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罗永进:用个人符号化手法来展示眼前所见
轮到你了: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由丽水摄影博物馆在2013年发起,是中国摄影发展的一个风向标,旨在针对上一年度国内涌现的优秀专题摄影作品进行公推和综合审议,最后评出本年度上榜作品。日前, 第六届排行榜的推荐和评审工作已圆满完成。轮到你了将对这些上榜摄影师进行一一专访。这是轮到你了介绍的第3篇上榜作品:摄影师罗永进的作品《山高》。
石誌
文 | 陈晓燕
嵩 八龙潭 2018 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罗永进此次将镜头对准嵩山,且尺幅巨大,沿用了个人符号化的表现手法,这也是他近几年居留嵩山而触发的创作呈现。
嵩山奇崛的山体和三十六亿年的地质历史,让处于中原大地上的“天中山”(会善寺前唐颜真卿书法碑刻)有了一种卓然不群的强大气场。史料记载,曾有三十六位皇帝先后御驾亲临。如果说帝王们的朝觐,是为巩国祚延绵;那么,今天我们敬畏的则是天道。嵩岳的风土文化吸引了一些艺术家尝试通过驻地计划来酝酿和创作,罗永进也不例外,每有空闲就喜欢跑到嵩山脚下的小土院住上一阵,然后背着相机四处游逛,并萌生了给嵩山石头作“誌”的初想。
从区域卫星鸟瞰图上,可以看到嵩山有七十二峰,层峦迭嶂、沟壑纵横,至少有二十条驴行线路,罗永进计划一一探“照”,慢慢琢磨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拍摄他眼中和心中的嵩山。所以,本展览只是一次年中小结,这同样成为他经年累月永续的摄影计划之一。
嵩 老母洞 2017 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请横屏观看)
展出的四幅黑白作品,均以山体之石势为题材,局部解构和整体重构的方式独立成“篇”,但处理手法同中求异:有强调以线表现面的、有灰色块面突出白色山石的、有将每块岩石变为一页古书重新装帧的、有在黑色背景中用聚光灯抽离照摄的,总之,罗永进试图将各种现实背景中的石头提纯和凸显,模糊真实与幻象之间的界限。对于宏大场面的把控、细节调度的处理和摄影所讲求的影调,以及个人风格,罗永进依然体现出作为一个成熟摄影艺术家的眼力与功力,在留影与摄影、照相与造相这些貌似近义、实则内涵相去甚远的概念中辨认和寻索嵩岳的脉象,用图像语言抒写以图载道的石誌。当摄影的普及和影像的泛滥已在数量、速度和素读上专横地压倒了其他图像艺术,而当代艺术的喧嚣和芜杂也让我们对摄影作品的观看生发了困惑。贾努克曾对卡夫卡(Franz Kafka)说:“要看图像,先决条件是视力。”卡夫卡笑了笑,应道:“我们把一些东西拍摄下来,为的是把这些东西从头脑里赶走。我的麻烦在于闭眼的方式。” 卡夫卡是在尽一切努力来避免和防止对作品的诠释,让自己和作品不再轻易成为附庸和道具。
嵩 苏沟 2017 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请横屏观看)
藉此,我想说的是断裂美学(如果非得加上一个帽子唬人的话)。这,不仅仅存在于从艺术表现中派生出的摄影拼接(Photo Collage)的形式感(瑞典摄影家瑞兰德(O.G.Rejland,1813-1875)最早用三十张照片拼接《两种生活方式》而引起轰动和讨论),也存在于摄影不再满足用现场的一只“眼睛”来摄取。断裂的空间和断裂的时间一样,也让我们不再满足于观看单向的照片里头那所谓的punctum(刺点)和studium(意趣)——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一书中提出的术语。断裂生发在我们周围的方方面面,从生活样态到精神状态……(此处省略若干文字)。当人人都是“摄影家”、“艺术家”的时代,我们对摄影、艺术作品的胃口却越来越无法餍足。有意思的是,生理到心理的饥饿感却从来没有断裂过。法国作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曾说:“影像懂得本质全然是外在的,没有内里的东西,可是比起最深层次的思想来,影像的这种本质更难以接近,更显得神秘;它没有意义,却能唤起各种最深层次的意义;它是不能显现的,却明白无误地摆在那里,因为它的这种若有若无具有吸引力和蛊惑力,就像那个歌声诱人的美人鱼。” 如果,这歌声是来自于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这倒是安全的;倘若,这歌声是出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塞壬的呢?对于当下我的认知来说,不再刻意思考“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也不再计较歌声究竟来自于谁,而是借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写过的一本薄册——《庆祝无意义》,以标题党的姿态,对此次展览的作品表述如下:无论罗永进寻求用摄影语言志在作“石誌”,实质上我们都可以通过观看的方式庆祝这样的“无意义”,因为嵩山的石头从来是沉默的。
与罗永进的对谈
(轮到你了=轮,罗=罗永进)
轮:作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拍摄的,拍摄时间持续了多久,作品现在已经完成了吗?
罗:拍摄是2017开始的,但在此之前已有两年的铺垫,主要是体验嵩山的风物,探寻久远的文化、感悟中岳的气场。这批作品只是开端。
轮:山是沉默的,但是照片是有它的灵魂的,您想用《山高》这一作品带给读者怎么样的思考呢?
罗:“山高”指的是“嵩”,是个系列作品。运用了将一个场景碎片化再重组的手法,同时将瞬间转换成时间的延续。由于每张都是单独照片,就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手法,比如;光圈、速度、焦点、焦距,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拍摄的效果,抓取自认为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将自己的选择呈现给观众。除照片之外有些作品还植入了绘画元素,融古人的山于现拍的山,在看到今山的同时感受到古山,在欣赏到摄影的同时品味绘画。
轮: 每一幅《山高》作品,都是由几十幅,上百幅照片拼合而成,您认为您创作《山高》作品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罗:相对于千辛万苦寻找拍摄点、斟酌尝试各种拍摄手段、选择后期制作和展览方式,最难点在于身居山中感悟自然并找到合适的表达途径。
《悠游 · 八方六路》《加油站》轮:《山高》《夜巡》作品,所采用的拍摄形式和拼接方法,与您拍摄的《悠游 · 八方六路》《加油站》所采用的方法大不相同,为什么会用截然不同的摄影方法来表达您所看到的世界呢?
罗:现在的手法与过去的有着必然的联系,后面的是由前面的生发、推导、演变而来。社会在发展,年岁在增大,生活体验逾宽逾深,表现手法必然有所突破。
轮:您是一位摄影师,更是一位艺术家,您认为美术对您的摄影创作产生了怎样的一种影响呢?
罗:摄影只是多种创作手法之一,不管使用何种手法,艺术修养是必不可少的,手法是手段、工具,修养才是灵魂。
轮:不同于纪实摄影,您的摄影作品更像是一幅画,作品中事物的表达符号化,您将现实与观念相结合,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觉效果,您认为摄影艺术最好的呈现状态又是怎样呢?
罗:摄影的发展肯定是多样化多元化,也就没有最好的之说。
《悠游 异物》《身外之物》轮:最近有什么新的拍摄计划可以分享吗,后续还会采用这种马赛克手法继续您的摄影创作吗?
罗:除《山高》之外,已进行了多年的《悠游》、《新民居》、《身外之物》也都还在进行。根据题材采用相应手法,同时也在尝试一些装置作品。
关于摄影师
1960 ,生于北京;1978-1982,解放军外语学院,文学学士;1982-1998,解放军外语学院电教中心,教员;1985-1986,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1988-1992,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硕士;1997-1999,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摄像师、自由摄影师;2000-之间,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艺术设计学院,教师。采访&编辑 曾子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