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包宝宝》看东西方文化新差异
热热闹闹的奥斯卡颁奖礼过去了。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有一点与往年不一样,那就是华裔面孔和中国元素多了。不仅有阿里影业参与投资的《绿皮书》获得最佳影片奖,还有杨紫琼和吴恬敏两代华裔明星成为颁奖嘉宾,更有美籍华人导演的《徒手攀岩》和《包宝宝》双双获得最佳纪录长片奖和最佳动画短片奖。尤其是加拿大华裔导演石之予的动画短片《包宝宝》,以鲜明的中国元素传递出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包宝宝》片长只有7分42秒,是皮克斯公司拍摄制作的短片,曾经在《超人总动员2》国内公映时作为贴片放映过。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一位孤独的家庭主妇发现丈夫吃剩下的包子变成了一个萌萌的小宝宝,顿时乐开了花。包子宝宝一天天成长,给她带来无尽的快乐。长大了的宝宝终于要跟着未婚妻走了,阻止无效的她情急之下把包宝宝一口吞进了肚子里。大哭一场之后,她才发现这是南柯一梦。她和丈夫又与回家的儿子、媳妇欢聚一堂。
整部影片的场景、画风、细节和音乐都是纯正的中国风格,流露的也是典型的中国家庭理念:母与子的相互依恋和包办式的过度溺爱以及空巢老人的孤独。本片导演石之予祖籍四川绵阳,出生于重庆,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因为父亲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母亲身上。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石之予,也像无数中国孩子一样,接受着母亲的过度保护和高压控制。甚至短片中吞下包宝宝那一幕,也源自她母亲说过的话:真希望把你装回肚子里,这样我就随时清楚你的人在哪里。进入皮克斯以后,石之予终于找到机会,把她心中这个温馨故事通过画笔,讲给全世界听。
看完这部短片,我非常惊讶。惊讶于短片也能把故事讲述得如此生动有趣好看,惊讶于中国的传统理念和文化能为世界所接受,惊讶于一部短片也能获得奥斯卡如此正式和隆重的褒奖。这对于如今国内方兴未艾的微电影创作,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短并不是弱点,而是强项。在碎片化时代,短片尤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期待国内影坛也出现《包宝宝》这样优秀而被世界承认的好作品。
不过,我更惊讶的是,美国和中国电影观众对《包宝宝》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看法凸显出现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导演石之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真心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后,都能邀请自己的母亲一起吃顿饭。”“小时候在多伦多,母亲总把我当做手心里的小包子,一刻不离她的视线,不许我乱跑。”这种过度保护虽然让石之予有些苦恼,但现在跳出来看,她反而觉得,身为子女,要时常用爱反哺父母,让父母也能参与到自己的人生里。3年前,她还专程回四川为奶奶庆祝九十大寿。奥斯卡的获奖,烂番茄网站上100%的新鲜度和75%的爆米花指数,IMDb网站上的7.5分,都意味着美国观众对《包宝宝》以及石之予观点的认可。
与之相反,在豆瓣电影上,中国观众却并不怎么认同石之予,《包宝宝》的得分只有7.4。同时我还看到,很多评论把温馨家庭电影《包宝宝》称为恐怖片。这些评论强调,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充满控制和自私,甚至会不惜吃了自己的孩子。那些被以爱之名控制的孩子将会长期压抑和释放不出来攻击性,所以长的像个包子,圆润无害无棱角。
这让我想起来前不久对国产电影《狗十三》的讨论。年轻人看到了影片中展现的家庭对孩子个性和爱好的压抑,而长辈们却看到了孩子的任性无知。这种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体现了不同年龄段人群文化理念的差异。
对《包宝宝》的不同看法也是如此。崇尚个性、自由的美国人如今逐渐向东方传统家庭理念靠拢,倡导“常回家看看”。而在东方传统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却高举“自由、独立”的旗帜,反出家门,一去不回。石之予的观点和豆瓣电影上的评论恰好就是代表。我们仿佛看到,西方正在逐渐东方化,而东方却在全盘西方化。我以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恰恰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之后的正常现象。这种融合会产生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差异。这种差异又会在更高的程度上促进融合。这就是《包宝宝》以及对它的评论的意义之所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