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过春天》:以青春为外壳的社会学文本

曾于里
2019-03-16 09:0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过春天》是导演白雪的处女作,也是一部无流量、无名导、无明星的“三无”小众文艺片。但上映之前,《过春天》曾辗转参与世界各地多个不同的影展,大有斩获,口碑甚好,尤其是去年在平遥国际影展上一举拿下“费穆荣誉最佳影片”与“最佳女演员”双项大奖——这让影迷们对《过春天》充满期待。

《过春天》讲述的是16岁少女佩佩(黄尧 饰)充当“水客”的故事。佩佩有香港户口,居住在深圳,在香港上学,每天往返两地。她虽然有父母,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为了凑足足够的钱和闺蜜陈颂儿(汤加文 饰)去北海道赏雪游玩,在苹果手机的浪潮中佩佩成为了一名走私手机的水客。“过春天”是水客顺利过关、报平安的黑话,这个充满诗意的片名,也是少女过了青春这一关口的隐喻。

过春天,也是佩佩过了青春这一关口的隐喻。

因此,诸多评论更多地从青春电影的视角来讨论《过春天》,比如澎湃有戏刊发的《一部“好看”的青春片,应该具备哪些元素》,就为我们揭示了这部青春电影之所以动人和迷人的原因。

从青春电影的视域来看,《过春天》与去年备受关注的《狗十三》一道开拓了国产青春的想象空间,不是局限于堕胎、车祸、分手等因素堆积的“青春已死”的狗血叙事,而是聚焦于青春内部,探讨期间的龃龉、裂变、疼痛与成长。不过,《过春天》是一部优秀的青春电影,但它的思考并不止于这一题材的限定。

我注意到,在接受澎湃有戏的采访时,导演白雪对电影被划分为青春片如此回应:“我一开始没把它想成青春片,在我的创作过程当中,我都没有太去关注这个类型,因为这个类型,其实我觉得在世界电影范畴,它不存在。很多电影可能都会被分成像是剧情片,只是刚好讲到成长的这个阶段,只是它的主角是一个青少年。”

而在另外一个场合中,她也有类似的提法,《过春天》不只是一个讲青春成长的电影,它背后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性,是一个“以青春为外壳的社会学文本电影”。《过春天》更近于一个意蕴深厚的社会学文本,只是这个文本的主角刚好是一个青春少女。

《过春天》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样本

而这一社会学文本探讨的主题是:身份。

何为身份?文化学者朱大可指出,在社会学的范畴中,身份大致可以分为“制度身份”和“出生身份”等类别,它们代表着主体的关系网络。那些关系网络由亲缘关系、家族关系、同学关系、同僚关系、互联网关系等聚结而成。而更宽泛的身份概念更趋近于哲学范畴,它指涉的是一种自我身份认同。

自我身份是中国人身份的主体,“它是一种奇怪的精神镜像,映照出‘我’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社会图景,它暗示着一种我置身其中的隐匿的关系网络,并据此决定了‘我’的本质”,“这是所有身份背后的最深刻的一种身份,并且构成了‘身份本体论’的核心”。

换句话说,身份指涉的是,不仅仅是出身和身份证上的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中我的位置,它更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我是否因为我的身份而困惑、羞耻与迷茫?

《过春天》中的少女佩佩是一名“单非儿童”。单非儿童是有一方是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在港生产、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孩子。单非儿童如果留在内地就得上昂贵的私立中学,要在香港上学就得两地奔波,成为跨境学童。对于像佩佩这样的跨境学童来说,奔波的疲惫倒是其次,双城身份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困惑:我似乎属于两地,但我又似乎两地都不属于。这是制度身份和出生身份的双重失落。

但对佩佩而言,更大的精神挑战在于自我认同的迷失。家庭的破碎、母亲的自甘沉沦等,导致佩佩的心理状态自卑、孤独、没有自我。就比如她回家不跟母亲和母亲的朋友打招呼,沉默寡言,只有和闺蜜在一起时,她才少见的开朗。佩佩亟须进行身份的重建,这就为她之后当水客埋下了伏笔。

佩佩与闺蜜,电影的视听语言清爽通透

佩佩很快适应了水客这一新的身份,电影的配乐也随之明快起来。当水客之于佩佩的意义,不仅仅是赚更多钱那么简单,而是身份的获得——不断带货给予她强烈的成就感,小团队“其乐融融”的氛围让她觉得安全,“佩佩姐”的称呼更是让她觉得自己被需要、有价值,她获得归属感和尊重的需求。

佩佩在小团体里获得了归属感

只是,这一身份认同获取的方式是错误的。

电影除了佩佩之外,其他人的身份也都是迷失的。闺蜜陈颂儿全家移居到国外,父亲把一切都给了弟弟,只留下她一个人在香港;母亲因为被抛弃,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却从未了解女儿;阿豪高喊着“香港之王”,实际上他只是大排档的帮工……他们不约而同地被某种失败情绪裹挟,抑或走上错误道路。

唯一幸运的是,佩佩很快察觉到“佩佩姐”这一身份的虚妄,当花姐露出狰狞的面容,阿豪出卖了她,闺蜜陈颂儿因误会而离开……虚假的身份坍塌,她迎来了真正的成人礼。

电影中的花姐露出凶狠的一面

电影给了佩佩一个温情明朗的结局。鲨鱼最终被放回大海,佩佩带母亲登山俯瞰香港,而香港真的下雪了……她实现了与自我的和解。青春这一道关口,她过了。

可如果作为一个社会学文本,《过春天》的结局是仓促又无力的。倘若无法过了身份这一道关口,那么就会是一生的沉沦。花姐曾夸佩佩漂亮、聪明、机灵,跟年轻的她很像,假若佩佩没有越过这道关口,她或许就是日后的另一个花姐。佩佩的和解侥幸又偶然,《过春天》无力给其他迷失者提供出口,它只能留给电影之外的我们去深思。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