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弗雷泽:巫术的起源
原始人由于对事物的真正起因蒙昧无知,从而误入迷途。他相信为了要造出其生命赖以生存的伟大自然现象,他只需模仿它们。而由于种种神秘的同情或不可思议的感应力量,他在林间空地或森林环抱的山谷,在荒漠平原或临风的海滨扮演的小小戏剧,就会被更强大的演出者们立即接过,并且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反复演出。他想象用鲜花和绿叶化装起来,就等于帮助了荒芜的大地披上了青青草木;通过演出冬天的死亡与埋葬,他就驱除了那阴郁沮丧的季节,同时为春回大地铺平了道
路。在野蛮人看来,这些事情是可能实现的,如果我们觉得很难体会(哪怕只是想象)这种思想状态,那么我们就会更容易想象野蛮人在最初将自己的思想提高到超乎满足单纯的动物欲望,并且思考宇宙万物形成的根本原因时,对于客观规律(我们今天称之为自然法则)的持续运作所感受到的那种焦虑。这种反复出现的伟大的宇宙自然现象,具有其一致性和规律性,对于我们已是众所周知的认识。至于造成这些自然现象的动因将会停止运作—至少在不久的未来会停止运作,在我们的思
想中是没有这样的见解的。但是对于自然的稳定性这一信念乃是广泛的观察和长期的传统所形成,而蒙昧的野蛮人观察范围狭小,传统短暂,缺乏认识这一现象所需的能力。只要具备这种能力,则面对永恒变化并且时常带有威慑的自然现象,心情就会安宁了。故此,无怪乎日蚀、月蚀都使他陷入惊慌,并且以为如果他不高声呼喊并向天空射出他那纤细的箭杆以保护太阳和月亮的话,这两个天体一定会因天上怪物的吞噬而毁灭。也无怪当流星陨落突然划过黑夜的长空发出闪亮光芒时,或间隙不定的北极光映照着苍穹时,他会惊惶万状。甚至看到那些定期重复出现的同一现象,在没有认识到它们反复出现的规律性之前,也使他忧虑不安。对于自然界这类周期循环变易的认识之迟早,大部分决定于某一特定周期的长短。譬如,昼夜的周期循环,除南极、北极地区以外,到处可见,它们是那么短暂,那么经常,以致人们可能对于其一朝不再循环的现象就并不那么感到困惑。
古代埃及人天天行使种种魔法,想把每日黄昏在西天红霞中沉落的那如火如荼的天体于第二天清早引回东方。但是,这跟一年四季的周期循环现象是大不相同的。鉴于人生的短暂,一年的光阴对于任何人都是很不少的了。对于蒙昧的原始人,由于记忆力的不足以及对飞逝时光标测方法的不够完善,一年的光阴可能就已经是很长的了。他根本认识不到它的周期性,总是怀着惊异的心情注视着上天和大地不停变化的景象。光和热以及植物动物的盛衰变易,左右着他的幸福,威胁着他的生存,使他时而欢喜,时而惊恐,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秋天,萧瑟的寒风吹得森林里的落叶飞舞,他仰望树上光秃秃的树枝,能确有把握地深信它们还会再绿起来么?随着太阳在天空一天比一天低下,他能肯定这个发光的天体会重新踏上它在天空原来的途径么?甚至月亮的亏缺,她的月牙在东方地平线的边缘上逐渐地一晚比一晚狭小,也在他的脑海中引起不安:等到她完全消失之后,便不会再有月亮了。这些以及其他成千上万的这类疑虑纷然麇集在他的心头,搅得他心绪难宁。他只是刚刚开始思考他所生存的世界的神秘现象,能够考虑到比明天稍远一点的未来。在这种思想和恐惧心情下,他会很自然地尽其一切力量试图使凋谢的鲜花重新在枝头绽放,使冬天低沉的太阳重返夏日当顶的天空,并让缺月重圆。我们可以含笑看待他徒然的努力,可是人却是经过漫长的系列实验(其中有些总是不可避免地注定要失败),才弄清楚那些实验的成果以及他的许多尝试方法毫无用处。巫术仪式毕竟只是实验,它们失败了,却仍继续反复进行,其原因如前所说,纯粹是实验者并未认识到它们的失败。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那些仪式或者已完全不再重演,或者虽然仍有保留,而其最初的意图早已被人们遗忘,不过出于习惯尚保留其形式而已。
那些巫术仪式从它们原来的崇高地位跌落下来,不再被视为社会福利甚至生命攸关的必须严格遵行的重大礼仪了,逐渐沦落到单纯的赛会、假面舞蹈表演等消遣娱乐的层次,直到进入衰退的最后阶段,彻底地被上了年纪的人所摒弃;它们由曾经圣哲们的最重要的业务,最终变成了儿童们消遣的游戏。正是在其衰落的这一最后阶段,我们欧洲祖先古老巫术仪礼的绝大多数今天仍然残留着;即使是这些最后的残余,也正在受到道德的、理智的,以及社会的等推动人类走向新的未知目标的诸多力量的迅速驱除。当代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缺乏往昔情趣与生气的。而正是那些怪异习俗和别致礼仪,把远古时期的一些气息一直保存至今。对于那些习俗与仪礼的消失,我们可能很自然地觉得有点遗憾。然而,那些有趣的赛会、那些现在看来天真无知的娱乐,都是渊源于愚昧和迷信.如果将它们看作是人类努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记录,它们也是远古时期人类创作无果、努力白费和希望落空的遗迹。尽管他们做出了许多欢快的装饰—鲜花、彩带与音乐,他们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悲剧而不是喜剧。想到这一切时,我们的遗憾也就淡然了。本文摘录自《金叶:来自金枝的故事》,[英]J.G.弗雷泽/丽莉·弗雷泽 著,汪培基 译,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2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