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雷军亲自颁奖!武大工科女孩的17岁→21岁
原创 珈有好青年的 武汉大学
17岁,她带着懵懂步入武大
21岁,她怀着梦想走向未来
岁月漫漫,人生缓缓
她在珞珈山书写自己的故事
在热爱与赤忱中寻觅答案
她就是来自电子信息学院的
2021级本科生汪雨晴
如今,她站上雷军奖学金颁奖台
分享她在武大浪漫又精彩的四年

续写前缘,梦想扬帆起航
来自湖北孝感的汪雨晴,从小就与武汉大学有着不解之缘。早在初三时,汪雨晴就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武汉大学参观,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在这个时候,她心中埋下了要到“中国最美大学”深造的梦想种子。高中时期,湖北疫情突发,病毒肆虐之际,武大校友对点驰援孝感,让汪雨晴再次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武大人,学以致用,回馈社会。
2018年春天落下的樱花,经过三年的成长,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终在2021年的秋天化作一场重逢。带着对武汉大学的憧憬与向往,汪雨晴拿着录取通知书,满怀激动与期待,如愿踏入了这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学府,续写她与珞珈山的缘分。

▲入学报道第一天,汪雨晴在信部图书馆前拍摄的迎新照片
初入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特色班,汪雨晴便被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探索精神所吸引。她发现,武大不仅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流的师资力量,更有一群和自己志同道合、热爱科研的同学们。他们探讨学术问题,相互激励,并肩同行,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社区。

▲汪雨晴在实验室做实验
来到一个充满机遇的新环境,汪雨晴深知,这是一次实现自我超越、追寻梦想的宝贵机会。不同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学提供了完全自主的选择机制。一时间,丰富多彩的社团招新、难度和数量陡然增加的专业课程让她陷入迷茫:没有既定路线的大学生活,该怎么过?在寻找答案的道路上,她首先以学好专业知识、精进专业本领为第一个阶段目标,发奋学习,找到自己的节奏,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她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还在课后主动查阅资料,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素养。

▲汪雨晴作为朋辈导师参加青创营开幕式
长久的坚持,极致的追求,换来亮眼的成绩。四年以来,她在学业和综合素质方面都获得了出色的表现:绩点3.96,位列学院人工智能方向第一,连续三年获得武汉大学甲等奖学金、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厚积薄发,久久为功,这些技能和经验为她此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以致用,追梦矢志不渝
在武汉大学的学习旅程中,汪雨晴始终牢记自己的初衷:要学有所成,更要学以致用。她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着自己的秩序框架——课内知识与课外应用环环相扣,想要用好,首先得学好。从学院的培养方案出发,汪雨晴在厘清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很早就合理安排好了课程学分的修习计划,带着明确的目标去上课,每节课都会学有所得。
同样的方法论也被运用在科研和竞赛中。大一结束时,她就早早联系老师,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摸索学习。一开始,没有相关经验的她只能做一些“打下手”的工作,但汪雨晴却并不着急,因为她深知沉淀学习是成长蜕变的必经之路。拥有一定基础后,她加入项目之中,从学习知识到发明专利,从尝试参与到技术主干,汪雨晴的科研竞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却在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中茁壮成长。

▲汪雨晴在工位写代码
2022年末,面对疫情反弹,汪雨晴初心不改,静心沉淀。深受防疫工作者发挥所学、坚守一线的鼓舞,作为武大的青年学生,她也希望能将专业本领转化为实际产出、将课程知识学以致用。因此她投身科研,致力于在武汉地区实现高分辨率地图高效更新。在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创优秀结题,这是电子信息学院年度唯一国优荣誉,项目论文也在SCI期刊IEEE JSTARS上发表。这段科研经历让她真正寻找到在武汉大学学习的意义,即在科研创新中实现人生价值。

2023年,秉持“用所学解决发展难题,服务于人民”的理念,汪雨晴和团队深入调研湖北恩施茶产业出口难题,利用高光谱技术,实现快速无损的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支持茶农的种植过程,帮助农民收入增加,以此推动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并为实现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该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全国银奖,其成果相继被人民日报等20余家权威主流媒体报道。

▲汪雨晴(右2)参加自强杯创赛
本科期间,汪雨晴还参加了其他许多不同的学科竞赛,在各式各样的领域中探索未知,开拓自我。她作为队长带领团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省一等奖,也曾获得第十五届“华中杯”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一等奖。同时,她还作为团队核心技术主干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金奖和“建行杯”第六届湖北省“我梦见一楚天创客”大赛金奖。

▲汪雨晴(左5)获电子信息学院2023年度“学术之芯”
当被问及在学习、科研和竞赛方面的经验时,她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面对众多选择,盲目从众容易迷失自我。所以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对自己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其次需要明了各类事项的规则,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路线。最后,团队的组建也同样重要。”回忆起和队友一起打比赛通宵的那个夜晚,汪雨晴还记忆犹新,“当时比赛进程已接近尾声,我很庆幸遇到了一群可靠的队友,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比起最后的比赛结果,我更高兴的是结识了这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这是最难得的收获。”汪雨晴始终坚信,不能因一时看不到结果而害怕迈出第一步。学习也好,竞赛也罢,成长道路上难免困难重重,但试错也是宝贵的经历,失败会提醒我们换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只要不轻言放弃,就一定会通向成功。”

心怀感恩,展望无限未来
面对荣誉与成就,汪雨晴始终保持谦逊与感恩的心态。她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武汉大学提供的优越学习环境和科研平台,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回顾在武汉大学生活的四年时光,她无比感慨。“武大对我人格塑造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觉得我就像一只小球,起初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形状,只能在不断与外面世界碰壁、反弹的过程中,摸索自己哪些地方是坚硬的,哪些地方是柔软的。通过与武大校园、老师、同学们的接触,我慢慢认清了自己的形状。17—21岁是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最重要的阶段,这四年我在武大度过,倍感幸运。”

作为一名在I和E之间徘徊的“ENTJ”兼射手座,汪雨晴在敢于冒险的同时也拥有高效的执行力,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大一到大三,她连续三年担任武汉大学自强Studio视频部部委,在一次次培训中学习多媒体技能,参与金秋艺术节舞蹈专场的拍摄与视频剪辑。她还担任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实验室的助教,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在课余时间,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武汉大学樱花节志愿者中有她维护游客秩序的身影,寒暑假回到高中母校招生宣传也有她认真工作的记录......作为珞珈山下的青年大学生,她始终相信有一份光,就要发一份热,在各类活动中发挥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汪雨晴参加电子信息学院分享会
对于“没有既定路线的大学生活,该怎么过?”这个问题,汪雨晴经历了四年的思考和探索,书写了自己的答案。“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精准预测未来,而是走一步看一步。但重要的是,不要在乎外界的众说纷纭,不要迷失在和他人的比较中,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努力,自有答案。”在未来的道路上,她将继续秉承“投身科创,学以致用”的初心,在电子领域钻研软硬融合技术,并利用AI知识探索产业赋能。她相信,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前行,才能为新时代发光发热。

汪雨晴的故事
是每一位武大学子
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缩影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诠释了自我成长的深刻内涵
激励更多珞珈山下的奋斗者
在追梦路上不断前行
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RECOMMEND---
·推荐阅读·
盛花期,听听武大樱花的心里话:
选武大,真的很city啊!
800家用人单位带着offer来武大
选武大,真的很city啊!
10位榜样!
选武大,真的很city啊!
原标题:《雷军亲自颁奖!武大工科女孩的17岁→21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