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镇海:被遗忘的明朝抗倭指挥中心

澎湃新闻记者 熊丰
2019-03-12 10:2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镇海扼守甬江出海口,是宁波的咽喉,浙江的门户,长三角的海防前哨,在中国海防线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在镇海设置了望海镇;自宋至明,镇海被称为“定海县”。自明代开始,镇海经历了一次次来自海上的外敌冲击:明代的抗击倭寇、驱逐葡萄牙海盗,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英国侵略军,中法战争时期的反击法国舰队,抗日战争时期的镇海保卫战。

终明一代,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的两大问题。明廷规定,宁波是日本朝贡船登陆中国的唯一口岸。日本人的朝贡船来华要先在镇海入关接受检查,再经水路抵达府城上岸,然后通过大运河去京城。不但如此,镇海作为我国古代唯一一个与大运河相通的不冻港,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来朝贡的第一站;历史上还是遣唐使、遣宋使的第一站。我国最早的日本专著、镇海人薛俊所编的《日本考略》明言了镇海的地位:“凡贡献必由于定(海),次于宁(波)郡(城),以及杭(州)省(城),然达于京师。故定为喉舌所也。”明嘉靖年间的镇海城是节制东南七省(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地方最高文官浙直总督驻地之一、管辖东南沿海六省(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兵马地方最高武官浙直总兵的驻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镇海在明朝海防史上的重要地位,却被人们所逐渐淡忘了。

明朝的镇海城(本文图片均由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提供)

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漫长岁月中,驻节镇海的海防官员和当地民众一起,总结前人经验、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卷帙浩繁的海防文献。这些海防文献,不仅详细记载了历代海防制度、海防思想、海防事件,还生动地记录了中国人抵抗外敌入侵的史实。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历史上的海防文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大量的珍贵文献佚散失传。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海防文献集成》的编撰工作开始启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的研究人员将一批非常重要的地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采用原书影印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持了原书的风貌。

近日,由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整理的《浙江海防文献集成》第一辑由宁波出版社出版。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按照时间顺序,将明朝抗倭时期的三份文献《日本考略》、《使琉球录》和《海寇议》收录其中。如何理解镇海在明代海防事业中的重要性?海防文献的收录标准是什么?收录和整理的过程中又遇上了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以下简称“海防馆”)负责编撰《浙江海防文献集成》的工作人员。

明朝抗倭事业的指挥部

澎湃新闻:说起明代的海防,很多人都会想起戚继光抗倭,和他招募义乌兵作战的故事,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镇海在明代海防和抗倭事业中的地位?

海防馆:明朝的海防隐患,虽然爆发于嘉靖朝,但其实早在朱元璋朝,就有了端倪。洪武时期,有个遣明使和尚祖来,把镇海当地的男女老少掳去几十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来镇海出任首任总督备倭,总督明朝海防,拓宽城墙。《明实录》有记载,说镇海有他的庙,但现已无存。嘉靖大倭患以后,浙直总兵管六个省的兵,浙直总督管七个省的兵,都是驻扎在镇海。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不清楚,明朝时期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职务,总是以清朝时期的总兵概念来理解明朝时候的总兵。清朝的总兵,不过是一个“军分区司令员”,比如处州镇总兵、定海镇总兵,这样以为镇海总兵就管这一个地方。但我们经过近年来的文献整理,已经对于明朝时期总兵的性质,以及镇海在抗倭中的地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明史·职官志五》记载: “镇守浙江总兵官一人,嘉靖三十四年设,总理浙直海防。三十五年,改镇守浙直。四十二年,改镇守浙江,旧驻定海县,后移驻省城。”设立伊始,浙直总兵的职责是“总理浙直海防”,次年即成“镇守浙直海防”。

嘉靖三十五年与嘉靖四十年浙直总督辖区图

嘉靖《宁波府志》有具体说明:“总兵府都督一人,掌凡镇守浙直地方、备御倭夷、保安军民之事……凡水路之寇,调度各省沿海军马而逐捕之。凡重大之事会同各巡抚及副总兵议而行之。境内所属知府以下,若参将、守备、把总等官皆得其节制。”

总兵的职责在嘉靖《观海卫志》中有具体说明:“近以倭乱,更置总兵、副总兵、参将、钦依把总。其总兵都督一员,镇守浙直地方,备御倭寇,保安军民。开府定海县,凡浙直之事,一皆总之,俱得便宜行事……事其重大者,会同抚按及副总兵计议而行。文职自知府而下,武职自参将而下,得施其节制。”本志又说,浙直总兵可以“调度各省沿海军马逐捕”。从这些史料看出,作为浙江和南直隶两省的地方最高武官,总兵的职权相当大,除了能够直接节制浙江、南直隶两省地方文武官员外,还有统帅所有沿海省份兵马之权。这样才可以充分动员辖区内各方面力量协调作战,有效抵御倭寇侵扰。“嘉靖大倭患”时期的三任浙直总兵分别是刘远、俞大猷、卢镗,在俞大猷、卢镗任职时间,以镇海为总指挥部,抗倭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决定性胜利,浙江倭患基本平息,倭寇再也不敢来浙江,为荡平东南倭寇奠定了基础。

俞大猷生祠碑

镇海的海防,在明朝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看遣明使路线图你就知道了,当时航海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像吴淞口、上海那样的地方,船开不进去。卢镗说镇海是“六国来王处”,外国人来的多,自然也是战争多发地。但现在反映明朝抗倭的影视剧,比如《大明王朝》、《抗倭英雄戚继光》《荡寇风云》这些,都忽略了镇海在抗倭中的地位和作用。

卢镗“六国来王处,平倭第一关”碑(复制品)

海防文献的价值

澎湃新闻:《浙江海防文献集成》的第一辑中收录了明朝抗倭时期的三本文献《日本考略》、《使琉球录》和《海寇议》,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三本文献的内容和价值?

海防馆:《日本考略》(亦称《日本国考略》)由明代浙江宁波定海县城(今镇海城区)人薛俊所著,是明代民间最早以防倭抗倭为目的的著作。该书或说三卷,或说四卷,但现存只一卷。如今初版早已散逸不存,只有重刊本。该书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初刊,出版的当年,宁波就出现了著名的“争贡之役”(又称宁波之乱、明州之乱、宗设之乱)。此事是嘉靖年间最严重的外交事件,也是明朝最严重的外交事件之一。这次事件后,薛俊更感到防备倭寇的必要,在嘉靖九年将《日本考略》再版。

《日本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日本的专著,把中日关系自汉代一直叙述到明嘉靖二年的争贡之役,可以说是一部简易的中日关系史。这对于了解中日关系的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书共17篇,分别介绍和记述了日本的沿革、疆域、州郡、属国、山川、土产、世纪、户口、制度、风俗、朝贡、贡物、寇边、文词、寄语、评议、防御。自此书之后,出现了《日本图纂》《筹海图编》等一大批研究日本的专著,《日本考略》可谓有开创之功。

《使琉球录》是明代浙江宁波鄞县人陈侃所著,嘉靖十一年,琉球国王尚真薨,世子尚清请求册封。嘉靖帝以陈侃为正使、行人司行人高澄为副使,前往琉球,册封尚清为琉球国中山王。嘉靖十三年(1533年),陈侃在福建完成《使琉球录》一册。次年陈侃到达京师后,将此书进献嘉靖帝。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部琉球册封使使录,更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使事实录。此书不仅是作为使者的陈侃呈献给嘉靖帝一个琉球国的全面印象,也为后世了解和研究明代外交活动、朝贡体系的运作提供了宝贵史料。

《使琉球录》

《使琉球录》更值得一提的地方在于,它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献。书载:“……十日,南风甚速,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画夜兼三日之程。……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文中所说的“钓鱼屿”、“黄毛屿”、“赤屿”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

《海寇议》则是明代浙江宁波卫(今海曙城区)人万表所著。万表曾任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书。嘉靖三十三年,万表抗倭受伤。三十四年八月,因病回宁波;十月,被任命为总理浙直海防总兵官,因病未就任,是年病逝。万表数次参与抗倭战斗,于防倭见解独特,尝谓课税苛重,民无田耕作,致逃避附倭。《海寇议》是最早由抗倭高级官员(总兵)编写的海防书,研究嘉靖倭寇的学者无不提及,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万表《海寇议》

历史文献的版本问题

澎湃新闻:这些海防资料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为什么一直到最近几年,才想到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整理呢?

海防馆:我们这次的海防文献整理,是在当地文广局的支持下进行的,所以有必要说一下我们海防馆的历史。1993-1994年的时候,镇海文化局举办了一个展览,就是关于镇海海防的历史,展览设在鼓楼上面,没有实物,全是图片。即便如此,展览还是引起了轰动,整个镇海乃至宁波的人都跑来看,因为之前相关的宣传不多,老百姓不知道这段历史。展览越搞越大,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当地政府决定专门建一个海防历史纪念馆,于1997年正式开馆。纪念馆现在变成了镇海的地标建筑。纪念馆成立之后,开始比较系统地整理镇海地区的海防遗存,比如定海县城的北城墙,如今仍存,招宝山上的威远城、炮台,以及当时驻扎镇海的官员所立的碑,还有抗倭、抗法、抗英的各类遗址。

以海防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全中国也很少见。我们的海防遗址很密集,在甬江两岸,各个时期的遗址共存。我们这里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四段历史交织在一起。别的地方的博物馆当然也有海防的内容,但可能就是单一的某个事件,比如广东的鸦片战争博物馆。但我们这边是一整个海防的专题馆。

确定了以海防为主题之后,我们就想搜集历史上的海防文献,这个想法一直都有,但是因为条件限制没有机会实现。现在我们有人力、有资源,而且互联网上资料的获取也愈发容易,比如前年我们发现了鸦片战争时候英国人在舟山编的宁波话教材,还有遣明使菜单等等,都是这两年在网络上通过电子文献检索发现的。

澎湃新闻: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海防馆:主要的困难还是在于搜集,还有版本的清晰度。因为找到以后要影印,编辑成册,视觉上要清晰,需要很多文字和视觉上的处理。在这方面我们和出版社费了很多精力。还有一个是版本问题,大凡是古文献,都有很多版本,我们尽可能找到最早最原始的版本,并以此为准。

举个例子,我们打算在之后的几辑里收录胡宗宪主编的《筹海图编》。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任浙直总督时,为防御倭寇,在谭纶、戚继光等人支持下,聘请郑若曾等幕僚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一部沿海军事图籍,初刻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筹海图编》认为,导致倭寇灾患的根本原因是明朝当时的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役繁重、沿海地区战备松懈等。防倭剿倭的根本方略是安民和备战。安民就是要委派良吏推行善政,使沿海居民安居乐业,这是巩固海防的根本保证。备战就是要加强海防建设,全歼来犯的倭寇。《筹海图编》还针对沿海抗倭作战的特点,要求将士重视沿海地形和气象对作战的影响,注意研究季风、春汛、秋汛与倭寇活动的关系。书中还提出了全面防倭剿倭的战略,以及建立有战斗力的海防守备部队,重视改善海防的武器装备,以制造战船为主、火器为辅的水战理论等重要海防思想。《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内容详备而又完整的沿海地图和海防图;书中详细列出了沿海的重要岛屿、港湾、要塞、军事要地,并绘图示意。本书还第一次把钓鱼岛放进我国的海图。

《筹海图编》记载的捕王直的过程

就是这样一篇极有意义的海防文献,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初的序是胡宗宪写的,后来胡宗宪倒台了,序没有了;跋是卢镗写的,我们目前找到的版本里还有,后来卢镗倒台了,再之后的版本里,跋也没有了。卢镗写的跋里,提到了定海画师王岳绘图,等于说中国第一套完整的海防图,是镇海人画的,钓鱼岛什么的都在里面。

《筹海图编》卢镗所题的跋,其中可见“定海县画士王岳绘图”

海防历史文献的整理搜集工作仍在继续,今年我们将计划出版《浙江海防文献集成》第二辑,届时《嘉靖平倭袛役纪略》、《赵文华平倭奏疏》等将会收录其中。

    责任编辑:郑诗亮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