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 +1

请问你有猫病吗?

2025-03-26 11:34
上海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 / 也就不用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运营 / 夏嘉楠

在我们的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染上了一种病。此病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现象,并且正在不断蔓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以下为此病的详细资料,供大家传阅,望周知。

【简介】

病名:猫病

病因:互联网普及,猫病毒肆虐

易感人群:80后、90后

临床表现:传染性极强。线上表现为云养猫,经常看猫片。线下表现为被猫主子奴役,尽心尽力服侍主子,并自觉上传新鲜猫片供病友吸食。吸过猫后会感到极度幸福。

治疗:目前尚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

猫星人素来受宠,近现代的名人猫奴有很多。钱钟书不惜在冬夜起床,举起小拳拳就帮自家猫与林徽因家的猫打架;前苏联领袖列宁经常在会议上当众撸猫。再想想自己,有时候真是人不如猫!作为人类最喜爱的宠物之一,它们是如何获得蓝星人的偏爱,成功驯化人类呢?

A猫奴初诊:哪些人更爱吸猫

2010年的一项研究通过自陈问卷的方式,调查了4500人对宠物的偏好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Murray et al., 2010)。结果表明,喜欢猫的人在情绪不稳定性和开放性上得分更高,而在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方面得分偏低。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爱猫人的轮廓:他们通常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待事物态度开放,自律性差,不易亲近且过度自信。同时另一项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可能养猫而不是养狗。养猫比养狗更省时间,选择养猫,可能是为了配合这些人高强度的工作生活。

2008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在养猫者眼中,自己宠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猫的基本性格变量有四种:社交性、宜人性、攻击性、胆怯性(Edwards et al., 2007)。在养猫人的眼中,自家主子或高冷傲娇抑或温顺乖巧,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不排除主人对宠物存在投射心理)。情人眼里出西施,猫奴眼中的猫咪神秘莫测变化万千,他们对猫咪有浓浓的好奇心和征服欲,简直是欲罢不能。

B颜值即正义:萌到让你里焦外嫩

猫猫们长什么样子?

它们有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和更大的头身比例,而这些恰恰都是人类婴儿的共同特征。

科学家将更吸引人的、更可爱的圆脸称为“婴儿图式”,并将人类对这种圆脸所激发的保护欲称为“可爱回应”,即人类在看到这种面孔时,大脑更广泛的区域被激活,并且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使主客体之间变得更加亲近、友好(Sanefujiet al., 2007)。

演化带给人类这种快感,本意是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后代,孰知人类却用它来吸猫。“明亮的大眼,胖圆的小脸和短下巴”,在相遇的那一刻就让人被萌得一脸鼻血。这种情不自禁,算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吧。

C情绪调节:减压保健居家必备

不管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人类潜意识中的纯真一直存在。有很多人喜欢抱着毛绒玩具睡觉,在这一点上宠物和毛绒玩具类似。亲近宠物揭示了成年人心理童真的一面,参照毛绒玩具,摸摸猫咪水光滑溜的毛,那种柔软舒适的感觉能带给人极大的满足感。

一项研究表明,吸猫可以让人暂时回避现实压力,有助于负面情绪的消解。养猫的人抵抗负性情绪的能力更强(正性情绪没有明显提高)(Souter Miller, 2007)。同时研究者发现,观看猫片会对情绪起到积极影响(Myrick, 2015)。

在研究中,71.4%的受访者与自己的配偶、家人或室友一起生活。这类群体不缺少陪伴和关爱,拥有充足的人际支持,但仍有59.7%的受访者感到猫咪能缓解自己的孤独感。只需一颦一笑一喵一叫,人类就乖乖拜倒在石榴裙下。

D治愈神器:人猫关系带来幸福感

与猫咪互动可以减少个体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提升幸福感、自尊和良知,甚至能对罹患精神疾病的病人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维持亲密关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与猫维持良好的关系则容易许多。在快节奏的今天,养猫不失为一种对人际关系淡漠的弥补。

可爱回应激发了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使得人类更愿意去付出持续的照顾与无条件的爱。猫咪之所以能获得人类的喜爱,是因为它们拥有人类喜欢的交流方式。

一项用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进行的研究表明,人类与宠物的关系,类似于婴儿与父母的亲密关系(Topál, 1998)。

于2010年提出的关于亲子关系的养育脑理论认为,正是由于养育脑系统的参与,人类母亲和婴儿之间才能建立起一种正向的、亲密的关系。在宠物和主人交流的过程中,宠物充当的角色与婴儿类似,这可能也会激活人类的养育脑系统,导致人类对宠物产生如同对待孩子般的感情。

猫作为被照顾的对象,处于类似婴儿的位置上,它们会向主人表达依恋和爱。在双方互动中,猫咪的回馈行为让主人在养育中不断地获得类似养育孩子的满足感。这样的可爱回应激发了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使得人类更愿意去付出持续的照顾与无条件的爱。

E喵星人:是宠物,更是镜子

猫咪不仅是我们的宠物,还是我们的朋友。酷、萌、慵懒、傲娇......这些词都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在猫咪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猫型社会”是一种社会风气和氛围,表现为自由、宅、缺乏斗志和精致。随着社会发展,人群特征向猫靠拢,由共情产生的偏爱导致更多人开始吸猫。

猫咪的神态和肢体动作十分丰富,这就构成了一块巨大的情感画布。人类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猫咪身上,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猫咪的行为与情绪。网络上流行的猫表情包和视频经常会配上文字,非常受大家喜爱。“喵星人”这个词的出现也是如此,调侃猫咪来自喵星,用可爱的外表俘获和奴役人类,从而占领地球。实际上这都是在把猫咪人格化,说明这种投射现象的普遍存在。

看到猫片的观众用自己的视角对猫的一举一动进行解读,这种行为更像是与人类自身的对话,会引发较为激烈的情绪反应,从而更有可能转发,这使得有关猫的信息在互联网上链式扩散,猫咪也成为了“网红”,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城市化的世界里,猫咪的野外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宠物让猫咪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家。而作为人类,也要感谢猫咪为我们内心带来的一抹宁静。感谢在忙碌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中,我们还有猫咪带来的安慰和温暖。

参考文献:

[1] Sanefuji, W., Ohgami, H., Hashiya, K. (2007). Development of preference for baby faces across species in humans (Homo sapiens).Journal of Ethology,25, 249-254.

[2] Topál, J., Miklósi, Á., Csányi, V., Dóka, A. (1998). Attachment behavior in dogs (Canis familiaris): a new application of Ainsworth's (1969) Strange Situation Test.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112(3), 219.

[3] Myrick, J. G. (2015). Emotion regulation, procrastination, and watching cat videos online: Who watches Internet cats, why, and to what effec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2, 168-176.

[4] Murray, J. K., Browne, W. J., Roberts, M. A., Whitmarsh, A., Gruffydd‐Jones, T. J. (2010). Number and ownership profiles of cats and dogs in the UK.Veterinary Record,166(6), 163-168.

[5] Edwards, C., Heiblum, M., Tejeda, A., Galindo, F. (2007).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ttachment behaviors in owned cats.Journal of Veterinary Behavior,2(4), 119-125.

[6] Souter, M. A., Miller, M. D. (2007). Do animal-assisted activities effectively treat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Anthrozoös,20(2), 167-180.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18)
    发表
    已经到底了
    • “飞的”真的来了
    • 联合国拨500万美元用于缅甸救援
    • 缅甸强震遇难人数升至1644人
    • 赴港上市持续升温,前2个月共有41家内地企业递交上市申请
    • 首批运营合格证颁发,中国低空飞行开启“载人时代”
    •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元首政制的创立者
    • 核反应中,轻核结合成较重核的过程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