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别害怕课堂沉默,多给学生沉默的时间和机会

2025-03-31 12:02
上海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博士老青年 吐槽青年博士

摘要: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沉默,而是我们的课堂,缺乏对沉默的耐受度,把沉默当尴尬,把沉默当失败,自私和工具思维下,把“急着讲完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当成目标,而没有尊重思考和讨论本身的规律。大学生不是“你提问题我就立刻能给答案”的应答工具,不要把沉默当成学生的失语和课堂的失败,课堂讨论不是“脑袋急转变”,沉默其实也是思考的声音,请多给课堂和学生一些沉默的时间。

吐槽青年出品

当下舆论似乎已经给大学课堂贴上了一个标签:沉默的大学生,沉默的大学课堂。昏昏欲睡死气沉沉之中,老师为了调节下氛围,让低头的学生们抬下头,便抛出一个问题,你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可,课堂死一般的寂静,学生竭力回避着老师期盼的眼神,没人愿意接住话,老师的问题掉到了教室的地板上。老师失望地扶了下眼镜,你们怎么目光这么呆滞?学生抬了抬头,尴尬了笑了下,又返回电脑屏幕上,继续沉默。老师只能叹口气,继续翻PPT,对空言说,独自表演。

大学生真的沉默吗?我不这么看,我反而觉得,不要把沉默当成学生的失语和课堂的失败,课堂讨论不是“脑袋急转变”,沉默其实也是思考的声音,请多给课堂和学生一些沉默的时间。活跃的课堂,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不是翻着PPT随意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就应该去“接住”。

我的课堂一向很活跃,经常活跃到我不得不踩刹车,叫停发言,或者“摁”住能言善辩者,请求学生给我一点“总结陈词”的时间。不然,不断举手发言的学生会完全打乱我的课堂安排。——为什么大家如此踊跃?因为我的讨论不是随意任性的提问,而是结构化的安排:会提前一天把第二天课堂要讨论的话题发到课程群,让大家提前思考,作好讨论准备。同学们因为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各种观点,有准备,有自信,有分享冲动,所以能够迅速进入课堂的思辨场景,真正形成讨论。

有一次讨论“如何看待网民涌到雷军评论区让小米生产卫生巾”这个话题,因为提前作了布置,让同学们作讨论准备。讨论非常激烈,同学们看到了“好人依赖”“饭圈思维”“泛道德化惯性”“消费者主权宣示”“技术决定论”“解决问题的路径依赖”“性别弱势结构”“绕开制度和权利”“革命话语”“卫生巾脱敏”“新媒体人格化”等超越个案的结构性角度,让我很惊喜。有深思熟虑,才会分享深刻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沉默的。大学生不是“你提问题我就立刻能给答案”的应答工具,要尊重他们的思考过程。

老师只是临时抛出一个问题,课堂陷入沉默,是自然的。我问过学生,他们其实不是沉默,而是努力在思考。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课堂发言很慎重,有要求的,不会随意说出一个自己“未经深思熟虑的轻率判断”。审视问题,找到角度,形成观点,组织语言,这些都需要时间,如果随口说说那种口水化的、情绪化的、大路货式的判断,他们觉得是浪费课堂时间,也被其他同学“看不起”。沉默,寂静,是他们在思考的声音。不少同学有社恐,害怕在公开场合表达,他们也在纠结,期待有一个同学先打破沉默,然后自己跟进。组织好语言,克服了心理障碍,终于准备鼓起勇气准备举手表达时,急着讲课赶节奏的老师,已经自问自答给出了标准答案,翻到PPT的下一页,进入下个论题了。

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沉默,而是我们的课堂,缺乏对沉默的耐受度,把沉默当尴尬,把沉默当失败,把“急着讲完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当成目标,而没有尊重思考和讨论本身的规律。

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如果让课堂充分地讨论,或者留给课堂沉默,我准备的内容根本讲不完。一个在教学上卓有建树的前辈跟我讲,为什么你要讲完?相比讲完,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讨论起来,这更加重要,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讲再多,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没有讨论,那种填鸭灌输的内容,是无效授课。“急于把自己准备的内容讲完”的老师是自私的,只考虑自己“讲完”,而不考虑讲台下的学生。以“讲”为中心的课堂,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课堂当然是沉默的。你讲你的PPT,我看我的手机,反正你的PPT逻辑中也没有学生的存在。

“讨论逻辑”深植于课堂,才能驱动起学生的参与。也与讨论什么话题相关,议题的设置不是以“方便老师讲”为中心,而是“贴切学生”“能引发讨论热情”为中心。你们怎么看麦克卢汉这句话,你们怎么看待康德的判断,远离具象生活的抽象哲思,很难不让人沉默。无法言说,只能无言以对。问题要是贴近生活的真问题,而不是“我来考考你”之类、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也不是作为课堂补充、体现老师权威的“考题”,或者那种“怎么答都行”片儿汤式问题。

有一次讨论批判性思维和“只知其一、等于无知”,我设置了“如何看待六边形战士的规训标准”这个议题,如果你抗拒“六边形战士”(即全能,学习科研竞争学工都是满格)的标准,那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何种“修辞想象”:不是六边形,那是什么形?那次课讨论得特别热烈,形状各异:有扇形(一边是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圆润圆滑,一边是棱角,保持内在的个性);有云朵形(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自定义的形状);有箭头形(不是一个闭环,而有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尖度,也即把自己的擅长发挥到极致);有T形(既有宽厚的文史哲底座,又有自己的擅长,即那个垂直的方向);有心形、三角形、平等四边形、无形、无穷大的符号形,每一种形状中都有自己的价值期许。形状各表,各美其美,同时,在课堂讨论中,形状间又形成对话!这不是在讨论一个跟他们无关的抽象概念,而是自己的人生,每个同学都想表达,有问题在他们心中奔涌,不吐不快。

在讨论的时候,还要避免某一种压倒性的声音形成专断压制,保持课堂声音的物种多样性,这也需要适时的停顿和沉默。课堂不能太满太密,沉默,让同学们在某一个“形状”面前稍微停顿一下,不要被表面的美、自洽的形封闭了心灵。沉默,给思考留出时间,不接受这个世界表现所呈现出来的答案,才会有“真正的理解”。给课堂给沉默,就是打破“急于翻PPT”的教师中心主义,而把时间留给学生,留给思考,留碰撞激发出的思想!

上周在一所大学讲座,有个同行问了一个问题:电子媒介的技术装置环境中,老师如何跟手机屏幕争夺学生注意力,如何改变同学的低头习惯,让他们抬起头来?我说,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有“问题”,可以把这个问题稍作修改:老师和学生如何一起去面对“低头看手机”这个问题。这不是老师要解决的问题,孤立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老师和学生”作为教学共同体一起去解决。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应该跟学生站在一起,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容安排和有效讨论,去排除电子媒介对课堂注意力的干扰。

别害怕沉默,首先思考起来,然后才能活跃起来!

原标题:《别害怕课堂沉默,多给学生沉默的时间和机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已经到底了
    • 习近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 世贸组织就美国关税政策发表声明
    • 加拿大:对美汽车加征25%关税
    •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151亿元
    • 中国代表敦促以色列立即停止对加沙军事行动
    • 京剧伴奏乐器中的主要弦乐器,又名胡琴的是
    • 连接地中海与红海,属于亚非分界线一部分的人工水道是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