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记忆四十年:穿梭于公交的岁月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的公交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论从公交体系中的从业人员,还是乘客的角度来说,都切身体会到了公交变化带来的便利。
来自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三位女生采访了曾在90年代的上海当过售票员的王月珍奶奶,她用软软糯糯的沪语,细细讲述了她穿梭于公交的岁月——从挥舞着旗子的“巨龙车”售票员,到如今“黑金刚”的第一批乘客。她用平凡市民的小视角看向这个万千变化的大社会,眼里充满了欣慰与期待。
“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
据王月珍奶奶回忆,当时国家改革开放要征用农村的土地并根据劳动力数量安排工作。1989年年底,奶奶被分配进公交五汽公司,正式成为一名210车队的售票员。
在正式上班前都会有统一的规范用语培训,时长约两到三周,比如“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还会有专职的督导时不时来抽查,不合格便会被扣分并影响年底的考评。
当时的公交车是巨龙车,车身很长,配有前后两名售票员,中间是一个有转盘的香蕉椅。售票员每天的上班时间是不固定的,要根据排班跑完最后一趟路线,一天的工作才结束。
奶奶笑着道,以前的票钱大多是三分、五分,最多也就是一角五分、两角,根据乘客具体坐到哪站定价。当售票员也很不容易,在哪一站上就要这站的票上打眼,不像现在坐公交,一块钱两块钱都是统一的,省了记站和找零的麻烦。不过当时公共补贴也很人性化,夏天三十几度时,终点站会准备绿豆汤,司机和售票员什么时候到站了,就可以喝一杯解解暑。
奶奶的售票员退休证“请给需要帮助的乘客让个座,谢谢”
如今在上海,除了少数长途线路以外,大部分公交车都换上了自动售票机,这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更带来了便捷的出行。但与此同时许多售票员也不得不因此下岗,王月珍奶奶便是那个时候退了休,开启了新的旅程。
拿到了老年卡的她,从敲着小红旗的售票员,渐渐变成了那个“需要帮助的乘客”。不过,这是个适应力极强的老人。面对日新月异的上海,奶奶慢慢悠悠用小步走着,仔仔细细用眼睛看着,吃饭时还会分享今天又跟爷爷乘着“黑金刚”,去了哪个热闹的地方“荡马路”——“反正又不要钱。”
确实,在这40年里,上海公交改变了太多太多。多了摆放轮椅的空位,多了刷支付宝的机器,多了舒爽温暖的空调,但更重要的,是多了亲切友善的人。出行坐的是公交,但公交还是人在开。正如奶奶感受到的那般,人们生活水平日益上升,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奶奶上车时,总会有人给她让座,让她都不禁问爷爷:“老头子,我是不是老啦?怎么老是有人给我让座?”
奶奶在等车“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尽管售票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正是她们见证了上海公交40年以来的巨大变迁。人们不会忘记闷热的车厢中售票员递来的清凉油,不会忘记到站时亲切的提醒。她们会给提行李箱的乘客搭一把手,会替年迈的老人留心一下到站。写着“慢”字的小红旗在窗口飘动,打孔器发出熟悉的声响,这些记忆中的场景一点一点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逐渐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
一批批售票员们脱下制服,渐渐成为乘客的这四十年岁月间,城市与人也都变得更加成熟。而公交系统仿佛强而有力的一张大网,推动着人们在反复的日常中努力奔跑,也许表面上,他们如“黑金刚”的外壳般冷漠疲倦,但如果有一天,你乘上一辆“黑金刚”,你会和奶奶一样惊喜地发现,“黑金刚”无微不至的关怀,你会和奶奶一样感慨,在穿梭于公交的岁月中,新时代上海人的温暖,非但没有没有消失,反而就在那开门与关门之间。
作者团队 | 王翊萌 庞猗箐 朱哲淇
联系方式 | 2452814216@qq.com
指导老师 | 卞清 徐逸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