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15|学术圈“打假”那些事儿
今年二月,“不知知网翟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成为学术不端典型,“打假”之风席卷而来。
恰逢“3·15”,本期,数舆君带你看看学术圈“打假”那些事儿!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同时也包括不正当署名、一稿多投和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的行为。
艾普蕾全球撤稿数据库显示,2007年至2017年间,中国论文撤稿总量为2319篇,位居第一,学术不端是中国学者“被撤稿”的主要原因。可见,中国的学术不端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数舆君梳理了1990年至2017年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学术不端典型案例64起,得出我国学术不端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01 高校为主要发生单位
图1:发生单位(图片来源:数舆)64起学术不端案例,发生在46所高校和1所科研单位。46所高校中,985、211、普通高校都有涉及。其中,985高校16所、211高校12所占全部高校的近57%。这一定程度上与媒体的报道偏好有关,但也反映出知名高校的学术不端问题未能很好解决。
02 涉事人范围广泛
图2:涉事人职务(图片来源:数舆)64名学术不端行为涉事人的范围广泛,既有大学校长、副校长、二级学院院长等管理层,也有普通教师和学生。这表明学术不端问题在各个层级都有发生,范围较广。
03 学术不端形式多样
图3:学术不端形式(图片来源:数舆)按类型来看,学术抄袭是最主要的学术不端形式,占比36%,其次为学术造假(11%),再次为侵占他人学术成果(6%)。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显性的学术不端行为,还存在大量隐形问题,例如”导师挂名制“等,危害严重。
04 网络为主要曝光方式
图4:曝光方式(图片来源:数舆)由网络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有30起,占46.9%,接近一半。通过新闻媒体曝光14起,其中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最初来源也是网络,所以,网络曝光的比重实际上更高。可见,网络舆论监督在打击学术不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5 处理方式模糊
图5:处理方式(图片来源:数舆)案例中66%的涉事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查处理,学术或行政处理是主要的处理方式。但不能忽略的是有近30%的涉事人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理,部分涉事人情况不详。可见,学术不端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够公正透明。
学术不端问题不仅在我国频发,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国际最大撤稿数据库“撤稿观察”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今,因各种学术不端问题导致的撤稿在撤稿总量中比例维持在60%左右,这说明学术不端一直是个困扰全球学术界的麻烦。
为防范学术不端,全球各国都采取了相应措施。美国成立了负责科研诚信的相应机构,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对策,同时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德国对待学术不端更加强硬,法治是主要手段且力度强硬,除了民法之外,部分学术不端行为甚至涉及刑法;英国强调学者自律,一旦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被曝光,科研经费及声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学术生涯基本就会终止。
我国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明确规定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措施,但目前的治理效果仍有待提升。
有人调侃,翟天临一根藤牵出了七个瓜。被曝光的学术不端行为只是冰山一角。
面对科研领域的如此乱象,建立制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本身要对科研保持敬畏之心,坚守底线,脚踏实地,这样才能让学术回归纯粹,回归本真。
参考资料[1] 《关于学术不端你需要了解这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现状与治理路径——基于媒体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分析》刘普
[3] 《中外惩治学术不端问题行为对策的比较与启示》 吴高波,宋慧晶,马赫
[4] 《中国发了全球最多的论文,也贡献了最多的撤稿》 网易数读
[5] 《特稿:学术不端是怎样的一种全球麻烦》 新华社
撰文:龙增桃 吴筱孜
图表可视化:吴筱孜
排版:胡千纤 朱雯琪
责编:吴筱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