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要的是人情味,“你的地方”走进“看不见的城市”
3月8日晚,随着三位上海爷叔组成的“小广东乐队”登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下简称PSA)小剧场的舞台,“‘我们的地方’——第12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汇报展”在“小广东乐队”电子爵士混搭自制乐器的音乐中拉开帷幕。相比通常的展览开幕式,这是特别的、有人情味的,如同展览本身,没有华丽辞藻和炫目展陈,却提示着在城市飞速发展进程中,有那么一些即将消失、甚至已经消失的物理空间,但空间里的人和事,以及相伴的记忆却随着展览变得清晰。
“小广东乐队”三位上海爷叔在PSA小剧场表演
展览名“我们的地方”源于一场PSA与“澎湃·市政厅”共同发起的城市项目“你的地方”,这是一个由市民、专家学者和艺文爱好者共同搭建和参与的,微观的、自主的研究与讲述平台。以80年前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为基底,“向市民公开征集他们所感兴趣的地方研究项目,并由观察员对收到的近60份研究提案逐一考察,筛选出近40份入选方案。
《上海市行号路图录》(部分)这些方案有关于正在消失的地方的,如“老西门:上海老城厢内最后的人间烟火气”记录下了经历拆迁的老城乡中的变化,“城厢西:低矮的纪念碑”关注正在消失的城市地界碑;有对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如“福州路及附近街区:《此地吴人》”关注苏州话如何与上海城融合,“昆明路:从下海庙走进大上海”“虹口区杨树浦路 197-213号 & 临潼路 25-89号:再现 HK-J-029-IV”等;有关注最直接的人的生活的,如“苍蝇小馆——消逝中的民间百味”、“巨鹿路:差头司机小饭店”等,这些研究项目挖掘的是“看不见的城市”,通过产生的共鸣将“你的地方”变为“我们的地方”,引导公众对于日常生活的探索。
展览现场大隐于市的老店成为城市记忆的活标本
夜幕下在PSA演奏的 “小广东乐队”来自顺昌路的“小广东”乐器修理店(位于临近顺昌路的肇周路),这家店铺30年前,上海滩玩音乐的几乎无人不知,曾被誉为民间乐器修理店中的无冕之王。
顺昌路是一条位于新天地商业区以南,正在消失的路。在行号图的年代,其左近规模盛大、品类丰富的菜场,也有天厨味精厂这样的民资翘楚。目前这条小路同新天地的高档住宅小区仅一街之隔,曾经以“耳光馄饨”的发源地闻名,但绝少为人所知的是顺昌路上的百年老店,在接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它们以几乎不变的形态顽强地留存下来。空间、业态甚至于店名本身都未曾发生变化。
顺昌路上的“和平美发屋”在项目负责人徐明看来,“这里当年是原法租界与老城厢的交界,当下竟也不乏外国绅士出没,比如,街上有一家老旧的理发店,装潢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苏菲·玛索曾在此拍广告,就有外国人特地来找此处。它是古旧而鲜活的地方,有着不为人知的顽强和优雅。”这家理发店名为“和平美发屋”,也是电影取景圣地,美发屋的老板也在电影中客串演自己。“和平美发屋”中的一台被认为是上海最老的烫发机也被带到了PSA的展览现场,成为了历史与当下对话的一种方式。
在顺昌路开服装店的李阿姨穿着出自自己之手的红色大衣也来到了展览现场,现年65岁的她被认为是顺昌路上穿旗袍最好看的阿姨。她出生在合肥路顺昌路的路,少时在农村种过地,做过女工,后来获得过上海电视台主办的羊毛衫比赛的大奖,成了最早的一批服装设计师。 凭着勤奋加天赋,阿姨最终把属于自己的服装店开回了顺昌路,而阿姨这家店的位置在解放前也是一家名叫“立興衣莊”的服装店。
李阿姨在展览现场看自己在服装店内的大幅照片这些大隐于市的隐秘小店,如同民间商业形态的活标本存在着,也会在无声无息之间带着自己的故事隐没。
类似的店也存在于北京东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北京东路自河南中路以西,上面密布的都是机械、五金之类店铺。这大约与苏州河、浙江路桥等交通节点有关。但目前北京东路是一条正在等待被改变的街。这条路早于南京路被开辟出来的马路,却没有“大马路”的头衔,顶多被称作“后大马路”。这些曾经买“膨胀螺丝”的店,目前却经历萎缩,“北京东路 Made in Beijingdonglu”项目中,有一个视频作品名为“新式膨胀”便是以膨胀反思萎缩,上海话的唱词五金敲打出的节奏,声音的热闹背后有一种带着一丝惆怅。同样惆怅的还有“北京东路”项目中的王令杰的作品《A cool summer breeze flow over my head》(夏日清风拂过我的脸),制作这件作品的所有零件都来自北京东路,儿时的他也居住在北京东路,他的作品是一根羽毛经过一个滚轮是,触发机关读出《A cool summer breeze flow over my head》,充满诗意,作品浮现的是“轻”质感与五金件的重量,也形成了一种对比。
王令杰的作品《A cool summer breeze flow over my head》
参与“北京东路”项目的王昀、厉致谦、丁一柠等也多次走进北京东路的五金店从店内,去发掘零件、原料等。在展厅里聚集在一起,一些在当下看起来无用之物聚集在一起,发出不同的声音。
“北京东路 Made in Beijingdonglu”项目作品路边小馆和日渐消失的人情
在PSA幽暗的展厅中,支起了几张小桌子上面摆着筷筒和泰康黄牌辣酱油。桌上投影出一些街边“苍蝇小馆”面条、炸猪排等美食,通过二维码扫描,可以得知桌子凳子餐具来自不同的街边小店的信息。这个项目的名字便叫“苍蝇小馆——消逝中的民间百味”。
“苍蝇小馆——消逝中的民间百味”项目展览现场在上海知名或不知名的小路,比如坐落于杨浦区永吉路上的小门面、从28年前路边的流动面摊做起,如今依旧坚持亲民的价格和上海味道;宁武路上的某面馆从23年前经营鸡汤面到现在的传统本帮浇头面,从街的一侧搬到了另一侧,夫妇俩在经营餐饮一事上并无太大的拓展野心,只想安心守好自己的小小门面;包括顺昌路上的点心店每天人头攒动,菜单上简单的“老几样” 食客们早已熟记心头,俨然成为了老街坊们家长里短的社交客厅。点上一碗面,唠个嗑、忆个旧、讲上几段“小辰光”的故事,好像成为了沿袭几十年的生活习惯。
这些故事讲述的远远不只是味蕾的记忆,更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代记忆。“苍蝇小馆”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时代的产物,映射了一代本地人的坚韧奋斗,见证了异乡人在城市的勤奋立足。然而,当下“苍蝇小馆”虽有占到“网红”经济的光,但不可避免走向没落,随之而去的是那百家争鸣的民间味道,也是那质朴包容的人际关系,更是一个时代里上海人、新上海人勤俭与奋斗的时代精神。
上海街头的苍蝇小馆另一个有关小馆子的项目聚焦的是“巨鹿路:差头司机小饭店”同样透着些许生活的无奈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老西门,这个上海老城厢内最后的人间烟火气之地”项目展览现场除了有型的馆子外,城隍庙附近老城厢的建筑却已经化为尘土,施佳宇的项目在老西门,这个上海老城厢内最后的人间烟火气之地。在中华路以东、方浜中路以南、松雪街以西、复兴东路以北,总面积9万多平米的这片上海最典型最传奇的老城厢在2017年时,正式拉来了征收、动迁的序幕。这片区域保留着风格各异的建筑,可以追溯到明代的路网,以及上海老城厢的传统风貌。如今除了一些纳入保护的建筑,剩余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动迁的震荡让居民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片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施佳宇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最后一年多时间内发生的故事,那是可以触碰的真实的生活。当下这些老西门的居民动迁到了楼房之中,人情是否依旧存在也是艺术家的镜头正在追诉的。
“城厢西:低矮的纪念碑”项目展览现场同样正在消失的还有老西门的地界碑,在参与者袁菁看来,这是城市“低矮的纪念碑”,也是除契约外的另一种实物形态,她通过对地界碑的研究梳理出那些“沉默”的老城厢原业主。
地区的历史挖掘与复兴
在虹口区距离外滩不远处,有一条名为嘉兴路的小路。作为出生在上海的小囡,在1990年代夏夜记者的记忆中,嘉兴路上的麻将往往一搓便是到天明。而如今,这依旧是一个看似奇异的地方,位于嘉兴路267号曾经的嘉兴影剧院成为了现在的星梦剧院。这里虽然经历多次更名易主,甚至一度被废弃,但现在仍然保有剧院功能。看起来是充满活力的异托邦,它生产出的偶像成员、粉丝,这与周围空间和居民的关系如何?
嘉兴影剧院成为了现在的星梦剧院在项目展示中,宋代伦邀请一位SNH48粉丝作为引路人,围绕星梦剧院制作了一段视频短片,其中包括剧场建筑自建成以来的简史,粉丝与剧场的“寄生”,剧场、粉丝与周边街区的连接,以及粉丝贯穿始终的讲述与思考。此短片在PSA的展览中播放,解答星梦剧院的传奇。
“嘉兴路星梦剧院:老社区里的异托邦”项目展览现场距离星梦剧院几步之遥的“瑞康里”则带着“老虹口”的百年记忆,据考证、李叔同、谢稚柳、赵超构等都曾在此地居住,坐落于此的“开卷书屋”也依托了这里的文化气氛,仿照民国老报纸的样式,编制一份名为《瑞康里》的小报。
“瑞康里:‘老虹口’的百年记忆”项目展览现场《瑞康里》小报中的另一重要部分,来自于一户日本归侨家庭的完整档案。在展览中也选取了生活在“瑞康里”的谢信东老先生的家庭故事予以展示,并将老先生家中收藏的结婚证、铝制饭盒、老式自行车、相片以及一些文件等等带到展览中,让历史从故纸堆中走出,由此唤起公众对瑞康里及其周边的老上海风情和文化气息和市民生活新的认识。
“胖老师:月半计划”项目展览现场“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展览中“你的地方”也渐渐成为“我们的地方”,这是一个不装的开幕,记忆的、在地的、生活的、生存的和盘托出呈现。像是回到了故事里的上海,将让看不见的城市浮出水面。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挂着秋千的儿童公园是否也有你的童年、江湾镇中丰镇浴室的是否也有一个小武的传奇,地铁一号线里的“胖老师”是否还是原来模样?……
“福州路及附近街区:《此地吴人》”项目展览现场比起同在PSA举行的上海双年展,“你的地方”无疑是小的、非专业的,但其中对于城市的探寻和研究确是暖的、有人情味的同每个人的生活和生活记忆息息相关。请忽略那些稍显民间化的展陈,走入一个个地名引发出的传奇。而展览仅至3月17日。
儿童公园:重建“老儿童公园”项目展览现场-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