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甘肃农民父子募千万元,修缮三十三座古庙守护石窟
茹仁忠拜佛
50多岁的一个中年男子走出房门,照例给羊喂草,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和附近久负盛名的宗教圣地文殊山,有着颇深的渊源,他就是文殊山守庙人茹仁忠。
茹仁忠喂羊
八点整,茹仁忠来到文殊山前山。壮观的庙宇群赫然出现在眼前,在晨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文殊石窟寺庙
文殊山石窟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时期,经过魏、晋时期的建设修缮。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声名远扬。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虔诚的信徒们依山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开凿石窟100多座,建立庙宇300多座,其中有早期窟龛100多个,中心柱窟8卒,神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山上山下,楼台殿阁举目皆是;前山后山,石窟佛龛新罗棋布。现存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史料记载,这里曾“林泉秀美,涧壑寂寥,神光现于长空,石室藏于侧畔”。千百年来这里香烟缭绕,吸引着周边信众顶礼膜拜。
后山被毁的庙宇遗址
1980年的一天夜里,塔湾村农民茹世义做了个一个梦,梦中一位老者让他去文殊山看看。本就信佛的茹世义目睹了文殊山古庙宇的残留遗迹,感慨万千,他决心要恢复文殊山上千年来延绵不断的香火。从1981年开始,40余岁的茹世义一边在家种地,一边先后奔赴嘉峪关、酒泉、敦煌、金塔、张掖、肃南、兰州等地,为恢复重建文殊山而做积极准备。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和坚持,1988年初冬,省、市宗教局通过实地查探,批准了恢复新建文殊山观音楼的立项报告和土地使用手续。同时成立了文殊山观音楼管理小组,由茹世义任组长,全面开始恢复新建文殊山宗教场所的工作。
功德碑,上面写着捐款人的姓名
从2001年开始修建,曲折历时10年的万佛宝塔,是茹世义最大的心血结晶,万佛宝塔为13层,高36.5米,分六角二十四门。从设计、筹资到修建,均由他一人策划。2011年4月,万佛塔修成开光不久,父亲茹世义永世长别,享年76岁。
茹仁忠在万佛塔内巡查
打扫佛龛
父亲离世后,茹仁忠继承父亲遗愿,继续从事文殊山庙宇的管护工作。负责文殊山前山、后山所辖庙宇的相关事务,除了继续恢复重建、安全维修、打扫卫生,他还配合佛教法事,还充当义务讲解员的角色。
香客上香
文殊山庙宇建筑初具规模,陆陆续续也吸引了一些私人修建庙宇。茹仁忠管辖的庙宇规模和数量是最大的。其中,守庙人最多的时候有僧人、居士17人。如今,一些僧人、居士相继离世或离开,只剩1名僧人,9名居士。“现在仅有的一位法师,年龄大了,身体不好,春节前回老家过年了,估计不会回来了。”他说,他最近在联系一位僧人,看看是否愿意来文殊山。
冬春季节,前往文殊山的香客甚少,有时候一天只有三四个人。庙宇里的水电煤等开销,全靠香火钱维持,香客少了,守庙人的生活愈加艰难。“山上老人的年龄颇大,平时头疼脑热、生活用品,都要花钱,每个月还要给他们生活费。”茹仁忠坐在僧舍的炕沿上,一边说话,一边不停地望着窗外,等候香客的到来。
尽管情况严峻,一年365天,茹仁忠几乎天天上山坚守,和其他守庙人一起吃斋饭。家里的农事多由妻子打理。农闲时间,妻子也上山帮忙给大伙儿做饭干活。凡是家里产的粮食、蔬菜,山上能用到的东西,都运上山。
茹仁忠吃午饭
守庙人的生活很清苦,对茹仁忠来说,继承父亲遗愿,看护好庙宇,是一件善事,只要他能走的动,就会坚持下去。
“我儿子在城市成家立业,继承不了这份差事。到我守不了的时候,会把这些父辈组织修建起来的庙宇,移交给政府接管,不能让这些遗产荒废。”茹仁忠对未来也做了打算。
身在圣地,善用其心。不论在前山的大雄宝殿,还是在后山的万佛塔,茹仁忠总能如数家珍地讲解文殊山的一切。茹仁忠自豪地说,现存的几处不多的壁画中,据考证,一些洞窟内的壁画,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100多年。
洞窟内的壁画,距今1700年左右。资料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