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一次的离别》载誉归来,大象探索电影制作发行新模式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9-03-04 10:03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3月1日,在刚刚结束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斩获“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大奖的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载誉归来,主创亮相上海天山电影院,向媒体讲述这部关于遥远新疆童真与诗意的维语电影的幕后故事。于此同时,《第一次的离别》的出品方宣布,揭幕“大象空间站”,作为扶持青年电影人的全产业平台,为更多艺术电影和新人新作提供“从创作到发行”全面支持。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

女导演处女作 理想主义的践行

《第一次的离别》是青年导演王丽娜的处女作,讲述的是自己家乡新疆沙雅的故事。

27岁的时候,王丽娜决定拍一个家乡的纪录片,开始进行田野调研,和生活的土地、和自己的成长经验互动。“生命是一个体验,体验了才不会虚度,你因此才会创建自己的生活。当你创建之后你才归属于它。”

三年前,王丽娜去“大象纪录”面试导演助理,同时把自己在家乡新疆沙雅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的素材作了展示。这些讲述几个新疆小朋友成长故事的素材吸引了大象纪录团队的注意。当时王丽娜的前期调查素材翻译已经有了60万字,同时素材丰富,画面精致,背后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纪录片导演秦晓宇于是带着王丽娜连夜飞抵上海,和易腾影视的两位创始人吴飞跃、蔡庆增(同时也是大象纪录和大象点映的创始人)商量,希望一起支持她把这部纪录片拍成长片。

“没有时间限制,资金和制作的问题不用操心,我要做的就是交出一部好电影。”王丽娜回想这个项目起步阶段出品方对自己的要求,觉得有一种“十分奢侈的理想主义”。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这种“理想主义”伴随的电影的全程。“从一个停电的夜晚看那样一个粗浅的纪录片,他们就决定投这个钱,这是理想主义的源头和开始。然后整个拍摄结束之后,我说我挺喜欢喜欢马修的剪辑,喜欢文子的配乐,喜欢张丹枫的声音制作,每提到一个,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把这些片子发给老师们看。各位老师都没有计较价钱,给出了对我有巨大帮助的创作。”

影片技术部门的主创团队在文艺片领域都有非常拿得出手的作品,《白日焰火》、《嘉年华》等影片的配乐师文子本来档期已满,但看过样片后当即决定加入,甚至为一首片尾曲磨了8个月的时间。“我当时确实就是礼貌性地看看片子,想说一些好听的话就算了。但它的独特性和它的诗意深深抓住了我,我觉得很难得碰到这样的作品,做艺术和挣钱方面,这两个难以取舍我可能会选择好的机会,做一个难得有机会的好东西。”

到宣发阶段,加入的资方包括腾讯影业、芒果TV,王丽娜说“我都非常意外加入的是这些方面”,“大家对作品的认同,包括去扶持一个像我这样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一起做一些打破常规没有按常理出牌的事情都特别理想。”

王丽娜在柏林国际电影节。

点映模式尝试发行新模式

自《第一次的离别》在柏林电影节获奖,归来后的上映之路则意味着另一番探索。“仿佛回到那个停电的夜晚。”吴飞跃开玩笑似的打趣。不得不承认,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像《第一次的离别》这样商业性并不算太强的电影来说,并不是太友好。

“我们来看今天电影市场宣发的主流模式:片方花大量的钱,一手砸发行,尽量让影院多排片;另一手砸宣传,影响尽可能多的主流观众。这是一种典型的B2C模式,谁的钱多、资源多,谁就更容易抢到排片,而消费者最终只能在有限的选项中作出选择。” 吴飞跃说,这种模式适用于商业大片。但对其他资源有限、主创咖位不够、初始流量不足的影片而言,要通过这个模式发行却分外艰难。

《第一次的离别》海报

相比传统上一直在被呼唤的“艺术院线”,大象点映在文艺片的发行商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更加灵动和高效。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众筹点映模式,通过精准有效的垂直宣传渠道,让观众在深入了解一部影片之后,自主选择影院、放映时间,组团发起观影活动,把排片的主动权交给观众。这是一种C2B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先找好观众再安排有效排片,这样一来观众个性化的观影需求得到了满足,影院获得了高上座率和票房,片方的宣发成本也可以减少,影片发行的门槛和投资风险也大大降低。大象点映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不断积累自己的片库资源,目前已经有100多部影片,合作过2600多家影院,3000多位活跃发起人在全国300多座城市完成了3000多场放映活动,平均上座率在80%以上。

按照计划,《第一次的离别》将在今年下半年上映。先通过大象点映做一轮大规模的百城首映礼,找到第一波最对的核心观众,生发第一轮口碑,并产生第一轮真实反馈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和调整宣发策略,并进行更大规模的排片公映。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新型扶持体系 创造不同的“评价标准”

此外,“大象”还试图探索和复制类似《第一次的离别》这样的创作发行模式。大象空间站,正是基于过往经验和思考给出的全新构想。

“大象空间站”是由易腾影视发起、众多产业链相关机构加盟支持的新兴平台,聚焦于新生代导演作品的培育,从创投、孵化、制作,到项目的运营和宣发,希望为更多类似《第一次的离别》一样的优质电影项目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和支持。目前这个计划已经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支持,导演郑大圣(代表作品《村戏》、《天津闲人》)、杨超(代表作品《长江图》)、制片人沈暘(代表作《路边野餐》《白日焰火》)已经加入成为大象空间站的“监制”导师,同时声音设计李丹枫(代表作《大世界》、《地球最后的夜晚》)、摄影师刘勇宏(代表作《盲井》、《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摄影师李勇(代表作《第一次的离别》、《墩子的故事》)、配乐师文子(代表作《白日焰火》、《嘉年华》)等在不同创作环节上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电影人也已加入成为大象空间站的创作导师,助力大象空间站年轻的电影人。

此外,大象空间站还分别在出品合作环节引入了腾讯影业和峨眉电影集团,在投资环节引入了上海峨影投资和上海桥溪投资等影视相关基金,在后期制作环节引入了立鼎电影后期制作中心,在商业运营环节引入了创意营销公司W,在国际发行引入了前景娱乐,互联网发行引入了凡酷文化等战略合作伙伴,国内宣传发行则有大象点映平台的强力支撑。

相比国内各个电影节的创投平台,和电影公司的新人计划,“大象空间站”计划打造更日常化和更持续性的支持平台,为新生代导演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完整服务和支持。

易腾影视和大象点映的创始人蔡庆增

未来五年,大象空间站计划孵化出15部高品质的电影作品。易腾影视和大象点映的创始人蔡庆增表示,目前已进入空间站计划的项目有6部,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是,每一部乍一看似乎都没有特别强的商业元素,但是每一部都是经过时间的慢慢锻造,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商业开发潜力。“这个时代不缺娱乐,缺乏真情实感、深入人心的表达,这是空间站未来每一部作品的核心标签。”

“小而美”的影片在今天可以去摸索一些新的打造途径,这也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日渐成熟和分众市场的逐渐成形。

“我们看到一个大前提,整个电影市场从原来很商业化的电影很卖座,到现在片子的口碑越来越影响片子票房。像《无名之辈》是口碑带动票房。整个市场在分众化,因为喜好不一样,所以这个市场原来只能是头部商业大片在玩,接下去会中小成本的各种各样的优秀片子冒出来。”蔡庆增透露,通过几个项目下来,他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一个是创作端足够好,这是未来中小成本打赢市场最核心的点,首先要发现它。接下来希望专业的创作人员保证出来的高品质作品。”至于商业怎么做,蔡庆增说“中小成本一定不是用钱去砸票房,成本低,回收可以多渠道,票房是一块,互联网、电视、商业赞助……很有可能不靠票房就能够回本。”同时,吴飞跃也认为,“如果是相对成本小,压力不会那么大,不会有资本天天推你什么时候上映,这种模式其实更合适这些新导演的创作跟进入市场。”

现行市场上对一个电影项目的评估,“主流的方式可能上来就看这个本子是哪位有名编剧写的,原著是什么IP,导演是谁,演员有多大名气——用这样的方式计算潜在商业价值。”吴飞跃认为这样的计算方式在中小体量的影片不太适用,“我们要创造另外的标准。”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