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个不寻常的女人走了,一个京剧时代也落幕了

2025-03-31 12:02
上海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知了君 知了x FUTURE

2025年3月19日,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京剧赵派艺术创始人赵燕侠逝世,享年97岁。作为菊坛最后一位泰斗级人物,她的离去,意味着京剧的一个时代的落幕。

天生就是唱戏的料

1928年,赵燕侠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京剧世家。父亲赵筱楼是河北梆子转京剧的武生演员,母亲马秀菁(艺名“一斗金”)是京剧旦角。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赵燕侠从小就在后台长大,听的是锣鼓点,看的是刀枪把子,京剧的种子早早就种在了她的骨子里。

三岁的赵燕侠眼里,戏班后台可比什么西洋镜都有趣。武生们勒头时"咔咔"咬牙的声响,花脸勾脸时毛笔扫过鬓角的沙沙声,甚至衣箱里樟脑混着胭脂的怪味儿,都让她着迷。

最绝的是看父亲演《挑滑车》。高宠那声“看枪!”炸雷似的劈下来,她在侧幕条后头跟着比划,一不留神栽进了道具堆。“哐当”——七八杆花枪砸在地上,正赶上高宠要“摔僵尸”,台下观众还当是新加的锣经。

五岁那年腊月,赵筱楼在院里练“朝天蹬”,赵燕侠有样学样,竟把腿扳到了耳朵边。母亲马秀菁拎着擀面杖冲出来:“姑娘家学这个,将来怎么嫁人?”

“我给您拿个顶,您给我买串糖葫芦!”小丫头说着就翻上墙头,惊得隔壁鸽子扑棱棱乱飞。母亲手里的擀面杖到底没落下来——那串鲜亮的糖葫芦,后来总被她舔化了半边糖壳,才舍得咬第一口。

赵燕侠11岁时,一个日军头目觉得她长得像日本小姑娘,要求赵筱楼夫妇将赵燕侠过继给他当女儿,然后将她送到日本。赵筱楼夫妇惊恐万分,几天后日本军官来到赵燕侠的家里,说把武汉的一家钟表店、一家金店送给赵筱楼夫妇,让他们将赵燕侠卖给他。赵筱楼夫妇表面上答应,连夜收拾行李,带着女儿混在码头的人群里,坐轮船逃离武汉。他们先是流落到上海,后又来到北平,住在宣武门外一个破胡同里。

当时北平也在日伪的统治之下,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赵筱楼一个月才有一两次演出,一家人经常挨饿。赵燕侠的母亲生活很节俭,从来不许赵燕侠吃烤窝头片。因为烤出来的窝头片很香,会增加食欲,而家里的粮食有限。

为了给女儿赵燕侠找条出路,赵筱楼让女儿拜京剧大师荀慧生为师,系统学习旬派。因为请不起琴师吊嗓子,赵燕侠冬天练嗓子时,就对着厚冰唱。她每天要用嘴里哈出来的热气,将冰唱融化了才算完。赵筱楼脾气暴躁,盼女成凤心切的他,动不动就打赵燕侠。女儿唱不好他打,唱得好他也打,让她长记性,以后别出错。

1942年冬,北京椿树胡同积了半尺厚的雪。十四岁的赵燕侠在荀慧生宅院外站了三个时辰,睫毛都结了冰碴儿。

“先生试试我的《红楼二尤》!”她不等招呼就唱起来,唱到尤三姐自刎时,竟真把脖子梗出道红印。荀慧生掀开棉门帘:“进来吧,冻坏了嗓子可不成。”炉火映着师徒俩的影子,墙上的水银镜照见小丫头偷抹眼泪——这回不是戏里的。

在荀慧生的亲授下,赵燕侠学会了《红娘》《钗头凤》《红楼二尤》《香罗帕》《勘玉钏》等荀派名剧。而在父亲的严苛要求下,赵燕侠学会了青衣、花旦、刀马旦、文武小生等多个行当。她嗓音清脆圆润,咬字清晰,不用话筒,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得清楚。

赵燕侠15岁那年正式挂头牌演出,由侯喜瑞、叶盛兰、马富禄等名家辅佐,在三庆园主演《十三妹》,一炮而红,成功在北京舞台崭露头角,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提升。此后,她的演艺事业稳步发展,京剧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并于1947年出创办了“燕鸣社”。她带领演员们在上海、天津等地演出,闯出了名气。

十年浩劫后

回归舞台至生命终点

1953年,父亲赵筱楼不幸在北京病逝,年仅51岁。父亲走后,赵燕侠和弟弟供养母亲。因为生活动荡,加上演出太忙,赵燕侠直到27岁才结婚。丈夫张钊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与赵燕侠同龄,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两人婚后育有一双儿女,女儿张雏燕后来也成为了一名京剧演员。

文革结束后,赵燕侠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又一个春天。1976年,她随慰问小组赶赴唐山地震灾区演唱。为争取尽快重返舞台,夺回失去的宝贵时光,赵燕侠每天坚持练功、吊嗓。同年还拍摄了《辛安驿》《红娘》等戏曲电影。

退休后,赵燕侠深居简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京剧艺术的传承上,极少露面。她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对弟子要求极为严格,甚至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不敢登门。她认为把戏演好,要“用功、用心、用情”,主张“从人物出发”进行表演,强调演员要深入理解角色,不能单纯模仿。

在医院疗养时,赵燕侠仍然记得大段大段的唱词。女儿张雏燕有时候随机考她一段,都可以完整地念下来,一气呵成。病重期间,她时不时地会突然来一句“明天有演出,我得背戏词”,或说“我背了一晚上词了,要准备演出。”女儿告诉她,“咱不演出了,您已经退休了。”她还不信,说是不是自己犯了什么错,领导不让唱了。

赵燕侠的一生,是为京剧艺术奋斗的一生。“赵燕侠骨,艺峰雪莲。”她轻名利、真性情,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将永远铭刻在京剧史上。

“这个女人不寻常!”

撰文 | Jane

原标题:《这个不寻常的女人走了,一个京剧时代也落幕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已经到底了
    • 谁在把水搅浑
    • 服务业扩大开放,多领域明确试点任务
    • 中汽协倡议规范驾驶辅助宣传
    • vivo新一代旗舰机vivo X200 Ultra发布,6499元起售
    • 科大讯飞一季度净亏收窄超三成,2024全年营收重回双位数增长
    • 国际东方学大师,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
    • 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有名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