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1
我从小吞药困难、吃东西经常噎住,可能都和这颗“血管炸弹”有关
原创 今夜 果壳病人
2023年5月的某个周末,我感觉喉咙不舒服、吞咽有异物感,呼吸也不顺畅。根据经验,我推测自己可能是因为感冒导致了扁桃体发炎。
之后一个工作日,我请了半天假去家附近医院的皮肤科看皮脂腺囊肿。取号时,我想着正好咽喉不适,顺便看看好了,顺手挂了耳鼻喉科的号。
医生通过间接喉镜检查后说:“扁桃体是有点肿,没什么大事。但你这里面长了一个东西,得做个电子喉镜才能确认……”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赶紧联系领导又请了一天假,预约了第二天的电子喉镜检查,然后就惴惴不安地回家了。那天晚上,我在各种搜索引擎上反复检索病历上的那些关键词,并祈祷自己只是普通的咽炎。
这是我第一次做电子喉镜
尚不知道以后还有好多次
次日早晨报到后,我在护士的带领下喷涂、含漱麻药,躺在床上等待检查。这是我第一次做电子喉镜,很是紧张,躺在检查床上时忐忑不安。此时的我尚不知道,往后还要做好多好多次。
一切都比想象中要好一些: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痛感,我按照医生的指令发出“啊——伊——”的声音,做呼吸、咳嗽、吞咽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我看不到检查的屏幕,麻木的口腔和鼻腔里充斥着药物的气味,同时干呕的冲动也不断袭来。
然而这种“好”的侥幸感在医生告知结果后戛然而止。长话短说,我咽喉部梨状窝那里长了一个肿物,个头还不小,但边界比较清晰,外观光滑,有很大可能是个血管瘤,良性几率在99%以上。但这个肿物长得位置不太凑巧、很靠里,这家医院的医生建议我直接去大医院就诊。

我的电子喉镜检查报告丨作者供图
问题已经严重到这种程度了?我有点发懵。医生还告诫我,虽然肿物极大概率是良性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尽早敲定治疗方案,并且这期间还要注意饮食。这个肿物处在食道和气管上方,如果进食时受到刺激肿胀起来,或是被鱼刺之类的硬物划破导致出血,那就麻烦了。
向医生道谢后我走出诊室,在候诊区找了个最远的椅子坐下了。当时的我还没反应过来,甚至都没有害怕的情绪,就是觉得震惊。深呼吸了好一会儿,我首先给远在几千公里外的父母打了电话,告知他们检查结果以及后续计划。然后我开始在网络上查询北京所有擅长耳鼻喉科的医院,准备踏上求医问诊的旅程。
湘妹子想要“割以永治”
在接下来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的生活常态就是不停地刷新号源,在不同的医院、专家团队之间辗转,忍受许多次没有麻药的鼻咽喉镜检查,熟练地按照指令发声、咳嗽,中间还做了增强CT和磁共振。专家们都觉得是血管瘤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的颈部增强CT及增强MRI检查结果丨作者供图
有两位专家给出了硬化治疗的方案,也就是注射硬化剂。由于肿物比较大,专家也告知了该方案的风险:第一,硬化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无法通过一次注射解决问题,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每一次手术都需要全麻;第二,注射后可能出现局部肿胀,如果堵塞气管,可能要做气管切开。
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有点残酷了。一次求医已经让人筋疲力尽,如果多次入院治疗,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经济成本,恐怕都是我难以负担的。而且医生还说,咽部血管瘤治疗后,通常需要在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刺激性食物,包括辣椒,以减少对咽部的刺激并促进伤口愈合。这个消息对于我这样一个湘妹子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如果要多次手术,那我要错过多少快乐呀……安能摧眉折腰不吃辣,使我不得开心颜!
悲伤之下,我想到了是否可以“割以永治”。有专家直言,肿物根部有多深、实际情况如何,只有术中才能确认。激光切割如果形成瘢痕,可能损害附近的肌肉,进而影响声带活动和吞咽,此外如果术中大量出血或术后肿胀,不得不气切的风险同样存在。
各种治疗方法皆有利弊,辗转多家医院、看了数位专家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情况最终选择了其中一位专家给出的方案:支撑喉镜下咽肿物切除术,通过等离子刀切除这颗血管瘤。
父母从老家赶来陪我,我也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全麻手术,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麻醉时,医生亲切地说:“我要推麻醉咯,你数到十可能就会晕过去啦……”我并没有数到十就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天旋地转,然后就不省人事了。我感觉自己只是眨了一下眼睛,好像只过了一秒钟,就有一个人在轻轻地拍我肩膀、叫我名字,原来已经是术后了。
经历了术后发热、困难地喝水吃药、留置针静脉输液、雾化吸入治疗等等之后,我顺利出院。病理结果是良性的,考虑血管瘤。术后一月复查,我咽喉状况良好,发声、吞咽都不受影响,医生说已经没问题了。治疗就此告一段落,今后定期复查,监测血管瘤是否复发就可以了。

我咽喉部肿物的病理报告丨作者供图
做完手术之后,我从来没觉得呼吸这么畅通过,甚至连从小到大的打鼾问题都减轻了。病理报告上写着肿物最宽处有3.5厘米,这么大一团肿物,我活了二十多年,竟然对身体里的它一无所知。过去无数次被鱼刺卡喉咙的时候,被脆骨、饼干碎噎住的时候,说不定就刚和血管瘤破裂的危险擦肩而过。
医生说,这么大的血管瘤,一般不是一下子长这么大的,很可能早就有,慢慢长成现在这样的。仔细一想,我从小就吃药困难,药丸和胶囊总是吞不下去,好像一直黏在喉咙里,要用水顺许多遍;平时吃东西经常噎住,稍微大口一点就直抻脖子翻白眼……这些情况可能都和这个血管瘤有关。不过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医生说等过几个月休养好了就可以吃辣了,我当时真是开心得差点跳起来。
治疗血管瘤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在孤军奋战,上午在工位上班,下午就拎着装满病历和检查结果的包在候诊区等待,一个人排队,一个人看诊,一个人离开。面对不同选择时,我仔细对比专家们给出的治疗方案,始终记得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疾病袭来难免脆弱,在整个过程中我也有过难过、有过沮丧,但都没有掉过眼泪,我觉得自己超级棒。更棒的是,我最终成功战胜了疾病!
当然,精神上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父母在我住院期间千里迢迢地赶来陪伴我;每次求诊归来,我的好朋友都会关心进展;同事在我住院期间分担了我的工作;两位领导像姐姐一样带我去医院做检查,帮忙咨询她们在大医院工作的同学、朋友;一向起不来床爱睡懒觉的室友,为了陪我做增强CT起了个大早……这些我都铭记于心。
那个时候,我一有空就抱着手机查询类似的病例,竟然在早前就关注的果壳病人公众号上发现了一个和我的情况极类似的案例。那个女孩也是意外发现梨状窝血管瘤,虽然她最终选择的治疗方案和我并不相同,但互联网上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分享的就医经历,仍然成了我的重要参考,甚至可以说,是一剂让我看到希望的强心剂。这也是我决心写下这篇投稿的重要原因:治疗之路艰难坎坷,我受了前方行者留下的恩惠,也想为后来的迷茫路人留下一点参考。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另一个TA也有类似的经历,请了解TA的故事和医生点评。
作者;今夜
编辑:刀客特魏、黎小球
封面图原图:《猫和老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废墟中搭起生命之桥
- 第13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举行
- 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揭晓

- 赛诺菲血友病新药美国获批,系首个降低抗凝血酶的血友病疗法
- 交通银行:拟向财政部、中国烟草及双维投资发行A股股票,募资规模不超1200亿元

- 上海市举办F1的赛车场
- 由海尔集团投资制作的国产动画片,主角是一对不同肤色的兄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