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曾主持连环画《三国演义》出版,99岁黎鲁“走出碎片化”

澎湃新闻记者 肖永军
2019-03-03 11:4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3月2日,由上海市出版协会和上海三联书店主办的“《走出碎片化》——黎鲁新书发布会”在上海衡山宾馆璞玉艺术馆举行,99岁的黎鲁先生来到活动现场,为自己的新书《走出碎片化》代言。“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获悉,《走出碎片化》一书,收录了黎鲁先生的文章(包括近作)60篇,记录了这位革命者、出版家、画家、旅行家的心路历程和晚年的思考。黎鲁先生1956年曾主持《三国演义》连环画系列的出版,1978年参与创办《美术丛刊》,1980年创办《朵云》杂志。

99岁的黎鲁先生
《走出碎片化》 黎鲁著
黎鲁,1921年生,广东番禺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进修西画,1942年参加新四军,从事木刻版画创作。建国后任华东人民出版社连环画科科长、新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兼编辑部主任。1956年主持《三国演义》连环画系列的出版。版画《告别》在苏、德、日各国书刊转载,《刺杀》、《攻打北站》、《春暖》、《满江红》、《明末群雄》在国内各书刊多次刊登。1978年起任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1984年离休后,骑自行车12次游走20余省市,边画边记边思考。出版有《八山十七水》、《速写十五首》、《连坛回首录》、《黎鲁作品集》、《自行车速写上海》、《穿越南北中》、《连坛风云记》等。

 

左为黎鲁主持出版的1957年版连环画封面,右为前几年重新出版调整后的连环画封面

作为1957年《三国演义》从绘制到出版的见证人之一,黎鲁先生对连环画这门曾经辉煌的艺术形式的情感十分深厚,在此前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他还拿出自己亲手绘制的连坛画家们的肖像,从顾炳鑫、赵宏本、徐陈光镒、刘旦宅,到贺友直等,那些在连环画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名字,令人感慨不已。

参加发布会的嘉宾

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负责人的祝君波告诉“澎湃新闻”,“黎鲁博览群书,这次读他的这本新书稿内的《思而不学散记》,从中可见他在结合自己所经历的革命生涯,认真地读书。文章的字里行间,呈现出他对革命的忠诚,对历史深刻的反思。他的态度极为严肃、极为虔诚。也就是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而他自己在求索,在寻找很多问题的答案,试图理出一个头绪。一个应该安享晚年的人在思考一些沉重的话题,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这次出版的《走出碎片化》,看出他找出了自己深思后的答案。就是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而不是碎片化。从而才得以对中国的近代历史有一个重要的认识。”

黎鲁对“澎湃新闻”说,“没有想到今天对这本《走出碎片化》举办如此隆重的首发式,我十分荣幸。当告诉我要举办这场活动时,我是既激动又担心,于是我又把书仔细地阅读了一遍,深入浅出做不到,反有浅入深出的根性,这会影响阅读反觉得有碎片味道。”

“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句话很值得琢磨。中国最古老的‘思’不就是‘担当’的体现吗!这不由地使我成为了司马迁的忠实粉丝。我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者,这也是我出这本书的目的。”黎鲁说道。

黎鲁的游记写生作品
黎鲁的游记写生作品
画家刘旦宅为黎鲁单车骑行事迹写题跋

据悉,发布会结束后,黎鲁先生还在现场为读者签名赠书。

对于当时主持《三国演义》的出版,黎鲁此前对澎湃新闻说,“《三国演义》受到当时的政局影响颇大,一会儿这本能出版,一会儿那本又不能出版,当时杨兆麟主管内容,有几本是不让出,比如《击鼓骂曹》,还有一些神话故事《左慈戏曹》,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比较荒诞,也没有用上,但这些漏掉的,在很多年以后上海画报社出了一套《三国补》里全部补齐了。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提出建议请高手写字,为封面题字的贺天健是我找来的,装帧请了江南春,编辑组长是贺友直。其实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做编辑,于是编辑是轮流做的。大家都还是有点顾虑,因为要和旧时代决裂,不能把旧时代的东西无批判继承。”
对于为什么唯独《三国演义》却是畅销不衰,一再重版,他说:“出版社没有把握是不会再版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可能与中国的社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关系。三国是三个集团之间的互相博弈。《三国演义》连环画由责任编辑杨兆麟编文,他有时候的看法与我不一样,我们有过公开争论。我以为这是一项大工程,曾经说过如何去体现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观点、革命的观点。而杨兆麟说:‘我想,既然社会主义的人民出版社可以一字不差地出版《三国演义》,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可以不加改动地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他的想法是完全忠实原著。后来我一想,到底怎么新,其实我心里也不知道,蛮空的,现在可能可以做到了,比如易中天就可以用科学新观点来讲‘三国’。我不能一定要求人家照我的意思办,最后,我还是听杨兆麟的意思,放弃己见。结果,《三国演义》连环画还是出来了,我实在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读者,那么多再版。”
黎鲁现场签名赠书

老画家黎鲁谈1950年代的中国连环画大发展

————————————

延伸阅读

代序:不息的生命

祝君波

黎鲁同志是我的老领导,今年97岁了,春节前我去给他拜年,意外的是老黎依然行动自如,思维敏捷。墙上挂着他新绘的山水画,细笔山水那一路,绘得一丝不苟,桌上则放着一叠文稿,包括他新作在内共60篇的一本书稿。房间依然朴素,虽是冬日,也未开空调,他就坐在朝北的书房修改他的稿件。春节他与我们几位老部下有一次餐叙,席间黎鲁很少动筷,他在抓紧时间与我们交流,说他的书稿,谈他参加革命的经历,进城后目睹新的变化与曲折。看得出,他在不停地思考。春节以后,他让人把这些书稿中他认为比较满意的《思而不学散记》带给我,在电话中问我能不能看一看,征求意见,更希望帮他扩大些影响。这不为别的,只是出于“该担当”。

作为黎鲁同志的后辈、下级,能为他的书推荐为文当然是莫大的荣幸。

黎鲁作品

黎鲁同志于1938年参加革命,正宗的“三八式”老八路。记得80年代某年国庆节,碰巧我们两人在康平路83号值班,就有了一次神侃,问起他的革命经历,他跟我谈了很久。他是1938年在上海入党的,以后担任过大夏大学地下党的支部书记,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斗争。1942年到了江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部队的文教工作,当过教员、宣传干部,我看过他刻的红色木刻画、编辑的报刊,粗糙但很有生活气息。

许多参加革命的人是“逼上梁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或遭受什么迫害与不幸。而黎鲁是另一种情况,家境良好,有钱供他读上海美专、大学,原本可以毕业求职,过完顺顺当当的人生。但黎鲁是读书人,看了进步的书走上了要推翻国民党统治的道路,并且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属革命部队中的知识阶层。这部分人不是没吃没喝来革命的,他是读了书知道了苏联,知道了马克思,知道还有更美好的社会,于是就怀着理想来革命了。因此,黎鲁同志以及很多类似黎鲁的老同志有一个特点,爱思考,今天,对革命中的曲折更敏感。他们总是要想问题,要上下求索。当年他坦诚地告诉我,从地下党到了根据地以后,对部队的一些现象不习惯。在他原来的脑海中,根据地是无限美好的。这与我读到一些知识型干部到延安时的有些不适应是差不多的。大约十年前,我读他的《穿越南北中》一书,内有一部分“车轮上的思考”,写他80年代单骑行万里,骑自行车游历祖国山山水水途中的思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读了知道他退休以后的心一直不平静。这正是由于遇上了风雷激荡的大时代,亲身经历于斗争的漩涡,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黎鲁早年版画作品

黎鲁博览群书,记忆超凡,古今中外,无不通晓。我任他秘书的几年,深知这一点。这次读他的这本新书稿内的《思而不学散记》,从中可见他在结合自己所经历的革命生涯,认真地读书,尤其重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很多著作,甚至上溯黑格尔、费尔巴哈。文章的字里行间,呈现出他对革命的忠诚,对历史深刻的反思。他的态度极为严肃、极为虔诚。他是革命功臣、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也就是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而他自己在求索,在寻找很多问题的答案,试图理出一个头绪。黎鲁同志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对自己经历的事业从不动摇,但我又佩服他思考得很深入、很严肃。一个应该安享晚年的人在思考一些沉重的话题,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认真的说,一个民族停止了思考,就会陷入僵化,就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我也是深信这一点。

从这次出版的《走出碎片化》,看出他找出了自己深思后的答案。就是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而不是碎片化。从而才得以对中国的近代历史有一个重要的认识。我只是重点读了其中主要的《思而不学散记2014—2017》这篇长文,才知道他的思考以大量阅读为基础,有思考的高度、明晰的选择和结论。涉及的专题极为广泛。如对世界的哲学认识、从资本运作到商品交换、中国革命、建设与革命、战争与和平、全球化等等,行文天马行空,旁征博引,充满了激情和气势,也跳出了我们常见的那些理论文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黎鲁同志以及他的这本书,为我们树立了思学统一的光彩样板。最近,他告知我,已把交给我看的一整篇《思而不学散记》分成十二篇文章,于今年六月上旬起,在“新浪博客”陆续发表。他这些发自内心的“思”而又关乎世界、国家、人生的见解,使我阅后感叹再三。这也启发我们:人的躯体会老去,而精神可以不朽。

黎鲁早年版画作品

全书60篇文章,有好多是为别人写的序言,有艺术评论,有发言稿和通信,文体并不统一,但它确是一位老革命的繁杂而又和谐的内心记录,折射出时代发展的某些过程。希望有幸见到的读者认真地读一读。

时光在流淌,革命的一代将离我们远去。记得黎鲁同志到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任总编辑时才50多岁,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而奋斗。如今他也年届百岁了。黎鲁同志这样的高龄依然勤于学、敏于思,并且亲笔写下这么多的新文章,一如他在位时大多亲自动手写文章、不劳秘书的风范。这些文字和他的风格是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珍视。

2017年

(作者曾为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