成《华夏故事1》从展出作品中,不难发现 “无国界”时代的到来和西方文化和审美观对中国水墨产生的影响:传统文人的价值理想仍在潜意识中徘徊,外来文化却开始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传统与外来文化两个巨大板块的挤压下,水墨创作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
毛冬华《石库门之夜》在 “东成西就”版块的策展人傅军看来,中西绘画在材料与形式上的共生共存,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油画家从事水墨创作,天然地融会了西方的审美要素,又让水墨艺术摆脱了对笔墨的传统教条,从材料、图像、观念等角度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洪健《瑞鹤图》
“东去西来” 版块的策展人孙晓枫则更加重视水墨艺术在中西文化对碰、交互、对话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与角度。他认为,“去”和“来”皆表现出明确的文化选择的主动性。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艺术与观念最后落地之处依旧是艺术家的个人作品,他们贡献的个人创造及经验,在今日世界的文化多边主义现场中,更能够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余启平《心期隔天涯》“无问西东” 版块的策展人刘梓封以“语言的创新、风格的独立”诠释该板块。他表示,“十位参展的中青年艺术家均系海派水墨画创作领域中坚力量的代表,且均致力于现代水墨语境下的艺术创作。同时他们的作品在或东或西的朝向上也没有任何倾向性,而只是着力于对水墨绘画内在及外在的延伸与突破。”
丁小真《阿兰若-岭》开幕当天,还邀请部分知名美术评论家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学术研讨会。专家们从各自角度,梳理了上海水墨的历史文脉,他们以全国的视野打量海派新水墨,对海派新水墨的审美样式、评判标准、全球语境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研讨会现场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