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大经院两会笔谈 | 张延等:对创新来源的另类研究——知识溢出创业理论

2025-04-09 19:02
北京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文 | 张延、宋嘉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中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李强总理在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创新从哪里来?传统的理论认为是来自大公司的巨额研发投入,而不是来自小微初创企业。奥德兹的知识溢出创业理论回答了创新的一个来源——知识溢出,并且将创业活动视为溢出知识商业化的重要渠道,从理论层面解释了创新和创业机会从何而来。戴维·奥德兹(David B. Audretsch)和戴维·蒂斯(David J. Teece)凭借在企业家精神、创新以及竞争方面卓有建树的开创性研究获得2021年度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奥德兹和蒂斯构建了影响创业因素的理论模型,为政府政策提升经济体的创新和创业水平提供了借鉴。

一、研发投入很少的初创企业,为何能贡献大量的创新成果?

围绕创新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奥德兹(Audretsch, 2007)的研究发现,在美国的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等行业里,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尽管小企业开展的研发活动很少,但是却贡献了大量的创新成果。这一发现,无疑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发起了有力挑战。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重大的技术创新主要源于现有经济体系中大型企业对研发的高额投入。与此同时,此研究结果也引发了新的问题:那些几乎没有研发投入的初创企业,究竟是从何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呢?

奥德兹(Audretsch, 2007)在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获得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是大学或是创业者前雇主的研究实验室。在此基础之上,创业活动发挥着知识外溢以及商业转化的关键桥梁作用,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知识溢出创业理论。

一方面,大学通过培育具备扎实研发训练基础与较高学术素养的学生群体,成为激发创业精神与推动知识外溢的重要来源(Audretsch,2007)。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教育部专门设立相关园区,积极鼓励来自大学及政府公办实验室的初创企业入驻。与此同时,德国高校拥有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与初创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展规模更大、资金更为充裕的研发项目,以此显著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除学校这一知识来源之外,知识溢出通常亦源于成熟大公司的科学家或工程师。知识溢出创业理论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具备一定新知识禀赋的代表性个人应如何获取最佳回报。这类研发人员期望针对其潜在创新获取相应的投资回报或补偿,他们常常面临着如下选择:是将新知识在现雇主体系内实现产品化,还是创立一家新公司以拓展新知识潜在的商业化空间。倘若新知识所带来的未来预期收益超出新公司的设立成本,那么研发员工便会选择成为创业者,以承接由原雇主溢出但未得到前雇主决策层重视的新知识。基于上述观点,奥德兹认为创业知识溢出实际上是一种内生创业理论。

二、知识溢出创业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实证研究

奥德兹(Audretsch, 2006)对创业作出如下定义:创业是创业者针对在位企业(incumbent firm)创造却未加以利用或未充分商业化知识机会所产生的一种内生反应。创业机会并非来自企业外部环境,而是内生于特定的知识背景系统。

知识溢出创业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

(1)市场存在两类企业,其中一类为在位企业,这类企业主要依托现有的科学知识开展研发活动,旨在对现有的产品进行优化与改进;另一类则是初创企业,此类企业着重利用知识溢出效应以及自身所积累的现有知识储备来推动产品的创新。

(2)重大技术创新来自新的初创企业。

(3)单独一项创新无法使得在位企业成为市场的垄断者。

为了提升模型对经济现实的适用性,知识溢出创业理论对内生增长模型的两个核心假设予以放松。第一个假设为所有的新知识皆为经济知识。Arrow(1962)强调,知识在本质上与传统生产要素存在差异,唯有经济知识能够当作生产要素来使用,从而降低期内的知识溢出水平,奥德兹对这一前提予以推翻。第二个假设为知识会出现外溢情况。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知识的跨期溢出会产生内生增长,而在知识溢出创业理论里则假定——知识在期内会从在位企业向初创企业外溢。

由于创业受多种力量和因素的影响,包括法律和制度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因此研究知识外溢对创业的影响必须考虑上述因素。为研究跨国别创业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奥德兹(Audretsch,2007)通过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技术简化方程,解释国别创业水平差异,实证回归基于1981-2002年间19个OECD国家的数据,实证结果显示:

(1)知识存量的增加对创业水平存在积极影响,知识存量越高的国家创业水平也越高;

(2)在位企业对知识开发的强度与创业水平呈负相关,主要体现为一个国家在位企业申请的专利越多,创业水平越低;

(3)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以及个人所得税率的提升将显著抑制创业活动,而企业所得税率的提高虽对创业水平产生正向影响,但此影响并不显著。奥德兹指出,这一现象可能源于企业所得税率的提升会抑制现有企业利用新知识获取合理回报的倾向,从而刺激更多的创业活动。

知识溢出创业理论的核心观点为,新的创业机会源自对现有企业通过研发投资所产生的,但尚未得到充分商业化的溢出知识的利用效应。

奥德兹(Audretsch,2007)所构建的创业影响因素模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新知识投资相对较多的地区,创业活动亦会相应增多。原因在于,初创企业能够从源头上利用在位企业知识生产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这一现象揭示了知识溢出的过程并非外生的,知识溢出源于既有知识存量,而企业家精神乃是创业者将溢出知识转化为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关键渠道。奥德兹(Audretsch,2007)用一个例子形象描述了这种知识外溢性,如生产特定商品的技术拥有专利保护,但同样的技术通过学习也可以在其他应用程序中使用。

三、对政府政策的建议和启示

知识溢出创业理论将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视角从大企业转向初创企业,并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将具有知识禀赋的代表性个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2002年欧盟里斯本会议公告中所提到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在于经济体的创业能力”(Prodi,2002),创业能力的培育正在成为大国竞争中新的重要领域。知识溢出创业理论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再次说明,创业活动绝非简单的机会套利行为,它是对一段时间内在位企业尚未充分利用的溢出知识价值的挖掘与实践。知识溢出与创业活动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

奥德兹(Audretsch,2007)知识溢出创业理论,对政府政策得出以下重要启示:

(1)对创新来源的另一种解读——创新水平低,不归结于大企业在新知识的研发上投资不足,而是在于大企业为了平衡提升投资回报与竞争之间的矛盾、没有充分挖掘利用研发出的知识。

(2)研究视角的转变:从大企业转向初创企业。创业理论解释了创业机会来自大企业内部,如何发生知识溢出,以及雇员的职业选择如何导致新公司的形成。

(3)对个体创业能力的重视。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正在成为大国竞争中新的重要方面。创业理论能更好解释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分工导致资本回报率递增,市场经济如何解决了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与提供公共物品之间的矛盾。

(4)需要重新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因为如果知识产权程度过强,所有垄断知识的租金都归于知识的生产者,将减少特定时间内的知识溢出,最终影响创新和增长。

奥德兹和蒂斯认为经济学不应当建构在死气沉沉的同质化企业假设之上,而应当更加贴近经济现实,让创新型的初创企业成为微观经济的源头活水,奥德兹和蒂斯提倡支持创新型初创企业的发展,与我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设思路不谋而合,也是我国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奥德兹的知识溢出创业理论打破了知识外生化的假设,将创业活动视为知识溢出并商业化的重要渠道,从理论层面解释了创业机会从何而来。而且,奥德兹构建的影响创新和创业因素的理论模型,为从政府政策提升经济体的创新和创业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简介

张延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宏观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连续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国际金融硕士学位、西方经济学博士学位。

宋嘉楠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就职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师从张延老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原标题:《北大经院两会笔谈 | 张延等:对创新来源的另类研究——知识溢出创业理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热评论
    专门租个房,一年编6道题?
    小编没写错?
    2019-03-13 ∙ 北京
    回复
    举报
      新评论
      专门租个房,一年编6道题?
      小编没写错?
      2019-03-13 ∙ 北京
      回复
      举报
        加载中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