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
- +1
我用AI教托福口语,感慨现在留学就业的思路,真的要变了
原创 王鹤群 外滩教育

当AI时代拉开了帷幕,躲避就不是最优的办法。
文丨王鹤群博士 编丨Thea
前不久,继DeepSeek之后,“腾讯元宝”也耀世而出,这款功能强大的AI模型使得很多工作得以瞬间完成。
作为一名托福老师,我真切享受到了它带来的便利性。
以往的托福口语教学,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针对题目首先撰写口语稿,而后带领学生读熟,才能达到素材的积累和口语的精进。
而现在,腾讯元宝在收到指令后可以迅速生成英文答案,这就节省了老师和学生的巨量时间,从而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口音矫正和朗诵上。
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道口语真题,询问“如果室友和自己相同专业,这样是否会对自己有益”。
因为托福口语的第一题需要在45秒钟之内作答,因此在腾讯元宝中输入了要求:字数150字左右。从输入要求到得到回答,中间耗时不超过一分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与此同时,腾讯元宝生成的答案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如:They can discuss complex course concepts, share useful resources like study guides and research materials, which can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performance.
这句话不仅仅练习了并列句的写法,也练习了定语从句的写法。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和抄写这样的句子,也能得到写作能力的提高。
除了托福教学,我又尝试了它的图片编辑功能。
如下所示:

同样快捷方便,且美轮美奂。如果它和别的手机应用相结合,能够实现的创作也会更多。


被AI抢夺“饭碗”,学生出路在何方?
当具有更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机器、科技或者AI出现后,他们会代替一部分人力,而这部分被失业的人,必须另辟蹊径,才能摆脱困境。
那么,如何找到出路呢?我观察身边接触过的学生,他们在扩大就业方面的选择,已经呈现出了“百花齐放”之感,甚至主动进入下沉市场,寻找更多的可能。
【案例1】寻找面向老年人的服务缺口
A赴美留学毕业回国,工作是机械工程师。
在日常工作之余,他承接了一些高校教职工社区内的工作:帮助本社区的退休老人安装调试电脑和手机。

目前的科技发展已经将老人的需求远远甩在后面,而高校退休教职工大多是子女留学定居海外的“空巢”老人。
他们对于先进的电脑和手机功能很有需求,但是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也不能借助于AI的帮助,因此他们愿意付费请认识的年轻人帮助。
因此,留学生A在节假日帮助社区老人组装电脑,下载软件,调试手机等,收取相应的服务费。
我想,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切实的帮助,让他们可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科技现状。
对于这些服务缺口,目前的AI无法触及,因此为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就成了学生A眼中待发掘的市场。
【案例2】降维打击,到无法被AI替代的行业
B在国内读中学的时候,数理化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他去澳大利亚读TAFE,学习烹饪。
学成后,他在澳洲做主厨,不仅收入稳定,而且从事自己热爱的美食事业,乐此不疲。
美食,永远是可以工作的方向,尤其是中国人在海外从事美食行业,对于当地的美食从业者是降维打击,并且对于当地的美食事业有极大地提升和促进。
即便是在国内,如今各种预制菜盛行,能够做到“现炒现卖”的烹饪行业反而更加拥有一席之地。
在杭州,很多餐馆以拒绝预制菜作为自己的原则,这说明这条赛道在短期之内不会被机器人等设备和技术所取代。

【案例3】不拘泥于大城市,到供需对自己更有利的地方
C是从小生长在美国的华人二代。大学时学习计算机科学,毕业后没有去加州硅谷,也没有在家附近的芝加哥谋职,而是回到了家乡密歇根州,做独立工作室,联系本州一些公司承揽相应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让他避免了激烈的竞争和内卷,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和灵活的工作时间,也让他逐渐积累了当地的人脉,牢牢站稳脚跟。
位于美国中西部“锈带”地区的密歇根州,虽然经济远没有加州发达,但是当地的公司和组织机构对于计算机编程方面的需求也是存在的。
相对于这些需求,能够提供相应服务的供应商如果在加州,就让很多公司觉得太遥远,心里不踏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C作为随时可以出现在现场的“当地人”,自然赢得了更多的信任。
【案例4】不怕转行,看准供需做获利丰厚的行业
D是在美国读书期间就获得绿卡的华人一代。
毕业后,他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而是从事金融工作。
没有多久,金融行业的压力和内卷就令他厌倦,因此他回到加州寻求工作机会。
疫情下的加州尔湾地区,成为相对安全之地,世界各国的买家纷纷求购尔湾当地的房子,于是D在加州开办公司,帮助这些目标客户购房。
这样的工作令他时间自由且收入颇丰,不仅比毕业后直接做本专业工作更清闲,也没有加州科技大厂工作辛苦,更比做金融行业省心省力。
以上四个案例,拥有一个共同点:认真审时度势,积极寻找机会。如今流行一种说法,当工作被AI取代后,要学会“向下兼容”,寻找AI尚未涉及的领域。
在父母的托举之下,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也是当代年轻人的硬实力。

过去,我们崇尚“干一行,爱一行,十年如一日”,而在当今,选择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未来的就业,将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比如,死磕专业的就业,已经不再是金科玉律;跳出本专业、甚至转行,也可能迎来柳暗花明;AI不能替代的广阔领域,同样可能藏着无限机遇...
在任何时间、地点和大环境下,都会有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知己知彼知供需”,找到合适自己的赛道,将是摆在每个人面前最重要的一课。
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专业?
在AI产业革命之下,今天的学生在专业选择这一环,同样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
1.时刻关注AI等科技发展动向
自媒体时代,所有信息都非常容易获取,学生应该利用碎片时间掌握时代发展脉搏,从而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所学所想有哪些和实践的结合点。
一旦找到了将知识付诸于实践的机会,就为事业的腾飞找到了出发点。
例如:目前有学生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并且计划深造,心理学的知识中,教育咨询是面对学生的,而脑神经科学和医学结合得更紧密。
突然某一天,她偶然得知行为数据科学(Behavioral Data Science)的一个分支,是要做出一系列的机器学习的方案,而这个方向就是把心理学和机器学习相结合。
这样的结合点,对于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就大有好处。
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会努力把自己行业的知识和技术与AI迅速结合。谁能提早做好整合,谁就能搭上时代的快车。
既然AI时代已经到来,很多学生首选的就是AI相关的专业。
那么,AI相关的专业有哪些呢?
除了有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和机器人(robotics)之外,还有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数学(包括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等), 数据科学(data science)等等。
其中的robotics和machine learning,更是包罗万有的跨专业学科,涉及到的知识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等。
因此,即使是致力于AI研究,也未见得一定要主修计算机科学。
比方说,对统计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学习数据科学,这样也能在AI时代有所建树和贡献。
2.即使对AI无感,大学期间也应多做一些专业探索和交叉学习
无论是留学还是在本国就读,大学生普遍拥有学习第二专业的机会。即使有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攻读第二专业,适当选修一些别的专业课程,对于之后的工作也会大有裨益。
比如,我认识一位留学生E,在美国读本科的专业是数学,也将统计作为第二专业一起读了下来。这两个专业互相补充,巩固了她的实力。
申请研究生时,数学的本科背景帮助她获得了名校录取,提高了学术竞争力。
毕业回国后,她的工作又与大数据相关,做统计相关的工作。
由此可见,数学和统计这两个专业互为支撑,对她的求学和工作都很有利。
并且,两个专业相关度高,即使同时攻读,也没有拉长本科的求学时间。
还有学生F,在美国攻读教育测试学博士,各种科研项目使得她有机会接触到其他专业的研究人员,因此她跟别的专业的教授和博士生学习了心理辅导、工商业心理学、语言学、美国文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
这些学科的知识对于她回国后的工作和生活大有益处:不仅帮助别人排忧解难,也帮助她朋友的公司进行理性选择和制定策略。
还有学生,则是选一门专业作为过渡,逐渐学习目标专业的课程。
比如,留学生G计划在澳洲学习医科,但是国际学生想要学医科学费很高,因此她首先学习生理和生物课程,把医科需要的课程都修完,而后再转入医科。
这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学到了医学知识,还涉及生化以及药学内容。
这个过程也帮她节省了学费,一举两得。
这三个案例都说明了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艺多不压身”。

即使目前对于AI时代感到茫然,在大学期间多学习一些知识,总会有知识的用武之地。
小结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工作也一样。
当AI时代拉开了帷幕,躲避就不是最优的办法。
面对着新的产业革命,唯有迎头而上,让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够与AI相互适应,跟上甚至引领这个时代。
与此同时,被AI的发展危及到工作的人,也应该审时度势,迅速分析现有情况和自己的特点,寻找到和AI之间的平衡点,或者寻找AI尚不能涉及的领域。
“时不我待”,未来已来,希望我们都能更灵活地走入AI时代。
原标题:《我用AI教托福口语,感慨现在留学、就业的思路,真的要变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缅甸强震后
- 缅甸地震致云南瑞丽847户房屋受损
- 缅甸强震已致泰国曼谷13人遇难

- 李斌:蔚来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向全行业开放,如果想用热烈欢迎
- 缅甸强震遇难人数升至1644人

-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元首政制的创立者
- 核反应中,轻核结合成较重核的过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