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农最前沿!三月速递!

2025-03-31 18:01
陕西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凤岗融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阳春三月,万物竞发

我校科研战线捷报连连

在这个孕育希望的季节里

西农人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

在多个学科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让我们踏着春日的节拍

循着创新的脉动

跟随小西的脚步

浏览西农三月的科研成果吧

园艺学院苹果抗逆与品质改良创新团队

赵涛教授/马锋旺教授团队揭示

双子叶植物S-RNase的进化起源

近日,园艺学院赵涛教授/马锋旺教授课题组在Plant Physi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RNase Evolution in Self-Incompatibility: Phylogenomic Insights into Synteny with Class I T2 RNase Gene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系统厘清了双子叶植物中S-RNase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与进化特点,也系统揭示了双子叶植物S-RNase基因的进化起源,特异性基因转位与演化路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原文链接:

https园艺学院采后生物学与技术研究团队

任小林教授/丁毓端副教授课题组揭示

油菜素内酯与乙烯互作调控采后

猕猴桃果实成熟的分子机制

近日,Plant Phys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园艺采后生物学与技术研究团队任小林教授/丁毓端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题为“The transcription factors AdNAC3 and AdMYB19 regulate kiwifruit ripening through brassinosteroid and ethylene signaling networks”。

该研究揭示了猕猴桃AdNAC3-AdMYB19转录因子级联调控油菜素内酯和乙烯信号网络的机制,并阐明了其在猕猴桃采后成熟中的分子作用,为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信号网络中调控果实软化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原文链接:

https林学院张京芳教授团队在香椿芽苗菜

代谢调控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林学院张京芳教授团队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profiles during Toona sinensis microgreens growth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metrics》的研究论文。在读博士生张贝贝为论文第一作者,张京芳教授和王成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首次明确了香椿芽苗菜生长过程中风味与营养功能物质的协同调控机制,不仅可为定向培育风味浓郁、营养价值高的香椿芽苗菜品种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为其功能食品开发提供新思路。

原文链接:

https水保学院于强教授和赵刚教授团队

在气候变化对苹果斑点落叶病适宜区

预测及不确定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于强教授和赵刚教授团队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limate-driven shifts in suitable areas of Alternaria leaf blotch (Alternaria mali Roberts) on apples: Projections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水保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彬为论文第一作者,于强教授和赵刚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强调了采用多种模型和情景设定对提高气候变化条件下病害分布预测准确性的必要性。通过识别未来ALB的潜在适宜区,研究为中国苹果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精准的农业防控措施,保障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

https

动物医学院赵善廷教授和朱晓岩副教授

在母亲孕期健康影响子代大脑发育

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赵善廷教授和朱晓岩副教授与西安医学院柴学军教授等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Disruption of tryptophan metabolism by high-fat diet-triggered 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 promotes social behavioral deficits in male mic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母体孕期肥胖诱导的免疫-代谢失调如何影响胎儿脑发育及子代行为表型的机制。动物医学院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孙朋浩和王梦丽为共同第一作者,赵善廷教授、朱晓岩副教授和柴学军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生命科学学院王存教授团队在

《Science Bulletin》刊发

钙信号调控植物低锌胁迫的新机制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王存教授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上在线发表题为“Plasma membrane-associated calcium signaling modulates zinc homeostasi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质膜相关钙信号调控拟南芥锌稳态的分子机理。博士生方燕军、琚传凤教授和博士生Laiba Javed(已毕业)为共同第一作者。王存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水保学院高照良研究员团队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碳循环机制

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期,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照良研究员团队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Vapor pressure deficit dominates dryness stress on forest biomass carbon in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的研究论文。水保学院博士研究生岑云峰为论文第一作者,高照良研究员和孙贯芳助理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构建了全球变暖下SM与VPD对森林生物量碳影响的定量解析框架,既调和了当前关于SM和VPD对森林碳储量相对重要性的矛盾,也解决了关于VPD对森林碳储量影响方向的分歧,为全面理解干旱胁迫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机制提供了关键信息。

原文链接:

https

经管学院张寒教授团队

在造林增汇潜力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经管学院张寒教授团队在《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题为“中国造林增汇潜力及成本有效性——基于经济可行与社会最优视角的再审视”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社会最优决策视角下的中国造林增汇潜力及其成本有效性。博士生汪宗顺为第一作者,张寒教授为通讯作者,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红强教授为共同作者。

该研究有助于科学认知中国造林增汇的碳中和贡献,也有助于辩证地比较造林增汇与区域碳减排的成本有效性,又为制定行之有效的碳中和方案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原文链接:

https

姜雨教授团队开发精准跨物种基因组

结构变异分型工具SVLearn

近日,姜雨教授团队在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SVs)准确分型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最新成果以《SVLearn: a dual-reference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enables accurate cross-species genotyping of structural variants》为题,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

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双参考基因组的机器学习策略,开发出SVLearn软件。该工具通过同时使用原始参考基因组和包含变异序列的替代基因组,全面整合了基因组特征、比对特征和基因型特征,分别在人、牛、绵羊数据集合中建立了高精度的结构变异机器学习分型模型。

原文链接:

https

园艺学院梁燕教授团队

在番茄斑萎病抗病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园艺学院梁燕教授团队在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of the tomato co-chaperone gene Sldnaj harboring a promoter deletion with susceptibility to 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鉴定了一个在番茄中具有自然缺失突变的新番茄斑萎病毒易感基因,这一发现为揭示病原体抗性分子机制及番茄抗TSWV育种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

https

我校粟晓玲教授团队研究成果

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

3月17日,《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粟晓玲教授团队题为“全球变暖导致农业干旱动态可预测性下降”的研究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2021级博士研究生吴海江为论文第一作者,粟晓玲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西安理工大学黄生志教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Vijay P. Singh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沙研究员、中山大学谭学志教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胡笑涛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

该研究通过强调陆面过程对干旱的作用,对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干旱预测提供了新的见解,揭示了不同变暖水平下农业干旱可预测性的变化机制及其主导干扰因子,为深入认识不同干扰因子来源对农业干旱可预测性的影响,开辟了新视角。

原文链接:

https化学与药学院裴志超教授团队

在超分子化学抗癌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化学与药学院裴志超教授团队在超分子化学抗癌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Supramolecular Palladium Complexes Based on Guanidinium Pillar[5]arene for Cancer Therapy”为题发表于《Chemical Communications》。硕士研究生文亚飞、博士研究生邸小姣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裴玉新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该研究首次将胍基柱[5]芳烃与钯离子结合应用于抗癌研究,不仅拓展了超分子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为基于金属配位复合物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

https家畜胚胎与抗病生物工程团队

王勇胜课题组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

分子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由张涌院士领衔的家畜胚胎与抗病生物工程团队王勇胜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线发表题为“Sperm-Derived CircRNA-1572 Regulates Embryogenesis and 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by Targeting CCNB2 via Bta-miR-2478-L-2”的研究论文,动医学院博士生吴艳芳、魏耀昶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涌院士、王勇胜教授、苏建民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该研究揭示了精源性circRNA-1572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调控功能,为精源性circRNAs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强调了父系因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原文链接:

https资环学院谷洁/钱勋教授团队

在揭示深层土壤微生物的适应策略、

生存机制和进化历史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资环学院谷洁/钱勋教授团队和水保学院朱元骏教授最新研究成果:“Diversification, niche adaptation, and evolution of a candidate phylum thriving in the deep Critical Zone”。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该论文第一单位,资环学院博士生冯文露、万小楠、张艺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谷洁教授、James Tiedje院士、朱元骏教授和钱勋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爱荷华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为论文合作单位。

该研究发现了深层土壤中的关键微生物,探究了该细菌门的适应性策略、生存机制和进化历史,对于揭示深层关键带的微生物活动、探索生命的极端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

https农学院韩娟教授团队在生物炭施用土壤

物理结构与微生物相互作用

调控农田N2O排放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韩娟教授团队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发表题为“Biochar strategy for long-term N2O emission reduction: Insights into soil physical structure and microbial interaction”的研究论文,博士生张叶叶为论文第一作者,韩娟教授和莫非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该研究深化了对生物炭通过调节土壤物理性质,进而影响氮循环微生物功能,并最终作用于农田N2O产生机制的理解。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结合生物炭与施肥管理的综合策略,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原文链接:

https生命科学学院刘夏燕/郁飞课题组

揭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调控的新机制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和未来农业研究院刘夏燕/郁飞课题组在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kinesin motor POS3 and the microtubule polymerase MOR1 coordinate chromosome congression during mitosi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鉴定了植物中CENP-E同源蛋白POS3,揭示了POS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动粒定位的动态变化特征,阐明了POS3在染色体会聚调控中的核心作用,并揭示了POS3与拟南芥微管聚合酶XMAP215同源蛋白MOR1直接互作,协同调控染色体会聚和均等分离。

原文链接:

https园艺学院王跃进课题组揭示

VqERF1B-VqERF062- VqNSTS2

转录级联模块增强芪类物质合成

与抗葡萄白粉病的分子机制

近日,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在线发表了由园艺学院王跃进教授课题组撰写的“VqERF1B-VqERF062-VqNSTS2 transcriptional cascade enhances stilbene biosynthesis and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in grape”论文。

该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野生毛葡萄VqERF1B-VqERF062蛋白复合体增强 VqNSTS2 的表达及其调控葡萄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为葡萄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对推动葡萄抗病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

原标题:《西农最前沿!三月速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 巴基斯坦被断水
    • 外交部回应美称中美仍在谈判
    • 全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会议召开
    • 华宝证券:去年股票ETF规模增长近100%,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活水
    • 美股开盘:道指开盘跌0.1%,标普500涨0.1%,纳指涨0.1%
    • 中国的一部传统儿童启蒙读物,第一句是“人之初”
    • 上海的一所985高等学府,是中国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