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外卖“拍扁”了一座城

2019-03-23 17: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城市商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是集聚: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更容易找到多样化的商家,商家也在特定的地点更容易捕获流量。

举个例子:上海内环线以内(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0)居住着全市常住人口数量的1/7;而在工作时间,这1/50土地上的人口将增加到1/5。

与高度密集的人口相对应的,是更加高度密集的线下商圈。
 (上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一个250m*250m区域内的餐饮店数量。圆点越大表示餐饮店数量越多。数据来源为某线下餐饮推荐平台,餐饮店样本数量约8万家。)

如上图,1/50面积的土地上(内环内),集聚了大约1/6人口的土地上,却集聚了1/3的线下餐饮门店。

线下餐饮店的集聚度是人口集聚度的2倍。

消费者总是希望能够“就近”找到丰富多样的商家。但对于商家来说,没有足够的人流量支撑,将难以存活。城市商业空间围绕重要节点高度集聚,是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中,形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格局。

然而,当互联网时代到来,许多的生活场景和商业活动都搬到了线上。互联网会给线下的商业格局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近期,城市数据团和饿了么合作,做了一个有趣的小研究。

(上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一个250m*250m区域内已入驻外卖平台的餐饮店数量。圆点越大表示餐饮店数量越多。数据来源为饿了么随机抽样的6万家餐饮店样本。这6万家店跟前面的8万家店会有重叠,他们通常都会同时开展线下线上业务,但为了凸显其差异属性,我们称前者为线下餐饮店,后者为外卖餐饮店。)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比较上面两张图,外卖餐饮店的空间分布明显更加扁平化和碎片化。具体来看一组数字:

上文中提到,上海1/3的线下餐饮店位于内环线以内;而外卖餐饮店只有1/8在内环内,甚至还不及夜间人口的占比。

我们筛选出上海top1%的高密度就业区域,这个区域内集聚了1/5的线下餐饮店,却只有1/10的外卖餐饮店。

超过1/5的线下餐饮店分布在地铁站附近300米范围内,而外卖餐饮店的比例约为1/8。

超过1/6的线下餐饮店开在大型商业综合体里面;而外卖餐饮店的这个比例不到1/10。

线下餐饮店的集聚度是人口集聚度的2倍,而外卖餐饮店的聚集度则与人口集聚度基本持平(甚至更低)。而互联网“拍扁”了城市,终于实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商业”。

我们具体来看几个案例。

CBD的“商户生意出墙”

依托交通枢纽地位,虹桥成为了上海外环线以外为数不多的大型商务区。但从虹桥交通枢纽-虹桥天地往外,商业氛围断崖式锐减,数百米外即进入低密度的大型住宅区。在这一区域里传统线下餐饮店很难活的很好,但是互联网的力量催生了这一类“外卖次级商圈”。

虹桥万科和万科时一区地处商务区,底楼的美食城和步行街主要服务上班白领;尽管这些美食街离大型住宅区也不算远,但相比本就临近住宅区的餐饮店来说,仍然是“远了几百米”。这些地段的租户生意白天热闹、晚间惨淡,收益缺乏保障,租户更换频率特别高。

而外卖服务的出现,抹平了数百米的空间差距,“拯救”了这些“边缘户”。如今美食城和步行街的近50家商户几乎全部入驻外卖平台,白天服务白领,晚上服务住户,热闹一整天。生意好起来了,地段租户的更换频率也明显下降了。

居民区里的“商业黄金地段”

如果把虹桥的例子概括为“开在商务区,服务生活区”,那么真如就是“开在生活区、服务商务区”。互联网打开的线上市场让摊位的地理优势影响下降,“黄金地段”的定义得到了延展,居住区也可以获得新的城市职能。

普陀真如的兰溪路、南石二路是上海的老居住区,临街约有30家餐饮商户,堂食顾客多来自周边小区的老上海人和普陀区中心医院病人家属。居民区的门店房租较商圈更便宜,而外卖的上线让他们同样可以做起商圈里的生意。如今,这些临街商户外卖订单中超过70%来自周边的环球港、近铁城市广场、中关村科技大厦等商务商圈。

不仅如此,就连藏在居民楼之间的曹杨八区菜市场今年也新开辟了美食街,街上十多家堂食生意不忙的商户也正在尝试外卖生意。

远郊产业园的“幸福感提升”

外高桥保税区濒临长江入海口,以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大宗贸易为主的产业类型导致了其“地广人稀”的空间格局,无法支持传统线下商业发展。但是互联网的力量延伸了商家的服务范围,使得新形态的餐饮店可以存活在这样的地区。

“岁金3D广场”位于高桥镇居民区,是外高桥保税区周边为数不多的线下商业聚集地之一。受制于本地居民年龄偏大、与保税区距离十分尴尬(2公里、步行超过15分钟)等多重要素,场内人气一般。

如今,这里的餐饮商家超过85%都入驻了外卖平台,外卖订单整体占比在70%。在互联网的助力之下,保税区内聚集的白领外卖需求重新盘活了广场的生意。

在互联网浪潮下,传统的“金角银边”可能不再那么有优势了,传统的“草肚皮”也不再是无人问津。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了租金和流量的重新博弈,促成了城市不同空间的商业价值变迁,最终呈现出更加扁平化和碎片化的城市线下商业空间。我们的城市被“拍扁”了。

然而,在这个被“拍扁”的线下商业空间背后,可能是一个更加中心化的线上世界。所以,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怎样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说明:

1.本文由城市数据团和饿了么联合原创。

2.文中“线下餐饮店”指来源于某线下餐饮推荐平台的约8万个门店样本,“外卖餐饮店”是饿了么随机抽样的6万家餐饮店样本。有许多店同时开展线下堂食和线上外卖服务,两组数据会有重叠。但由于数据经过了脱敏处理,线下餐饮店和外卖餐饮店数据无法打通,我们无法识别出哪些店只做堂食、哪些店只做外卖、哪些店都做。因此,我们根据数据来源的特性,将两组数据分别指代为线下店和外卖店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