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瑙河畔的“鹰”影寻踪
文 | 达拉崩吧
哈布斯堡,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帝国。统治这个帝国的家族渴望着权力,在欧洲打下了大片江山,其领地散落各处,横跨如今12个欧洲国家的疆域,但中心地区始终位于多瑙河流域一带。美丽的多瑙河潺潺不息,从博登湖沿岸的布雷根茨蜿蜒流经现在的罗马尼亚中部的布拉索夫,自北部的克拉科夫下至的里雅斯特、萨拉热窝及克罗地亚海岸,见证了哈布斯堡王朝数百年来历经的盛衰荣辱。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过的种种动荡与骚乱中,哈布斯堡似乎成为了一个“常量”:弱肉强食,许多竞争对手崩坏覆灭,但它却始终沉重迟缓地向前行进。
在漫长的欧洲历史上,几乎每个重大的转折中都有哈布斯堡的身影。它为后世带来了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的文化奇观,它与东奥斯曼帝国和欧洲新教徒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幅政治与宗教的宏大地图,而它的瓦解则掀起了席卷20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巨浪。然而,大部分人对于这段复杂的历史却仍旧十分陌生。哈布斯堡帝国是如何崛起与扩张的?它又是如何走向衰亡并最终毁于一旦的?与之相关的奇闻轶事和历史遗迹究竟有多迷人?在西蒙·温德尔的最新力作《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欧洲》中,读者或可一探究竟。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欧洲》封面实地考察派历史作家的古帝国观光攻略
我们知道,要想真正研究某个地方的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当地做实地考察。仅仅阅读文献不会有任何危险,也不必吃什么苦头,但实地考察则需要惊人的体力与耐力,如此得到的信息和数据更具参考意义,也有助于研究者掌握该地曾经的真实状况。在撰写上一部作品《日耳曼尼亚:古今德意志》期间,温德尔曾数十次探访神圣罗马帝国故土,以深入了解德国与奥地利的历史文化;如今,他又花费了四年的时间在哈布斯堡帝国的疆域上尽情游历,亲往多处与王朝联系紧密之地,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从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到熙来攘往的大城小镇,再到静默记录着往事的城堡,甚至那些不起眼的私宅区域,温德尔如同一名寻觅圣杯的骑士,穿梭于欧洲的各个角落,竭力追随着古帝国残存的落日余晖,不愿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多瑙河畔》作者西蒙·温德尔
有关哈布斯堡主题的历史类书籍层出不穷,或侧重于讲解通史,或着眼于家族人物,而温德尔则试图以更为新颖的视角切入。作为英国著名的大众历史作家兼出版人、书评人,温德尔深谙读者的好恶,以其擅长的“旅行作家般的”写作手法重构了哈布斯堡帝国的轮廓。在本书中,温德尔并未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书写那段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而是充分利用了他多番游历之所得,通过讲述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来向读者展示与每个特定地点相关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打造出一段以哈布斯堡为关键词的“私人地缘历史”。他坦言:“我时常置身于布达佩斯东站豪华的自助餐厅中,咀嚼着麦香鸡汉堡,想着接下来会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非常希望能够传达那些感受。”温德尔尽可能地简化了某些迂腐琐碎的细节(如历代皇帝令人眼花缭乱的称谓),摒弃了对家族历史的道听途说,在努力做到清晰合理地完成叙述的同时,又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谈及了许多有趣的史实。不过,正因本书源自其游历调查,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化烙印,故亦“难免有大量内容不会涉及”。总之,本书并非严肃的史学研究著作,其写作基调较为轻松,甚至可以说是非正式、诙谐(带些嘲讽意味)的,阅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在酒吧里聆听一位刚结束了讲演的伟大历史学家侃侃而谈。有鉴于此,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本哈布斯堡“百科全书”亦或是“旅游参考用书”,书中新奇丰富的游历见闻不会让你感觉是在浏览枯燥无味的解说小册子,但它又绝非一部轻浮的猎奇读物:恰恰相反,书中的内容准确、生动,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这本融历史、游记及个人见解于一体的《多瑙河畔》一经出版,便受到《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多家知名媒体的赞誉,并荣获2013年“塞缪尔·约翰逊奖”提名,被认为是“一部别具风趣、通俗易懂而又轻松诙谐的历史传记”。
别具一格的探索发现之旅
公元1020年,一座雄峻的石堡——哈比希茨堡,即著名的“鹰堡”——在瑞士境内的阿尔高州拔地而起。一般认为,这里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龙兴之地,哈布斯堡家族的姓氏亦由此演变而来。
鹰堡
不过,温德尔却并没有选择鹰堡作为叙述的起点,而是将目光定格于匈牙利南部的城市佩奇,认为“要追溯哈布斯堡家族的历史,最好从这个地方开始”。
佩奇鸟瞰图
在温德尔眼中,佩奇可不是什么浪漫的“情人锁之都”,他戏称“这里连卡布奇诺也不易弄到”。实际上,该地区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并曾多次陷入战乱,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小镇,破败的古旧建筑在此星星点点地散落开来,而后又得以重新修建。在罗马时代,佩奇还不叫如今这个名字,而是“索皮阿尼亚”——罗马行省潘诺尼亚巴莱里亚的首府,意为“沼泽”,并被罗马人当作“葡萄酒殖民地”(葡萄酒的集中产地)。不多久,索皮阿尼亚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而湮灭于尘埃之中,这也成为此后历史的开端。当地居民臣服于信仰基督教的日耳曼帝国,并由此接受了拉丁文化。兴建于4世纪、发掘于18世纪的基督教墓葬群中最著名的陵墓就饰以展现圣经故事的彩色壁画,画上包括亚当与夏娃等经典人物形象。尽管墓葬群最终并未完工,不禁令人感到遗憾,但它充分展现了后罗马帝国时代宗教信仰力量之强大;该遗迹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早期基督教陵墓
到了中世纪,查理曼抵达此处,并征服了彼时的统治者阿瓦尔人,佩奇终于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再后来的1686年,统治匈牙利地区百余年的奥斯曼帝国在战争中遭到沉重的打击,土耳其统治者撤离了佩奇,只留下战后浓烟滚滚的破败景象和他们原先修建的两座清真寺。这两座历经浩劫的清真寺后被改造为教堂,在诸多细节上仍保留了原来的风貌,现在矗立在塞切尼广场之上,为佩奇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色彩。
以佩奇这个并不为多数人所熟知的欧洲城市为起点,以多瑙河流域为中心,温德尔开始了他的哈布斯堡探险。他始终避免陷入那些被说烂了的历史事件,而是专注于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地方,以稀奇古怪的知识填补了许多历史的黑洞。跟随他的脚步,读者或将迈入丛林深处,在恣意疯长的植物和吵嚷的虫鸣声中一览原始欧洲的风采;或将走进各大军事、艺术类博物馆,端详其中千奇百怪的藏品;时而为皇宫中饱受痛苦与屈辱的女子扼腕叹息,时而又因杀伐不歇的战争而惊惧交加……温德尔的故事引人入胜,因为他带领读者来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虽然帝国的历史永远地定格在了1918年,但是温德尔却立足于21世纪,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这段庞杂历史予以世人的教训。他沉痛地写道:“……它(帝国)曾经的子民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被后世证明更为糟糕的世界。”在结语部分,温德尔选择了维也纳英雄广场作为全书最后的历史坐标。
维也纳英雄广场上的欧根亲王雕塑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悲惨的地方”:原是军营和阅兵场,却被用来建造彰显王朝之辉煌的广场;帝国崩溃之际,这个广场只有欧根亲王和卡尔大公的雕像竣工,而它们现在不过是停车区域陈腐的背景板,使人产生“一种真切的忧郁感”。回顾帝国末期的风云变幻,温德尔试图对其垮台进行一般性分析,并思考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本质。他不禁发问:“难道哈布斯堡帝国的解体给纳粹主义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吗?”
宫廷风俗传统与艺术文化志
对很多读者来说,哈布斯堡近亲联姻的传统已不必再谈,其所招致的恶果——如巨大的下颚,令查理五世无法在公共场合进食,这种遗传性的生理特征也逐渐成了人们百玩不厌的“梗”。但如果人们对这个家族的印象仅仅停留于此,则不免有些遗憾,因为哈布斯堡皇宫中总有远比这更为奇异的事情。
与劲敌法国相比,哈布斯堡的宫廷生活似乎显得乏善可陈。笃信宗教、重视祈祷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贯作风,从腓力二世到利奥波德一世的所有统治者都摒弃了光鲜的衣饰,改以修道士般的打扮,身着简朴的黑衣。宗教虔诚所衍生出的苛刻道德要求也让人们不得不严格按照礼仪行事,那些特制的紧身礼服、仪式感过强的繁文缛节和言不由衷的恭维话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束缚,它紧紧缠绕着哈布斯堡宫廷,直到这里化为一潭死水——就连其他皇室中常见的派系纷争或花边新闻都极为少见。似乎是为了蓄意与法兰西风格相对抗,保持这种刻板的管理方法和沉闷的生活方式成了家族成员的责任之一。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他们格外喜爱侏儒弄臣这种从西班牙引进的新鲜玩意儿,而这些身份低微的小丑却往往是宫中唯一拥有自由的人群。
宫里的人们主要靠打纸牌或玩掷骰子的游戏来消磨时间,否则,就是去狩猎。每年的复活节过后,皇室成员便会前往拉克森堡狩猎。他们痴迷于奇特的狩猎形式,比如驯养猎鹰捕杀苍鹭,将鹿群驱赶到深水潭里之后再将其射杀,或者用毯子包裹住狐狸然后乱棍打死……另外,在布拉格的郊区有一座六角构造的古建筑,名为“星形狩猎度假屋”,由蒂罗尔的斐迪南大公修建而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及鲁道夫二世都曾在此处狩猎,而鲁道夫曾使用猎豹捕鹿。这些古怪的捕猎把戏或许是为了彰显帝王的主宰力与掌控力,同时防止了出丑的可能。
星形狩猎度假屋
此外,书中还描述了许多荒诞的事物,比如城堡外养有野熊的护城河、保存在酒精中的拼凑出来的“毒蜥”、诡异的炼金术、鲁道夫二世视为珍宝的渡渡鸟和布达佩斯动物园中的豚鼠村……这些离奇的见闻散见于全书,构成了一个哈布斯堡风格的漩涡,不断吸引着读者的注意。
尽管哈布斯堡家族在历史学家的笔下通常是狡诈而残暴的,但从客观上来讲,他们在艺术文化领域给世界带来了一座无穷无尽的宝藏。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起初只是为挽留传统文化所做出的试探性尝试,但最后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公共音乐都与帝国和大公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历代统治者的音乐热情又都十分高涨,音乐天赋也异于常人,凡此种种无不推动了音乐的蓬勃发展。我们由此得以了解皇帝们的经历与私生活,也找到了在舒伯特、海顿、沃尔夫、瓦格纳等人的音乐世界畅游的绝妙机会。
举世闻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
温德尔也多次提及宫廷中的绘画,运用细致灵动的描写高度还原了作品的内容,并把历史细节和画作内容结合起来,使读者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之感。温德尔曾在一场室内音乐会认真聆听德沃夏克的钢琴五重奏,并将那些动人的旋律比作“击败所有侵略者的神秘武器”。我们或许对那段黑暗的历史心怀鄙夷,但确实应当珍视哈布斯堡家族在艺术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毕竟此二者是毫无关联、绝不矛盾的。
温德尔生动形象的文字忠实地向读者展现了他目之所见,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在辽阔的历史长空中恣意翱翔,终于寻得了几片珍稀的“羽毛”——那只曾久久盘旋于多瑙河流域上方、凶猛异常的双头鹰掉落的华丽羽毛。
编者注: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神圣罗马帝国之路·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欧洲》(原书作者: [英]西蒙·温德尔(Simon Winder) 纸间悦动出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