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宏观经济学能预测金融危机么?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作为主流的经济周期分析框架受到了尖锐的批评。一方面,根据该分析框架经济学家无法预测金融危机,不免让原先对宏观经济学充满期待的普通民众感到极度失望。另一方面,经济学内部也对近30年来宏观经济学发展的方向进行了一次大反思和大争论。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认为DSGE模型框架最荒谬的问题之一是将经济周期的原因归结为无法解释的外生冲击,并称其为宏观经济学的大“麻烦”。
在西方经济学传统中,经济周期理论可以化分为外生周期理论和内生周期理论。外生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经济体外部的因素造成的;内生周期理论则认为,经济周期的原因来自经济体内部。要说明罗默所认为的宏观经济的这个所谓的“麻烦”,我们需要将时间向后拉回一个世纪,看看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外生周期理论的鼻祖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维克赛尔(1851-1926)。为了说明外生周期理论,维克赛尔将经济体比喻成一座摇摆木马,提出了著名的“木马”比喻。如同在外力作用下原本稳定的木马会发生摇摆但最终仍会回到平衡状态一样,宏观经济也会在外生冲击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波动并最终回到均衡状态。在维克赛尔看来,经济周期的原因是外在的冲击,没有冲击就不会有周期发生。维克赛尔通过“木马”比喻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经济周期,还暗含着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数学特征。那就是经济周期无论从繁荣状态还是萧条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后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直到达到经济周期的另一个极端;并且不断循环往复上述过程。这种经济周期波峰和波谷交替出现的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周期性”。
然而,要通过理论模型或者数学工具将“周期性”描绘出来却绝非易事。对于大多数的理论模型而言,当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时,总会单调收敛并稳定在均衡状态。将维克赛尔摇摆木马思想理论化或者模型化的,是弗里希和斯拉茨基。弗里希因为对计量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斯拉茨基是一位统计学家。二人都有极强的数学背景。弗里希和斯拉茨基发现在数学上一阶平稳线性随机差分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经济周期的“周期”性质。简单地说,一阶平稳线性随机差分方程就是指某个内生变量的当前值等于该变量上一期的值乘以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然后再加上一个纯粹的外生随机冲击。在外生冲击的不断作用下,内生变量就会显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而这一外生冲击,被看作是内生变量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弗里希和斯拉茨基的发现,为经济学家提供了对经济周期进行实证研究工具,也对经济理论发展的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这一发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的大发展。在控制了已知的影响因素之后,计量经济学将对被解释变量可能存在影响但又无法穷举的其他所有因素统统放入外生随机冲击中。被解释变量对其估计值的偏离全部来源于外生冲击。在实证研究方面,外生周期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借助随机差分方程工具,外生周期理论战胜内生周期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从此之外,主流宏观经济学不再关心经济周期产生的真实原因,而是将外生随机冲击设定为经济周期的原因,进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外生冲击在经济体内部的传导机制方面。不仅如此,由于外生随机冲击的均值为0,这意味着从方法论层面上决定了宏观经济学模型无法预测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外生周期理论事实上并不关系经济周期为什么会发生,也预测不到其何时会发生;这派理论所关心的是周期发生之后宏观经济内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然而,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将经济周期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外生冲击。事实上,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经济学内部发生过一场内生周期理论和外生周期理论的大论战。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是弗里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莫里斯·克拉克(大名鼎鼎的“克拉克奖”就是为了纪念其父设立的),而当时代表性的内生周期理论是“加速数”理论。遗憾的是当时的“加速数”理论方程中存在变量个数多于方程个数的现象,因此存在无穷多均衡的问题。显然“加速数”理论中的瑕疵无法逃脱弗里希和斯拉茨基两位数学家的眼睛,尽管有包括萨缪尔森和卡尔多等经济学家不断进行改进,但“加速数”理论和内生周期理论仍然被逐渐边缘化。现在西方主流的宏观教科书中已经很难见到“加速数”理论的身影了。
时间回到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约30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BC)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理性预期和最优化框架下重新包装了外生周期理论,并逐步成为新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还发展出了被认为导致西方国家经济实现“大缓和”的新共识货币政策框架。然而公众并不清楚的是,这些复杂的理论模型并不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可以预测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这套理论从方法论上就表明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是不可预测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做到的就是坐等危机爆发之后再对经济进行救助。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遭遇了严厉的批评,也经历了深入的改进。包含摩擦的金融市场已经成为该模型的标配,代表性主体假设也正在被异质性主体模型所逐步取代,甚至理性预期假设也可以借鉴行为经济学的成果而不断放松等等;但是,这些模型无论怎么改进,都少不了那些被当作周期波动来源的外生随机冲击。由此可见,经过不断改进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过是更加复杂的外生周期模型。通过这些模型依然无法实现预测金融危机的目标。
然而,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并非一无是处。虽然不能预测危机,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人们现在对于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知道在宏观经济内部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前对可能发生的特定类型的外生冲击进行预警并做好预防措施,这正是金融危机之后得到各国推崇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理论基础。通过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可以降低金融危机事后发生的概率。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危机发生,但在危机爆发之后采取尽可能适当的应对政策,将危机的破坏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这些都依赖于宏观经济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
公众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失望,一定程度上源于对宏观经济理论的不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宏观经济学能力的过高估计。每一个经济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不断完善的过程,都对人们认识经济现象作出相应的贡献。只是如果我们是把预测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作为终极目标的话,那就必须另辟蹊径了。因为正如本文所说的,无法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以及无法对危机进行预测正是目前这套主流宏观周期理论的真正“麻烦”。
(作者范志勇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