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国两会三大通道活动落幕:“大白话”频现,多位部长许承诺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赵实
2019-03-15 13:5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3月15日上午今年全国两会最后一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举行后,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三大通道采访活动现已正式落幕。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今年分别有34位部委负责人、27位全国人大代表、27位全国政协委员迈上三大通道,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回应社会关切。今年走到镜头前的代表委员大多是头一次在通道上亮相,“两高”负责人也首次走上通道。

3月1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记者在“部长通道”采访。 新华社 图

会上本没有“通道”,采访的记者和被采访的部长多了,也便成了“通道”。从“部长通道”到“党代表通道”,再到“代表通道”、“委员通道”,至此,在中国的重大政治会议中已经形成“四大通道”的格局,这些“通道”成为重要信息的沟通渠道,展现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形象。

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为媒体工作带来便利,而且不断感染着每一位驻足在通道旁的代表、委员。

澎湃新闻在最后一场“代表通道”上注意到,除了中外媒体记者,还有众多未能走上通道的代表在一旁驻足观看,他们同样面朝镜头的方向,关注走上通道的代表说了些什么,传递出了哪些信息。

全国人大代表、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炼钢厂转炉车间总炉长江勇就停下了脚步,静静聆听来自“代表通道”的声音。他告诉澎湃新闻,通道采访活动深深吸引他,这种方式可以让媒体和代表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传递一些政策。

“通道上说的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情,走上通道的代表可以通过媒体向公众讲述自己的履职收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红旗工厂技术处维修工人齐嵩宇也表示,他每次在大会之前都会来“代表通道”旁听一听,这是他学习的过程。

“通道采访活动很有积极意义,这是代表们交流学习的一个平台,可以遇到很多同专业、同领域里的优秀人士,通过多沟通学习,能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理解,更好促进大家履职。”齐嵩宇说。

从“拉部姐”到第二新闻发布场

通道采访活动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这一切要从人民大会堂北门入口“部长通道”说起。

据央广网报道,“部长通道”的形成可以套用鲁迅的一句名言——会上本没有“通道”,采访的记者和被采访的部长多了,也便成了“通道”。

报道称,2008年以前,通向会场的通道是名副其实的“混合采访区”,出席、列席会议的部长被记者自由“围堵”,场面经常狼狈不堪。2008年开始,通道上多了秩序线,2009年又添了话筒架,2010年配上了音箱、话筒。慢慢地,通道就固定了下来。

此时,“部长通道”仍然只是人民大会堂北门入口的一条百余米红毯路,部长们仍是以被动的姿态面对记者的围追堵截。

据《京华时报》此前报道,2010年前后,由记者们推举或自荐产生的几位记者获准越过秩序线,进入通道内近距离搜寻部长的身影。2013年,一位女记者因在一天之内拦下了10位部长而被同行授予了“拉部姐”的名号。

此后,为保证现场采访秩序,大会新闻中心特地安排工作人员邀请部长,“拉部姐”成为历史。部长们也与以往不同,不再是躲着记者走,有时还要排队等候接受采访。

自2014年以来,朱恒顺就一直担任“部长通道”主持人。公开资料显示,朱恒顺是山东临沂人,毕业于山东大学,曾在济南市政府法制办工作。朱恒顺现在的职务是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社会事务室一处处长,此前担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室一处处长。

这位颇被媒体称许的主持人,在“部长通道”上往往竭其所能帮媒体记者和网友向部长提问,在他身上看不到官架子,语言轻松幽默,像在拉家常,但又不失专业,总能用精准的话语概括部长们的回答。据朱恒顺介绍,过去都是记者们“拦”部长,现在是部长主动找上门。

全国政协原新闻发言人王国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两会的“部长通道”是个大亮点。部长们回应热点,回应关切,回答问题贴近民生,贴近实际。这显示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新闻发言人这种意识越来越强,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部长们能经常走到发布平台上,经常走到记者面前,对于国家开放、民主氛围的营造一定是非常有益的。

3月12日上午,在今年全国两会最后一场“部长通道”后,朱恒顺对在场媒体总结说,“这条通道已经有60年了,不是因为有部长走才有‘部长通道’,我们最深的感受是,因为有广大记者,才有了这条‘部长通道’。”

从“部长通道”到“四大通道”全覆盖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短短几十米的走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首次亮相于此,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代表委员陆续走上各自的通道,讲述代表委员的心声,展现他们的风采。

至此,加上党的十九大首开的“党代表通道”,在中国的重大政治会议中已经形成“四大通道”的格局,这些通道成为重要信息的沟通渠道,展现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形象。

上观新闻曾发表评论称,代表通道、委员通道是部长通道和“党代表通道”的延伸。回望过去十余年,“修筑”通道轨迹清晰可见。到十九大期间,党代表通道亮相。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但已经不会让人意外。原因就在于大家已经发现: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接地气,实际上已经成为如今潮流和趋势。顺应这种潮流与趋势,2018年,代表通道与委员通道合乎逻辑地出现,人们的感受更是“惊艳”而非“惊讶”。

在1998年就参与央视两会报道的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对此感触颇深。

白岩松在去年两会期间曾表示,20年前,他主持了两会的10场直播,20年后,他看到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首次设立“党代表通道”,2018年在保留“部长通道”的基础上,全国两会又开启了“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这不是简单的变化,展现的是在新闻发言方面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变化。

在这样的常态化制度下,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分别有30位部委负责人、45名全国人大代表、33名全国政协委员在“三大通道”驻足发声;今年,分别有34位部委负责人、27位全国人大代表、27位全国政协委员迈上“三大通道”,“两高”负责人更是首次走上通道,接受媒体采访,回应社会关切。

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为媒体工作带来便利,更是不断感染着每一位驻足在通道旁的代表、委员。

3月15日上午,澎湃新闻在最后一场“代表通道”上观察发现,除了中外媒体记者,还有众多未能走上通道的代表在一旁驻足观看,他们同样面朝镜头的方向,关注走上通道的代表说了些什么,传递出了哪些信息。

“通道上说的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情,走上通道的代表可以通过媒体向公众讲述自己的履职收获。”全国人大代表齐嵩宇告诉澎湃新闻,他每次在大会之前都会来“代表通道”旁听一听,这是他学习的过程。

“通道采访活动很有积极意义,这是代表们交流学习的一个平台,可以遇到很多同专业、同领域里的优秀人士,通过多沟通学习,能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理解,更好促进大家履职。”齐嵩宇说。

两会通道各具亮点,“大白话”频现

纵观今年全国两会的三大通道,无论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减负时所说的“减负不成功,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还是国家体育局局长苟仲文直言“中国足球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我们也很着急”,或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在“委员通道”上谈起北京冬奥会吉祥物时所说的“到时候我想先订一个,我挺感兴趣的”,都显示出与会者在面对镜头时的表达越发口语化、接地气。

《中国纪检监察报》近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多讲点“大白话”》的评论文章。文章称,老百姓就爱听“大白话”,因为“大白话”听起来舒坦,一听就明白,听完能记住。这样的“大白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点儿不土气,一点儿不冷场,而是能够接地气聚人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领导干部要放下身段、敞开心扉,说真话、实话、通俗易懂的话,不说虚话、假话、排场话。

在说真话、实话的氛围中,今年的两会通道还展示出丰富和多元化的与会者形象。

以“委员通道”为例,据澎湃新闻统计发现,今年亮相的27位全国政协委员分别来自十三届全国政协的21个不同界别,他们大都是第一次走上委员通道,都有着政协委员和本职工作的双重身份。

他们既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政协行家里手,又是在本领域、本行业享有盛誉的领军人才,既拥有结合专业所长建言资政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又有着凝聚本界别群众共识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新的面貌在今年的“部长通道”上也显现得愈加明显,多位部长面对镜头许下新承诺。

今年全国两会的四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先后有34人回答了66位记者和网友提出的问题,一共回答了89个大大小小的问题。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童建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首次走上通道,回应各方关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的多个新组建或重新组建部门去年以来已全部完成挂牌。澎湃新闻注意到,上述34人中,孙绍骋、胡静林、王晓涛、李干杰、郭树清、张茅、韩长赋、雒树刚、马晓伟、王志刚、傅政华、陆昊等都是新组建的部委负责人。

“今年的任务就是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将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癌症防治体系,为癌症防治工作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今年还将继续适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让广大退休人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个个关乎民生的承诺在今年的“部长通道”上公开传达,如何兑现也必将成为未来一年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期待。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