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区垃圾分类后清运时有没有混装?上海正试点用AI技术分析
“AI识别垃圾比识别人脸难一些,因为垃圾的形态是千变万化的,一个塑料瓶子可以是圆的也可能是扁的,目前这个新举措的识别率在60%左右。” 上海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全国也没有这样的先例。
3月20日上午,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正式运营。运营后,上海日常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转运、处置的全流程都能在信息平台上追踪溯源。
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何颖晗 图用AI技术“检查”分类质量
筹备这套垃圾分类的保障体系,上海城投集团依据了多年来自身积累的经验。该集团承担着上海全市70%以上的生活垃圾中转运输和末端处置,在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发挥着托底保障作用。
据上海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该系统于2018年8月上线试运行,目前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处置实时数据展示、生活垃圾全程追踪溯源、垃圾品质在线识别三项功能,覆盖全市16区。
在“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上,上海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多少车在清运、怎么处置的,这些数据全部都在实时显示与更新,就连一辆清运车跑了哪几个小区,到了哪个中转站也一目了然。
不光懂得分类,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也是重中之重。该系统大胆地做了尝试,首次运用AI技术对垃圾分类品质进行实时分析处理。
如何实现?垃圾在清运过程中或者倒入集装箱时,中转站里的内置高速拍摄装置会拍摄两千到三千张照片,再依靠AI技术自动识别垃圾种类,比如湿垃圾中混进了塑料瓶,那就说明这车垃圾有混装现象,分类不够彻底。这样一来,有助于倒逼上游的垃圾投放和清运环节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操作。
不过,上述相关负责人也坦言,AI识别垃圾比识别人脸难一些,因为垃圾的形态是千变万化的,“一个塑料瓶子可以是圆的也可能是扁的,目前这个新举措的识别率在60%左右。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全国也没有这样的先例。”
当然,除了实时追踪,这套系统的应用,也会给相关部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以及管理依据。如针对不同的区域、季节的垃圾产量进行分析,作出针对性的处理,抑或各区每天的垃圾量是否符合指标,一旦超出太多,能及时受到执法部门的监管。
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前、中、末端都有“对策”
目前,城投集团还整合下属企业,成立了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承担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的运营管理工作。该体系也正在逐步实现前端整合、中端管控与末端托底三个功能。
前端整合功能,即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的“两网融合”,以基本覆盖全市约400余万户的绿色账户为抓手,采取多种方式与各类线上线下回收平台合作,在各区建设回收服务点,实现可回收物前端收集的资源整合。
“两网融合”目前已在嘉定区成功试点,建成159个回收服务点,马陆“两网融合”集散场即将投入运营,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物流收运+集散中心”的运营模式。
中端管控功能,依托虹口、黄浦、长宁、杨浦、青浦等区级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集装转运基地,改进工艺,升级设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中转。
徐浦、虎林两大基地则已完成19个竖式压缩设备的升级改造,建成各类别垃圾泊位自动分配系统,配备干垃圾、湿垃圾、餐厨垃圾专用集装箱以及车厢可卸式内集卡,编制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运管6项作业标准,已经具备垃圾分类转运条件,并已启动干、湿垃圾的品质识别。
末端托底功能,按照“一主多点”的功能规划为多品种固废提供利用与处置方案,“一主”即规划建设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多点”即在松江、青浦、嘉定、金山、奉贤、崇明等区建设湿垃圾、建筑垃圾等分类处置设施,大幅提升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
目前,老港综合填埋场已实施精细化运营,以干垃圾处置为主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已投入使用,飞灰、污泥等多品种固废已实现分类处置,湿垃圾和建筑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两个新项目正在建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