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一度|上海街道设计标准,“绣”出城市管理精细化品牌
走在城市街头,你有没有为一些细微却不人性化的设计郁闷过?比如,盲道上竖了根电线杆,报刊亭、共享单车挤占了本就狭窄的人行道……
2016年,上海出台《街道设计导则》,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城市级街道设计导则的城市。三年后,理想落地。据悉,上海即将出台全国首份街道设计标准,作为街道设计的推荐性标准进行应用,上海东西向大动脉——北横通道(海宁路-周家嘴路段)率先试点。
或许有人会疑惑:街道设计还需要专门出台一份标准吗?的确,在公众的传统观念里,一座城市里的街道,只要能保证人能走、车能行、地面干净即可。即将与公众见面的《标准》刷新了这种认知。它的最大亮点,就在于设计视角的转变,从只关注机动车道转变为街道空间的整体统筹。
据《标准》编制单位专家介绍,一条街道的最佳效果,是“让人最舒服”。如何把这个看上去空泛的概念转化为市民实实在在的感受?《标准》用科学、理性的态度设计了众多具体的指标。以衡量街道空间连续性的重要指标“贴线率”为例,一条街道的贴线率越高,沿街面看起来就越齐整、越有连续性。所以,《标准》明确规定,商业街道、兼有商业属性的综合性街道两侧建筑贴线率不宜低于80%。生活服务和兼有生活属性的综合性街道两侧街墙贴线率不宜低于60%。
用精确的数字和先进的技术规划街道,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在许多城市仍然致力于不断拓宽道路的当下,上海反其道而行之,把注意力放在了道路的“收缩”上。《标准》强调,街道“慢行优先”“合理控制机动车道的规模”,充分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担当。要知道,一系列缩减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的举措必将为交通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但这不是上海在“自找麻烦”,而是主动探索人性化城市设计规划的表现。只要能让市民、游人在街道上行走得愉快,上海的自我“施压”,就是值得的。
去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师李迪华一场以《“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为题的演讲,曾经引发热议。在这场演讲中,李迪华提出的一个问题引人深思:如何把我们的城市从“与人为敌”改造成“与人为友”?
其实,一座城市的美好,全部体现在细节里。这些细节表明了城市管理者对待市民、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温度。正如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强调的,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就必须下绣花功夫,“绣”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品牌。一条街道的设计不合理,或许并不妨碍人们的通行,但会在无形中降低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质量、游客的体验。只有将人的每一项需求放在首位,将人性化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才能让城市成为真正宜人的家园。
著名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有句名言,“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活生生,首在让生活于此的人们感受到安全、便捷和舒适。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疏忽任一条哪怕再小的街道,都是应有的考量。
街道的设计标准看似细微、琐碎,实际却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内涵。即将试点的《标准》有力地证明,上海在现代化城市规划和管理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